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育强国梦背景下高校体育精神培养的现实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2-03-18谢鑫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谢鑫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新时代的视域下,国家体育发展情况已是国力发展情况的映射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体育强国梦是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重要环节。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是青年一代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节点。只有全力提升大学生体育课堂的内涵,提升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体育大国梦向体育强国梦的跨越。

一、体育强国梦的时代背景

新时代体育强国梦就是要提升我国体育内涵,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新的高度,要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为世界前列。体育强国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全民健身理念,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坚持运动健身对人的身心共同产生积极作用,用体育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通过体育推动现代化强国的进程。

二、体育精神的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对体育精神理念的培养有所欠缺,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未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对大学生需保持长期的体育锻炼的要求并未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然而要实现体育强国梦,体育精神的培养是必要环节。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指在开展体育运动中所折射的对个人发展具有启发、影响及有价值的理念和意识,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积极健康的精神。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有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是以竞技体育为主体,教授各体育项目的技能,使学生通过体育项目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是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式,形成长期进行运动锻炼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达到终身运动的目标;最后就是升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培养,从而达到以体育人的效果。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体育精神的培养还未融入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薄弱。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计划上,应该有机结合体育精神的内涵教育,升华体育课堂的丰富性。

(一)坚持不懈精神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民的生活条件、物质水平、精神文化有了长足提高,大学生从小经历的苦难远不如老一辈,因此欠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大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例如慢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坚持不懈精神,若能长久坚持,一如既往的坚持,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则能形成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反之,若长期形成慢跑的习惯,则此人必定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每日坚持各种体育运动,比如爬山、游泳等。后来在身边同事的影响下,又坚持了风浴、日浴、静坐、冷水浴等,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中增强自己的体格之外,同时也培养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可见,自内而外散发出对体育运动的坚持,是可以培养持之以恒、独立思考、自制力强、果断刚毅的优良品质,同时强健的体魄也更易于促使意志行动的实现。在当下年轻人的成长中,可以是为学会一项运动技能而坚持不懈的训练,也可以是这项体育运动在开展时,需要坚持不懈才能完成。这是在大学生体育课堂中需要引导培养的体育精神。

(二)拼搏奋斗精神

拼搏奋斗精神在体育竞技中展现突出,多种项目都能体现出拼搏奋斗的精神,“人生难得几回搏”这句名言早已于1961年从我国首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老前辈口中喊出。我国女子花剑运动员栾菊杰,在比赛中手臂受重伤,仍然没有放弃,通过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赢得了比赛,赢得了我国乃至亚洲的第一枚世界击剑史上的奖牌。在女子排球第三届世界杯比赛中,诠释了顽强拼搏的中国女排姑娘,在先落后的局面下,不放弃,奋力争夺每一分,最终艰难的问鼎冠军,也是中国第一个“三大球”世界冠军,奠定了女排精神的源头。那时候转播条件还相对落手,但现场观众亲眼看见和当时的电台转播将“女战士”们的拼搏奋斗精神传递给了国人们,民众通过精彩的比赛感受到拼搏带来的振奋和鼓舞。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中,都需要拼搏奋斗的精神,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大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说服力,体育精神从体育项目中来,到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中去。

(三)团队协作精神

人是群居类动物,从远古时期便能看到团队合作的真谛。团队协作精神在当今高度文明的世界,已然演变成了最基本的生活本领。在以团队为核心的运动中,每一个人并不是全能型选手,他们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他们扬长补短,相互协作。相信自己、相信队友,了解自己、了解队友,在比赛中形成不可分割的凝聚力,整个团队化作一个整体。最终才能提高水平,完成比赛获得胜利。经常进行团队合作,能使大学生感受配合的重要性,也能提升自己的指挥力和执行力,以在临场的应变能力。增强了认同感、归属感,激励形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锻炼的成果在大学生走入社会后会显示出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都能体现出团队协作精神,有的项目本身就是团队项目,需要高度默契的配合。有的项目虽然看似单人项目,但实则背后的训练、备战等都是团队协作的成果。在体育锻炼中,团队协作精神,是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所需要去领会的。

(四)坚守规则精神

每一项体育锻炼活动都有活动规则、活动办法、活动程序等规章制度,参加活动的每一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工作者、观众等都要服从体育活动规则管理。体育锻炼尊重规则、追求诚信、崇尚秩序,体育锻炼活动要求运动员公平竞争、裁判员公正执法、教练员按规施教、体育工作者依法行政、观众文明观赛等。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就必须要自觉遵守体育活动章程、规则、办法等要求,即使对活动内容、判决等有异议,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提出意见、建议,久而久之,人们的规则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就会进一步提高。这种坚守规则的精神可以直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从体育运动中来,到社会与法中去。

