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课程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2-03-18王晓娟江聆菲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标准中职

王晓娟,江聆菲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针对性

培养目标作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直接控制着所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因此,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是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首要任务,更是中高职院校教育实现一体化进程的前提条件。但是现如今许多中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非常不准确,没有针对性。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将中职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劳动者”,将高职学校的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专门人才”。由此可看出,教育部并没有根据各中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面的实践要求来制定课程培养目标,导致一些中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确且没有针对性。

(二)课程标准不衔接

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1],其在指导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确立相互衔接的学前教育中高职课程标准很有必要。但是现如今大多数的中高职院校都是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下,导致相互衔接的课程分类标准难以确定,专业课程目录修订时间也难以统一。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我国中高职院校更是难以建立相互衔接的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例如,一些中高职院校在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直接以当地经济情况为参考,或是直接参照学校教师团队力量以及现有设备资源,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直接导致他们在开设专业课程、选择教材以及制定课程标准方面存有一定差别,难以相互衔接。

(三)课程内容重复,没有进阶性

课程内容是课程设置的主要载体[2]。多年以来,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在办学上大多是相互独立,两者之间很少进行交流沟通,导致其开设的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首先体现在课程名称上,中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名称大多数相同。例如许多中职学校开设幼儿园课程、心理学原理,但是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依旧会出现。其次体现在课程难度上,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时,没有注意加深难度,没有对之前开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而是重复学习之前的内容,忽视了本应偏重基础性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向具有较高难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递进的方式,忽视了课程内容的进阶性[3]。因此,当中职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之后,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热情,不仅会造成教育教学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学生的递进式学习。

(四)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置的中心环节,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4],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各门课程的关系总和[5],最能体现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6]。大多数中高职院校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课构成其课程基本结构。中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公共基础课严重缺失,专业课占比过大,且忽视选修课的开设。首先,在公共基础课方面,由于中高职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更加看重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一些中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时普遍以学生的技能提升为原则,不断强调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文化基础课程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7],由此出现文化基础课课时总数占比偏少[8]。其次,在专业课方面,开设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课,而忽视了专业理论课的开设。再次,在选修课方面,在完整的课程结构中,选修课是无可替代的一部分,选修课同样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延伸学生知识视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如今的许多中高职院校只是开设了很少的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不予开设。因此,对选修课程不予重视依旧是许多中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五)课程评价方式不恰当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主要是指根据预定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价值判断[9]。目前,忽视过程性评价而只看重结果性评价是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一个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10],职业教育应该以训练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并主动应用实践能力为重点,将评价的重点落实到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上。然而在现实中,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并没有重视这一点,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是使用试卷和分数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技能只进行简单考核。在评价主体方面,主要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不关注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以及来自社会其他行业的评价。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成立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会议,研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如果在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过程中面临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以不定期组织会议进行研讨。具体来说,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有以下职责:依照经济需求以及相关用人单位要求,明确具体的培养要求;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专业课程标准;审议专业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审议专业科研规划;协助建设校内外培训场所;对于人才培训中面临的无法解决的情况,提出相应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二)组建教研共同体

中高职院校可以组建课程教研共同体,通过听评课、教学竞赛、教改项目研究等方式,增进中高职阶段课程的相互了解和共同提高。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普遍缺乏相互了解,绝大多数教师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而要想打破教师之间这种相对封闭独立的状态,汇聚整个教师队伍智慧,组建教研共同体至关重要。教研共同体既可以使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之中破除原本的封闭状态,也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最终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1.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各教研共同体根据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按照课程类别共同研讨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体系等,最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2.共同进行教学研究

设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等课题项目,使中高职教师共同开展课题钻研,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课程教学成果,有效助力中高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3.以听评课促进课程建设

中高职教师互相进行听评课活动,以评促学、促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

4.以赛促教,以赛促建

举办教师教学竞赛,通过大赛,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三)建立“四个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建设高质量的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必然需要进行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建设。中职、高职院校应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在自身办学历史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全局角度去把握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更强的力度开展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课程一体化的程度有着密切关联,但是当今的许多中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都难以真正做到相互衔接。由此可见,对学前领域教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极为必要。

教学课程设计一体化在课程方面是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课这几大方面构成。将就业作为主要出发点,使中高职的学前教育课程能够“循序渐进、稳步向前”发展。

通过教学课程设计中“四个一体”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核心课程漏开以及开设类似课程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所学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的认识以及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四)体现工匠精神、终身发展的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

在育人方面,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不同课程应该体现出多元性的价值理念,不能只拘泥于一门课程而忽视了育人的整体效应。因此,无论是公共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以及实践课,还是选修课都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并将工匠精神中的劳动精神融入到课程之中,让学生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工匠精神还体现了奉献精神,针对准幼儿园教师来说,体现为爱岗敬业精神。另外,工匠精神还体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针对幼儿在园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只有做到细致入微,才能及时发现幼儿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显性教育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性教育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显性教育方面,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学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在隐性教育方面,学校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工匠文化长廊或是相应的文化作品展示区,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觉接受“劳动最光荣”的新时代价值观。也可以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举办技能大赛来磨砺学生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精神,或是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月等活动。教师的工作状态是学校课程的另一重要隐形资源。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学习风气、就业观念都得到工匠精神的洗礼。

(五)职业能力一体化训练体系

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普通学校有所区别,其重点是突出“职业”二字,因此中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目前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不衔接问题依旧严重,尤其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相应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上。

首先,专业技能训练方面,应该建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学前教育技能训练体系。中职所培养的专业技能要为高职教育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则是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之前所学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中职院校打好基础并在高职院校获得质的提升与飞跃。此外,中职阶段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单项技能,而高职阶段更应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职业资格证的考取方面,应该将一些证书放在中职考,一些证书放在高职考,并根据相应的考试内容安排相应的技能练习。比如幼师证是学生入职所需要的一个重要证书,需要学生在毕业年级才能报考,笔试和面试都通过之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压力大,笔试、面试备考压力也很大,因此,可以将普通话证书,即获得幼师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证书放到中职阶段完成。利用早晚推普训练和教师口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中职考取普通话证书。另外,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也存在重复考证的问题,比如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在不同阶段让学生考取,以减轻学生压力。

(六)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主体。教师团队一体化管理缺失,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就很难实现。因此必须研讨中高职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通过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使中高职教师明白其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即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有能力的幼儿教师。更要在加强和完善中高职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建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教育,可以建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教师管理系统,让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一同进行学习,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1.对中职教师进行统一培训

高职院校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分组进行专项培训,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带头人的优势,按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有目的、有方向,并且秉持着共同提高的原则开展培训活动,带领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共同进步和提高。

2.实施“手牵手”结对子工程

要将高职优势与中职需要相结合,开展“手牵手”结对子工程。分课程大类进行中高职师资“捆绑式”结对子活动。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标准中职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