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记忆理论与民俗文化特色小镇研究

2022-03-18赵春辉李艳芹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赫哲族民俗文化小镇

赵春辉,李艳芹

(1.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强调“延续民族文化血脉”[1]。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一充满浓郁民俗文化的山水特色小镇发展已初具规模。2019年8月,饶河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特色小镇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亟须完善民俗文化赋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

1 文化记忆理论与民俗文化赋能发展机制

依据文化记忆原理,赫哲族文化是记忆北方黑土文化的典范与代表,是现存唯一具有完整体系、跨国的独特渔猎民族文化。从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120余件玉器和半地下房址来看,赫哲族的祖先早在8 000年前就已生活在这里。这些出土玉器“为我国玉文化的起源与传播提供了宝贵资料”[2],因此,被誉为“中华玉器文化的摇篮”[3]。德国人类文化学家扬·阿斯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并以此构建了一个概念体系,即“宏观层面的集体记忆会影响个人记忆,个人微观层面的记忆也可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4]。扬·阿斯曼认为:“如果摹仿性的行为惯式是以仪式的方式出现的,即是说,这个行为除了有一定目的性之外,还具有某种意义,那么这个行为就已经超出了摹仿性行为记忆的范畴。”[5]扬·阿斯曼的这一表述突出了传承民俗文化的高级形式是仪式,这涉及到一种民族信仰,涵盖图腾即象征物,还有音乐与舞蹈等。

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对于饶河赫哲民俗文化传承来说,同样具有方法论的价值与功能,具体表现在那些既指向某个目的同时又指向某个意义的一切生产和生活行为方式,包括赫哲族渔猎、萨满舞、伊玛堪和乌日贡大会等一切仪式活动。

建立和完善民俗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本质上是在特色小镇的决策、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和特色工业发展要全面全方位加强对赫哲民俗文化要素的记忆;而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最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归根到底将取决于对民族特色文化记忆的深度和广度。有学者抓住赫哲族传统纹饰文化元素来推动相关小工业发展,认为要加强各种纹饰图画在服装、饮食器具、住宅等领域的活化应用[6];有学者指出赫哲族舞蹈、美术及特伦古艺术对特色小镇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在提高人民文明行为、推动乡村企业发展、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学术参考等方面[7];有学者认为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创新和转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富含宗教色彩的背景故事具有民族史诗性,具有极高的改编上限和再创作、改进的空间[8];也有学者强调组织与政治引领,提出要舞好党建龙头、聚焦军民融合等新思路,结合脱贫攻坚着力于休闲度假区、文化节、体验游、美食一条街和熏鱼加工等项目产业建设,注重建立合作社、贫困户和产业投资方共同受益的机制[9]。这些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从不同侧面、角度体现了赫哲民俗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自觉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全面全方位呈现赫哲民俗文化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赫哲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深入挖掘赫哲民俗文化的典型元素和文化价值,把赫哲文化记忆元素自觉融入到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村民等多元主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实现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2 民俗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发展的现实逻辑

四排赫哲族乡位于饶河县东北乌苏里江西畔,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民族乡之一。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削木列革以纪事,要想研究古代赫哲的文化,只能通过口述或领族之人的文献记载。“赫哲”名称不同,有“黑哲”“黑津”“黑金”“黑斤”等,均由“窝集”转音而来,俗称鱼皮鞑子[10]。人类学家安·邓纳姆长期考察了亚洲地区乡村工业现代化问题,认为“管理政策、推广计划和银行信贷的干预是不可低估的力量,往往具有决定性。”[11]1985年建乡以来,四排赫哲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现实逻辑表现为国家政府主导特色,取得了突出成就。

2.1 城镇基础设施发展

第一,建成现代化赫哲新区和农民小区。2005年,国家民委投资建成了四排赫哲族新村,建设联体别墅39栋,独体别墅6栋,共安置赫哲族居民72户,完成了赫哲族居民由木刻楞、地窨子向砖瓦结构房转化。新区所有道路均实现硬化,街道栅栏整齐划一,水电齐备。赫哲族居民用别墅开办渔家旅馆、“渔家乐”饭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居住、经营一体的景观村落。

第二,推动特色村寨建设。国家民委投资600万元,建设特色村寨9栋,用于发展民族旅游业。每栋村寨280 m2,建筑风格融入民俗文化元素,内部设施设计便于服务。村寨主要面对赫哲族公开承包,发展民族餐饮、工艺品制作等传统产业。同时进一步引资建设,形成村寨群,更多地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构建民族氛围。6 600 m2赫哲族文化活动广场——乌日贡广场,主题建筑为鹿神雕塑,寓意吉庆祥和。

第三,建立“三供两治”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2013年,完成了供水工程建设,该工程投入400万元,井深达100 m,自来水净化设备为新型设备,可满足1 000户居民生活需要,确保身体健康。2014年,赫哲新区实现集中供热。2013年,完成了污水处理工程。该工程投资300万元,建设日处理污水300 m3的污水处理厂。探索将污水处理引入赫哲新区,根治了新区别墅渗井和室外厕所问题,实现“厕所革命”。[12]2013年,建设完成了莫日根大道,拓宽了乌日贡大道。