(五)勇往直前精神

体育锻炼让人们逐步拥有阳光、积极、自信、担当、勇敢等激昂向上的正能量,是一种具有技能性、知识性、导向性的健康活动,它能协助、引导人们形成热爱生活、掌握技能、积极向上的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比如,学习游泳运动,不但能够锻炼身体、体魄强壮,还可以提高人的胆识、勇气和战胜恐惧的坚定信心等,体育运动是催人奋进、只争朝夕的动力,是气壮山河、顶天立地的本领。竞技体育是有胜负的,体育精神的内核不是学会认输,而是要学会面对失败。体育比赛终究有胜负,每一次失败之后能够不被困难所击倒,而是总结经验重新投入下一次的比赛。勇往直前的精神贯彻生活的点滴,困难和失败是暂时的,永久的只有那颗永不服输的心,指引人们所向披靡。

(六)强大的心理素质

俗话说“心宽体胖”则是心放宽了身体各机能便能规范运转。可见,身体和心理有着直接的联系。研究显示: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运动时所分泌的多巴胺能提高人体的兴奋神经,患精神类疾病的人几乎都没有长期坚持体育运动。

乒羽网排球运动中的至胜赛点,足球比赛中的点球大战、篮球比赛中的关键罚球等等,在很多体育运动中,都有着最关键的制胜球或者制胜技术动作。运动员能否战胜自己,在高压情况下沉着应对,这是心理素质的直接考验。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三、体育精神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现实价值

(一)教育改革具体实施的需要

在我国传统教育框架下,礼乐射御书数是有识之士的必学科目,古人早已将年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是否成才的重要指标。智力培养为先已是根深蒂固,体育课不属于主科在一个时期内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刻板印象。然而在新时代的当下,教育改革已利刃出鞘,各地纷纷落地“双减”政策,旗帜鲜明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体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已然走入核心课程。体育课除了能让学生强身健体外,还能带给学生的各种意志品质,正是体育精神所涵盖的。

(二)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

已步入新时代的当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提高,运动量少,营养过剩,体质下滑是当下大学生现实写照。根据权威报告《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持续增加;学生视力、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协调性、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由此看来,加强体育锻炼,通过培养体育精神让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是目前大学体育课堂中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

(三)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

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中国奥林匹克先驱张伯苓也说过:“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运动一方面看似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展示着全方面育人的功能。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紧密围绕着学生职业需要的具体技能而规划所学,职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这种精准施教固然有效,能快速地培养出适应职业所需的人才“工厂”,但忽略了学生非专业素养的培养,大学生走出校园适应社会需要很长时间。通过培养体育精神,可以弥补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窘境。

四、体育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精神教育作用

大学是开展体育运动的最佳环境,是培养体育精神的最佳时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大学进行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载体。学校要通过各项活动,例如体育课堂、学生活动等宣传营造体育精神的内涵,形成常态化的体育氛围,同时对体育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各部门通力配合,高质量地开展好早操、体育必选学分、举办体育知识系列讲座、体育竞技活动等等形式手段,同时将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相结合,改变体育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形式,注入多元化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先被动式的锻炼起来,同时做好宣传引领,逐渐扩大参与运动的人数,培养出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从而形成大规模的运动氛围,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二)将体育精神培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重要环节,形成工作长效机制

将体育精神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是践行体育强国梦、推进新时代体育强国战略的现实举措和迫切需要。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展现学校培养人才理念的总合。大学生正处在人才培养的升华时期,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要形成工作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对体育精神培养载体的“硬件”建设投入,保障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的完备,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建设,为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政策保障。

(三)以体育精神内涵为核心,构建校园活动体育价值体系

体育精神无处不在,常见于体育活动中,然而在其他的文艺活动、志愿活动等学生活动中均有体现。扩大体育精神融入学生活动的范围,将学生各项文体活动融入体育精神概念,是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价值评价体系的重塑。在各项学生活动的前期策划阶段设计体育精神相关元素、在开展中纳入体育精神的实操内容、在活动后期的评比中,考虑坚持不懈、拼搏奋斗、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等评奖原则,将体育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所有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课外活动均有体育精神的熏陶,而不局限于体育课堂中,这样使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沉浸于体育精神培养中。

(四)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全方位提供大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阵地

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将体育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环节要摒弃以往重技能忽内涵的单一课程设置,体育精神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全方位的提升体育课堂质量,让学生自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从而强身健体又升华内涵。并以此作为体育目标的评价核心,创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用全新的体育目标导向开展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设置考核内容,让体育课程更多元更有趣。长此以往,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不再单纯的完成体育项目的技术练习,更多的是通过长期的体育运动领会到体育精神所带来的对人生的启迪。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体育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自我成长的最有效方式;

2.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需创新教学方法、用全新的体育目标导向开展教学,多元化设置考核内容,将体育精神贯穿课程体系;

3.体育精神要从体育项目中来,到人生发展中去。通过体育精神的领悟,提升对体育运动的认知,逐步养成终身运动锻炼的习惯,是实现新时代体育强国梦的高校现实路径。

(二)建议

1.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应当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将各型各类的校园活动融入体育精神的概念,导向性的将体育精神融入活动中去;

2.体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丰富体育课程,将体育精神培养作为课程灵魂,将体育课程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赋予更高的使命;

3.多元化设置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将体育精神纳入考核评价标准中去。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真正的体育精神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理念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