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3-18闫艳
闫 艳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实现了新的转型,寻求更好的发展,这使得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出台扩招政策,提高职工素质,保证社会人才供给。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当今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1]。高职百万扩招的目标主要是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等群体[2]。高职百万扩招有利于提高这些人的教育水平,更好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填补社会人才需求的缺口。
扩招政策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重组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3]。由此可见,扩招政策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的,对于填补国家技术人才缺口、稳定社会发展、促进企业产业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制定与扩招政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战略,对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扩招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发展迅速,人才作为支撑国际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4]。只有把握住人才培养的方向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从而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各地区和行业间也存在巨大差异,从而使人才培养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能够根据地区发展的需要,实行多元化、多层次培养,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在高职教育扩招的背景下,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也面临着自身的发展和改革,各类高职院校逐渐完善招生体系,并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方式来招收学生[5]。高职院校一般的生源是由普通高中高考生和“三校生”构成,相对而言学生结构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更为复杂。高职院校扩招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绝大多数高职扩招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化需求,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扩招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
教育和社会需求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就业难和招聘难的问题同时存在,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许多原普通本科院校都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6],高职院校的招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诸多高职院校的规划发展也有同质化现象,导致竞争加剧,因此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结合历史条件以及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教育结构,使之合理化、多元化,以促进彼此以及自身可以持续发展。
二、高职扩招的目的及意义
2019 年3 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百万扩招政策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7]。从机遇上看,百万扩招将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扩容”,进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阶段。生源结构多样化有利于高职教育新生态的形成,同时也为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双元”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由于非传统学生(以“四类人员”为主) 的教育背景、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等方面与原生源有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也必然面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质量和效益下降等问题。
面对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进行重建与改进,破解供求矛盾,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对于非传统学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为适应学生多元化的要求,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多元化教育。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规定,从前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单一,主要对象是“三校生”,此类学生进入学校进行3~4 年的学习,可以获得高职或大专毕业证书,以及相应的专业职业技能证书。随着高职院校扩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高职院校的生源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生源比较广泛,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的特点。教育部颁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高职院校扩招后,学生不再局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或优秀中职毕业生,还有退役军人、农民工、未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下岗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因为上述生源已经脱离学校教育有一段时间了,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学历层次、技能工作以及办事思维等方面略有不同。为了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优势,各高职院校需进行全面改革,实现教育效能最优化目标。
国家教育部在《高职扩招专项实施方案》中指出,高职教育扩招应当以单独招生形式为主体[8]。对于一直处于在校教育体系中的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采用文化素质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或直接采取“职业适应测验或技能测验”等招生选拔形式。对于那些通过努力学习,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学生,实现获得就业、发展机会,提升他们实现梦想的能力。
三、扩招学生的特质、人才培养标准及其教育类型
扩招学生个性化方面,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情况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在工作,有些学生日夜劳作需要养家糊口,无法全日制学习,因此在正常学制下,如高职扩招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竞赛奖、省级以上荣誉及其他等学分,则可免修相应的专业课程。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扩招后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着“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要摈弃传统的评分标准,采用“分类评价、分级评价、分级评价”等差异化评价方法[9]。例如,在评估学生在网络教学课堂上的学业表现时,除了在线作业完成情况外,评价指标还应该从课堂参与讨论、课堂问题完成、旷课率等多个维度来设置。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质
第一,生源是退伍军人和农民工的,他们的好习惯是勤奋、稳定,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加务实,除了要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更多的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第二,扩招后,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没有读过高中,虽然理论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这些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第三,高职院校扩招的大多数学生都有工作,许多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很多的学生只能在周六、周日或晚上的业余时间学习,学习时间紧。
(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标准)
面对结构多样化的学生,我们采用弹性教育,在职或在线,分别开展集中教学或者网络远程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与此同时,也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培训机制。但是无论高职院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高职扩招学生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其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相符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学分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
(三)不同的教育类型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生源结构复杂多样,一些学生已就业,在职提高自己的学历,另一些学生则处于求职或失业状态[10]。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到高职院校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可以将“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学生分为两类,并分别进行管理。对于有工作的学生来说,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为职业发展和晋升储备能量;对未就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为毕业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上,都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满足两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高职扩招学生培养策略
针对应届高中学生制定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具有多元化差异性较大的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扩招学生采用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确定必修课、选修课和限定课程。必修课一般是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主要是指全校通识课程;限定课程主要是指专业拓展课程。高职扩招学生通过这些必修课程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并将学分进行整合。高职扩招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后,可以从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中选择一定学分的课程。当这些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学分之后,在毕业时,他们就可以获得高职毕业证书,顺利毕业。对于“已就业”与“未就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应有所区别。前者可以在职学习,而后者可以在学校全日制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高职扩招学生中的“未就业”类,应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多元化培养学生技能实力,而不建议采用校企共育、现代学徒制的模式。
第一,针对高职扩招学生,学校主要是开展网络平台教学,如超星教学系统、雨课堂等。在教学系统中,教师端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端用于课程资源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中,网络教学平台是基础,信息化是实现网络教学的重要手段,而PPT、视频、图片、文字和丰富的资源是教学发展的保障。
第二,针对高职扩招学生,采用“必修课+选修课”模式,每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除了必修课外,高职扩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参与选修课。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职业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完成学分。针对高职扩招学生的教学,任课教师会采用集中教学来讲授必修课,既可以采用在线集中教学,答疑解惑, 也采用离线的方式在学校集中教学。选修课一般采取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自学,任课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学生相应的学分。
第三,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既向行业先进技能,又向校园、学校常年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专业要与行业相匹配,课程内容要与生产实际相匹配,使学生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等模式,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总之,高职扩招工作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必须完成的国家下达的政治任务,也是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各个高职院校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高职扩招学生培养成人才,使他们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