APP下载

关于高校学报编务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思考

2022-03-18张德福路晓鸽李铭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互联网+

张德福,路晓鸽,李铭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 学术理论研究部,哈尔滨 150050)

高校学报在我国学术期刊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部很少设专职编务人员,因此,其相比于普通期刊高校学报编辑体现出了不同的职业特点,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比普通期刊编辑更严峻的任务与考验。基于此,高校学报编辑部必须不断调整编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将重心放在微信公众号、ERP系统软件等平台的运用上,以“互联网+”为载体拓展知识传播途径,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有效创新编辑出版工作模式。

1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报编辑对编务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掌握不足

尽管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在所属学科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但却并未经过系统的编辑学专业训练,对编务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也较为浅薄。实际上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相比于普通出版社,不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职业分工方面还有着特殊的工作流程和节奏,因此,编务工作对学报编辑的学术理论以及职业技能的掌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由于编务工作渗透到了学报编辑工作的全过程,需要在作者、责任编辑、主编以及印刷厂的相互配合下共同完成整个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分担编务工作的学报编辑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熟练掌握编务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1]。

编务工作本质上属于编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编辑出版业务相关的事务性活动以及综合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高校学报编辑与市场化出版机构和单位编辑之间又存在明显差别,尤其体现在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上,并且高校学报编辑还有着较高的学术专业性要求,使得学报编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单一、封闭性特点。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越来越多学术期刊在做好市场化运营活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大力推广学术期刊策划内容,旨在有效提高学术期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高校学报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在主管高校行政化管理的制约下,又无法为高校学报编辑提供更多学习编务工作技能的机会,这也使得高校学报编辑相比于其他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编辑存在业务和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1.2 ERP专业系统的开发利用仍有所欠缺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各行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普及,而出版单位也积极与时俱进,研发或购买了ERP现代化出版软件,给编辑出版和编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科学利用ERP软件还能及时核算与发放作者稿酬以及编辑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通过提前设定经费核算方面的标准来帮助责任编辑完成各项财务工作。但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在ERP专业系统的使用上仍有所欠缺,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也相对较少,这也使得高校学报对完善、系统的ERP软件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在当前发展阶段必须研发一套能满足高校学报编务工作所有需求的ERP软件。在学报ERP软件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各个学科的学报编辑以及同一学科不同编辑的个性化配置进行优化处理。例如,在学报ERP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正确区分不同编辑的个性化需求、工作习惯、年龄差异及其对系统使用情况等。与此同时,设计者在编务系统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保证系统中包含的信息与纸质版信息相吻合,确保生成的工作单据具有信息明确、格式简单明了、实用性强等基本特点[2]。

1.3 高校学报编务工作的分工不明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务工作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挖掘重要数据信息、热点选题策划、实时监控、辅助期刊运营、及时推送学术期刊等多元化功能。与此同时,高校学报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帮助读者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其自由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阅读与浏览所需的数据信息,充分发挥“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交互使用功能。最重要的是,高校学报编辑参与编务工作时,还需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衔接各个编辑出版流程,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相互协调的作用。

实际上当前高校学报编务工作的界定和分工尚不明确,主要由各期责任编辑来负责各项工作事务,不仅缺乏特定的专职从业人员,担任各项工作事务职责的编辑还缺乏基本的资历。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数量和规模正不断扩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术论文出刊的周期也随之不断缩短,使得我国高校学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沉重的压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不仅需要面对庞大的工作量,还需要处理更多复杂的工作事务,长此以往将会严重打击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倦怠心理,最终使得编务工作质量和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学术期刊出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2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务工作的实践策略

2.1 引导学报编辑学习编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高校学报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学习编务工作相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实时关注最新的编务专业发展动态、研究成果,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而高校学报的管理者也应给予学报编辑人员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科学的资金分配来调动学报编辑从事编务工作的积极性,使其更热衷于探索编务工作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定期组织现有学报编辑人员参与编务职业技能培训活动,鼓励其在编务工作中不断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等新型发展模式。高校学报编辑还应从客观发展规律、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模块着手正确认识编务工作。在当前发展阶段,高校学报在编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仍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编辑出版的再教育工作中,高校必须加大编务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以编务工作本身的客观规律和实践应用为着眼点,鼓励编务与学报编辑、校对、印刷、装帧、发行等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交流,同时适当提高这方面的培训学习比重。