2.2 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发展

一是旅游产业的定位。一直以来,四排特色小镇始终坚持旅游业的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定位,以民族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大顶子山、乌苏里江自然风光和赫哲人文景观为依托,大力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业蓬勃兴起。旅游业的发展和其它产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带动了餐饮、商服、手工艺品制作等发展。

二是建设赫哲族风情园。赫哲族风情园占地1.2万m2,内设文史馆、民俗馆、工艺坊、望江亭、天神祠、图腾柱、传统民居等景观,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四排风景区内,将相继建设完成失儿兀赤卫古城遗址、大雁湖度假区、白兆子沙滩浴场、沿江绿色水稻种植观光区、大板河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开辟了生态游、风情游、边境游、文化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在风景区内,可以观赏异国风光、畅游乌苏里江、垂钓大雁湖、徜徉马场岛、品尝“江水炖江鱼”,身临其境体会赫哲风情。

三是链接旅游线路。四排旅游线路积极与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线路进行链接,发展成为重要旅游线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旅游景区,突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全力打造民族风情体验,逐步提升地区知名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将城镇化建设和民族特色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生产生活和民族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将政府行为和民间自发参与结合起来,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为旅游产业加快成为主导产业创造条件。

四是成立旅游服务中心。成立的旅游开发和管理的旅游服务中心负责旅游景点建设规划、现有景点管理维护、旅游场所管理、旅游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政府主导引导,旅游组织具体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成良性发展机制,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加速旅游服务提档升级。旅游公司下设民族民间文艺团体,负责民族歌舞艺术的对外展示;下设旅游服务部门,负责篝火晚会的组织,餐饮住宿安排等。旅游公司负责不断扩大旅游服务和体验,使更多的游客认识赫哲族民族,了解赫哲族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最小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感受到遥远边疆美丽村庄淳朴民族所带来的震撼。

2.3 存在的基本问题

近年来,饶河四排赫哲族特色小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四排乡经济总量小、地处边境、地理位置偏远,后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渐凸现。目前,存在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创新能力不足,思想意识落后。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敢先做、不肯去试、不信能成,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缺乏探索精神。二是宣传力度不够,不擅于运用新媒体、新方式,不能抓住新机遇、新机会。四排赫哲特色小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有效宣传不够,知名度与自身发展不相匹配,有的甚至不知道其所在,不了解与乌苏里船歌的关系。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灌渠和道路亟待建设和维护,影响土地流转和产业化形成,缺乏跨越发展基础。四是文化断层突出。赫哲族文化传承人才过少且偏弱,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对赫哲文化体现在各种媒介物和交往、互动的记忆范式把握不够深刻,使得文化参与面窄、文化生长点少。五是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要素不健全,产业链延伸不够等。

3 民俗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发展的创新思路

按照民俗文化赋能特色小镇发展机制的本质要求,黑龙江饶河四排赫哲族乡在特色小镇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以及监督等全链条中要遵循系统治理原则,坚持“多元传统艺术形式组合、转换与承接及其所赋予的文化内核的碰撞与融汇,势必迸发出崭新的意象与非凡的创新。”[13]做到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加快促进休闲度假与民俗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力构建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全域旅游产业布局,打造全域旅游示范乡镇和村。

3.1 找准定位,打造全域民俗文化风情游

设计文化旅游的总体目标,需要挖掘那些影响典范的文化记忆符号。饶河曾是“乌苏里船歌诞生地”,经过改编的嫁令阔小调《乌苏里船歌》[14]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选的亚洲区民族音乐教材。因此,乌苏里江适合打造“百里船歌黄金旅游带”,抓住这一旅游定位,以特色小镇推进为契机,以青山绿水、景致静雅为依托,以赫哲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为底蕴,打造一个集生态美景、民俗风情、休闲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让四排赫哲族村成为乌苏里江沿线最具赫哲元素的旅游目的地,在“吃、住、行、游、购、娱、学、研”上全面实现提档升级。在赫哲风情园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扶持建设渔家乐和特色村寨,把世界非遗——古老的伊玛堪说唱列为夜游保留节目,进一步丰富鱼皮桦皮工艺、嫁令阔、传统体育运动叉草球的文化记忆产业,充分利用“开江节”“河灯节”等关键节点推动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同步发展。

3.2 注重食鱼文化,打造特色餐饮基地

四排赫哲族乡渔家乐的发展要在巩固壮大旅游区内现有的数家赫哲族风味餐饮渔家乐的基础上,继续鼓励和发动农户开办赫哲特色餐饮、开发赫哲特色菜品,进一步丰富赫哲全鱼宴菜式种类,满足不同游客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专门展示和经营赫哲全鱼美食的餐饮基地,以独特的赫哲饮食文化吸引游客。把握好菜品价格和菜品质量的关系,既要具有现代气息,也要充满民族风格。改变过去三五种鱼一锅出一个味、来了不“杀”千八百块不算完、爱吃不吃就这玩意的落后观念和短视做法,鼓励经营业户多走出去、多学学、多看看,把赫哲全鱼这篇文章做得如同我们的山水,生态、绿色、原始归真,让游客品味舌尖上的赫哲文化精髓。

