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联盟工作站”赋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2022-03-18王俊,周鹏
王 俊,周 鹏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
一、概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依托行业,背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向,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优化高技能人才类型的定位,推进立德育人模式、高层次办学模式、高技能人才管理体制,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机制的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发展,完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更多高质量的科学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技术人才[1]。
我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多年来在校企合作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建立起了密切合作关系:
一是经过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技能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案,开设适合企业的专业课程,增加教学内容,保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实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方式。
三是进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把车间建在学校,把课堂搬家到车间”,开启高职教学发展改革,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2]。
四是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院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实践,实现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通过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大师到我院机电系兼职授课,直接参与到我系教学、教研改革工作中,以培养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我院机电系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功申报了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主要以企业的“订单班”培养为主,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联合传授培养模式,也是培养学生以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现技能提高的主要模式。由于前期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中也比较顺利,先后在辽宁省沈抚新区、大连、沈阳与多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效果显著[3]。
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同时,我们与抚顺市总工会联合建立了“劳模联盟工作站”,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把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劳动模范、车间主任们请进学校,对接我国行业职业技术标准、相关企业专业技术要求、生产车间的流程,向教师和学生传授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的新课程。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技能大师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职业品格、融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努力培养品诚业精、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机电系以“劳模联盟工作站”为依托,聘请多名技能大师为学生主讲多门实践课程:聘请了抚顺市技术状元,现任抚顺机械制造厂数控段镗工侯风刚大师任主讲教师;聘请了辽宁省技术能手、现任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车工张辉大师任主讲教师;聘请了全国技术能手、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焊接技师刘宇志大师任主讲教师;聘请了辽宁省大国工匠、现任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王清昊任主讲教师;聘请了国家技能大师赵林源担任主讲教师。赵林源大师在抚顺石油三厂钳工岗位退休后,被我院特聘为教授,他主动承担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了职业技能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理念,对我系教师进行了企业7S管理的培训。他用自身的经历感染着老师和同学们,使得我系的师生备受触动和鼓舞,充分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学生和老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4]。
通过“劳模联盟工作站”建立了一支由省级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教学科研骨干组成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他们是行业的精英,有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品德,从技术技能到育人管理,对学生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样促使我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中指出,“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的未来,也是高职院校技术育人、文化育人的新内容。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劳模联盟工作站”充分发挥了“大国工匠”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5]。
二、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建立
以前学生学习各行各业“大国工匠”感人的事迹,只能在电视中看到或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今天这些大国工匠就在你的身边,“劳模联盟工作站”的大师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益求精、爱国敬业的奉献精神,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职业素养的确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改进,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却不闻不问,只看重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却忽略了最核心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学生们踏入社会后出现不专业、不敬业、不爱业现象[6]。而“劳模联盟工作站”的大师们走入课堂,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其丰富的职业经验、优秀的职业素养、超凡的专业技能,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在点点滴滴的教学中,从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影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懂得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给他们带来职业的自豪感和价值感。
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培养。我们通过“劳模联盟工作站”让大师们与学生们在课上课下互相交流,与现代学徒制形成厂外厂内紧密协作,共同育人的局面[7]。
三、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就是“劳模联盟工作站”大师们身上时时刻刻展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看到钳工大师赵林源老师可以蒙上双眼12秒配出一把钥匙时,学生们信服了。在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下,让正处在职业萌芽期的学生们从每一张图纸描绘开始、从每一个零件加工开始、从每一线电路板开始,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一丝不苟,从而建立起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慢慢树立起来。
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边教边学、边学边看、边学边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可持续的操作性。把工匠精神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学生了解到身边的“劳模联盟工作站”大师们的成长道路和成人成才历程,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达到今天的成就,成为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技术能手,更是让学生心悦诚服,把大师们当成自己的偶像去崇拜和学习,形成学习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8]。
四、校企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责任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劳模联盟工作站”大师们的引领下,两种文化融合融通,不仅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工匠精神的融入让校园文化迭代升级,更有利于让学生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校园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后会以更加优秀的职业素养、责任和担当去服务社会。如我院机电专业聘请的“大国工匠”赵林源老师,就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融通。他用“工完、料净、场地清”这样的语言,“真学、真练、真技能”这样的要求,“无粒餐桌、无味厕所、无烟校园、无声走廊”这样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体现在各方面。这些要求和道理浅显易懂,简单易做,却能够让学生受益匪浅。“劳模联盟工作站”的大师们,这些焊工、镗工、车工、钳工等“大国工匠”走进课堂、走进实训室,把高标准的技术技能、高水平的思想境界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传授。
五、“学校、企业、市工会”联合发力,赋能现代学徒制
“劳模联盟工作站”赋能现代学徒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助推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特别是在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学生技术技能积累中,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融入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并以企业技改技创项目为切入点,以产、学、研为途径,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的目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5]。
六、“双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我院强化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坚持“品诚业精、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引入“劳模联盟工作站”进行实践教学并指导青年教师提升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技能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双师”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职业教育更强调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需要在老师的全程指导下,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连接起来,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最好的诠释。在“劳模联盟工作站”引进校园、走进课堂之后,进一步深化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的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把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专业建设的典型,高水平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打造成辽宁省“兴辽卓越专业群”[9]。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正确方向,是又好又多又快地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劳模联盟工作站”模式, 在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职业技术院校教师精心教育培养共同努力下,伴随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现代学徒制与校企合作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