组织学报编辑参加再教育培训活动时,还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融入编务知识的科学运用,并将其作为线下课程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组建编务知识学习相关的培训班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宣传工作,尽可能吸引学报编辑等传统编辑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使其发自内心地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编务工作内容的学习充满兴趣。除此之外,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还可以与各专业学术团体等部门合作,共同举办基于高校学报编辑的编务职业技能大赛,以此为学报编辑提供一个良好的编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学习平台。最后,各级学会、协会还可以针对编务知识在期刊编辑出版中的运用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参与者积极分享自身工作经验。在初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中还可以适当增设编务理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考核内容。

2.2 利用ERP系统推动学报编务工作的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出版企业已初步实现了ERP系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而该系统也为财务信息编辑、出版、发行等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得学报编辑在稿件登记、出版计划制定、出版进度监测等环节中获得了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信息化技术使整个工作流程得以不断优化与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学报编辑的工作效率。基于此,高校学报编辑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发适合的ERP系统,借鉴与学习国内高校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运用成熟的学报编辑部的优秀经验,通过科学的系统调试与验证后,即可向高校学报编辑部推广对ERP系统的使用[4]。

高校学报编辑部在日常工作中不应仅局限于已有的工作事务,还需要尝试学习ERP系统等新兴软件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及时反馈自身对新技术、新软件的使用意见,以供研发人员进行参考,使得ERP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学报编务工作的实际需求。

2.3 建立基于学报编辑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部应对编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适当提高从事编务工作的学报编辑人员的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使其在编务工作中焕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同时有效调动青年编辑创新编务工作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学报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学报管理工作机制,科学划分编务工作的界定范围与考核标准,通过具体的实施细则来推动学报编务工作顺利开展。最后,高校学报编辑部还需要从内部层面着手营造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真正将编辑、编务以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拓展有益于编务工作发展的新路径,从而不断优化与完善学报编辑的出版流程[5]。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学术期刊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稳固地位,就需要获得一批优质、具有粘性的读者群体,同时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凸显学术期刊的特色,从而有效提高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尽管高校学报读者群体是由多个不同的个体组成,但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共性,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充分了解读者构成及其阅读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信息反馈、文献检索等方式了解学报或期刊的普及程度,使得编务、编辑、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并以读者与市场反馈信息为参考依据正确定位学报编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帮助学报编辑做好策划工作,以此打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报栏目,真正为学报编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最重要的是,学报编辑应在作者、读者、编务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凭借个人力量完成整个工作流程[6]。

2.4 引入全新的网络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及高校职能的延伸,高校学报的内涵和功能也愈发趋于多元化,还被赋予了大众传媒的基本特性。积极引入全新的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推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还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切实提高信息传播的使用价值。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高校学报主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取相关信息,其在日常工作中既需要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又需要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编务工作中。实际上高校编务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期刊,学报编辑的工作任务也并非简单的计算机文字处理,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从网络世界中提取具有价值的信息,以此为高校学报编务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论、观点以及科技信息,充分发挥学术研究成果在高校学报编务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基于此,学报编辑在提高自身学习新技术、新观念的思想认知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开拓精神,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提高学报编务工作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审稿、编辑、发行、反馈、内部管理等工作流程的网络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学报编辑出刊以及编务工作的时效性,使其在社会群体之间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突破传统学报编务工作的弊端[7]。

3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在推动编务工作实现创新性发展与改革时,应结合学报实际发展需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具有的技术优势,深入剖析学报编辑、编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托于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报编务工作职能、工作方法的创新与优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报编务工作的数字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促使学报编辑发自内心地愿意投入到编务工作,进而为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方面的支持。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互联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