同时,需要组建赫哲“伊玛堪、嫁令阔”说唱团,吸引年轻的赫哲族青年学习传承赫哲族语言文化,编排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依托四排赫哲族乡临江篝火演绎广场,继续推动民俗文艺项目演出,带动县域内外游客参与观演及就餐。带动游客在观赏夜间文艺节目演出的同时,繁荣农家乐和农家宿,打造赫哲族乡夜间美食基地,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赫乡传统美食,聆听原始的说唱艺术和感受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3.3 突出康养,打造休闲养生度假区

实施赫哲新村周围的生态绿化工程,着力推进以“天然氧吧、边境体验、民宿养生”为主题的民宿经济发展,吸引客商投资发展民宿经济,依托赫哲新区和农民小区打造一批风格各异,本土特色明显的乡村客栈,示范带动本地及当地外出青年和成功人士回乡,改造修缮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村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打造风格不一的本土民宿,为旅客提供独具乡情乡韵的休闲住宿环境,建成乡村民宿养生度假聚集区。

当前,自驾车露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国际化的主流休闲方式。推动“房车小镇”自驾游宿营基地的项目建设,在完善自驾车营地的休闲体验功能的基础上,广泛推介“自驾宿营+餐饮”“自驾宿营+垂钓”“自驾宿营+边境游”等多种自驾宿营体验模式。通过与自驾网红、媒体大咖合作的方式,邀请网红和大咖采取实地打卡、视频直播推介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带动县域周边及省内外自驾游爱好者前来宿营体验,进而打造形成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自驾聚集地。

3.4 强化体验,打造主题鲜明的体验项目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归根结底表现在产业、文化与空间三个功能的有机融合,其中,特色产业是构成特色村寨或小镇的核心。另外,它也会通过一定的游玩项目表现出来,尤其是具有体验性的项目。

一是赫哲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在风情园内开发建设赫哲手工加工坊,让游客体验鱼皮画、桦树皮画制作的方式方法,可以将游客制成的小工艺品赠送给游客带给家人,进而做到旅游宣传和推介的作用。二是赫哲传统体育项目体验。让游客体验顶杠、插草球、射箭等赫哲族传统竞技项目,不断招引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志愿者加入到民俗文化传承中来,让游客感受到赫哲族原始的体验竞技。三是赫哲民俗文化教学体验。充分发挥萨满、伊玛堪、鱼皮桦皮画等“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示范带动作用,让游客在教学当中切身体会赫哲族多神信仰[15]、说唱文学、工艺美术、音乐和舞蹈的民俗文化魅力。成立赫哲族文化传承发展实践基地,聘请传承艺人言传身教,开展我学伊玛堪、我跳萨满舞等主题活动。四是赫哲传统捕捞、垂钓体验。依托大雁湖自然生态养殖区的渔业资源优势,开发赫哲传统捕捞、湖畔垂钓等休闲体验项目,让游客回归大自然,体验自己捕鱼、自己烹饪的成就感。增设钓竿、网具、捕鱼笼等,让游客吃到自己捕到的江鱼。五是马场岛滩涂野炊体验。每年夏季,四排江域内马场岛都会有大片滩涂裸露,沙质细腻,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飘浮的金色地毯,具有别样的风情,十分适合游客野炊烧烤。通过体验项目开发可为游客提供食材、炊具、摆渡船只等。通过滩涂野炊体验可增强游客户外生活情境感。六是江米加工体验。充分利用赫津江米种植合作社的优势,让游客到田间、地头了解江米插秧、灌溉等生长全过程,到加工厂现场加工江米水稻,让游客目睹由江米水稻变成江米的全过程,购买后自己到民宿亲自蒸煮。七是庭院菜园子采摘体验。利用拆迁的废弃菜园建成特色生态观光农家采摘园,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形成可览、可游、可吃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研学”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特色民俗文化构成了民族特色小镇独一无二的“气质形象”,要求特色小镇的构建模式与路径均要围绕此形象塑造展开实践。饶河四排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进以凸显赫哲族民俗文化这一“气质形象”为核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维资源要素的功能整合,以弘扬赫哲族民俗文化、文化遗产为主,通过营造热情洋溢的民俗风情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形成特定历史与现实辉映的空间风貌。同时,注重滨水特点,展示亲水环境、水边生活的居住及休闲宁静氛围,创设自然山水意境,通过规划使文化遗产与“山-水-林-镇”交融,创造山水人文特色小镇。

猜你喜欢

赫哲族民俗文化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CK小镇”的美好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熊的小镇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小镇(外一篇)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