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集团背景下提升高职国际化水平的探索

2022-03-18尚伟红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教国际化校企

尚伟红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国家在2019年印发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但就教育层面而言,两者的地位是同样重要的[1]。目前各行业都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由此看来,职业教育正朝着更加重要的方向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也将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2]。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关内容,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开放性,鼓励适当将优势专业辐射世界,以自身优势更好地走向世界,从纵向与横向的维度展开教育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3]。

目前看来,职教集团的运作主要基于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依托职教集团平台,进一步加深集团内行业、企业的联合,优化和强化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共建的合作模式,助力职业教育的稳健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促进了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令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势如破竹。在这一背景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国际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改变,并提出了新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和改革重要途径的职教集团必须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工作,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全球化、国际化[4]。

一、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校企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加强了职教集团内行、企、校的深度合作,并采取“零距离对接”与“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这就需要用国际化视角建立完善职教集团的内部运行机制,以风险共同承担和利益共同分享为基础,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5]。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依据,开展市场调研,并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更加准确了解企业对人才类型需求和层次需求,进一步完善“订单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人才方案,确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资格需求,细分岗位能力标准:实现对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确保专业、产业、岗位、课程等环节无缝连接,充分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培养具有国际化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建设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我们依托辽宁建筑设备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双师”模式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师资队伍中的骨干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注重提升教师队伍所需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师资队伍优势,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积极性、增强实践性、加强合作性作为教师发展目标,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6]。

(四)以国际化视角改革评价体制

1.以集团企业为主,促进校企合作

在职教集团中,企业与高职院校分别是两种不同特性的运行主体:高职院校具有“公益性”,采用政府“公共化”的运作管理;企业具有营利性,要采用市场化管理机制。要通过准确分析、充分了解企业所需,把准企业利益需求,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提高两者之间的积极性与紧密性。

2.改革评价体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以利益为先导,需要大量合格人才,同时,企业为了提升未来发展速度,储备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也成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融入国际化理念的质量评价体系,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长期需求[7]。要通过共同考核与共同评价的人才共育方式,探索校企共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从而有效保证企业在职教集团中的利益,保护企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升实践成效分析

(一)建立健全国际化水平的体制

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强化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的联系和合作,带动资源整合,形成多方共享机制;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化校企合作背景下,逐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职教集团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发展体制。

(二)探索形成国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

在国际化趋势迅猛发展下,高校教育教学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国际化进程逐步实现。这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水平、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校不断突破、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教育资源与市场,培养具备有国际交往能力、国际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人才[8]。

我们利用市场调研,在了解行业对国际化人才层次要求、类型要求的基础上,综合了解、分析企业和行业的概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推进教学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与大连供暖集团、沈阳天润开展“订单班”培养,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联合教学,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辽宁建筑设备职教集团优势,我们开展了“订单培养”探索,以培养综合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学生作为“订单培养”的核心,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做好每个学生的考评工作。将“订单培养”作为基础与根本,优化与完善育人机制体制,并形成独具特色与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第一、二学期,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双导师共同教授学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第二阶段,技能提升:第三、四学期,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由聘请的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所学,做到所学有所用,所用有所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培养与技能提升。

第三阶段,精益求精:第五、六学期,将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由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授,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力求弘扬工匠精神,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进行反复锤炼,精益求精。

这种基于职教集团背景的校企合作方式,探索出了六学期、三阶段的“订单培养”方式,可以作为开展国际化“订单培养”的基础和参考模式,给予国际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

(三)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近几年,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非常注重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广泛,进一步探索了职业院校与国际公司合作的新模式。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一方面能够增强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地紧密,使学生在读书期间能够拥有很多很好的实习机会,为他们的实习就业提供更多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依靠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范围,提升就业质量;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公司的校企合作,引入一些高水平的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为学生授课,逐步使老师和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要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来调整科研方向和教学方向,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9]。

以辽宁建筑设备职教集团为例,我们将职教集团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进一步促进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先后与三十多家省内外的大型企业确定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校企交流更加紧密,充分地了解目前行业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进一步探索国际化合作的方向,更好地推进了实训工作和实习工作,使得实践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着力培养和建设师资队伍,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来说:要请进来,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将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引进来,聘用外国高校人才来校任教,借助授课、讲座等多种方式,深化交流合作,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融合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还要走出去,将中国高校优秀的老师和科研团队派到国外进行科研、讲学、访问进修、参加国际性会议等,以各种各样形式的国际交流来增强合作[10]。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国际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教师和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推动教师能力提升,提高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从而促进综合能力强、具有国际素养的人才培养。

派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为教师积极申请出国访问、留学等项目;推荐教师到省内外大型知名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新技术,学习行业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邀请高水平专家来校讲学、交流,经过不断培养,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邀请职业教育集团企业技术高管或技术人才来校担任教师,进一步推动教师人才库的搭建和优化,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五)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汇集职业教育集团优势资源,开展相关培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包括师资力量、实验实训室、教学设备、仪器等,为行业从业人员和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为企业发展培养了技能人才,加强了校企间的深入合作,加深职教集团在全省及全国的影响力,逐步拓展国际企业合作。

汇聚集团优势资源,我们组办了辽宁沈煤红阳热电有限公司“集中供热系统调试与运行管理”培训班,特邀省内知名供暖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讲师团,为行业企业七十多名优秀的工作人员开展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地深化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更提高了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国际化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模式借鉴。

(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来说,结合国际化人才需求,以企业利益为先导,必须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增加企业参与度;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探索评价体系,实现校企共同评价、共同考核,有效保证企业在职教集团中的利益,有效增强企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基本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通过分析辽宁建筑设备职教集团国际化校企合作途径,总结出四点国际化办学的合作途径:

一是企校合力共建教学指导机构,进一步凸显企业优势,一方面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贴合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搭建起良好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制度;创建教学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培养的形式,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使企业更深入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够让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相匹配,实现专业与岗位无缝对接。

二是企校合力共建教学团队,进一步整合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育人资源,一方面邀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加入教学团队实施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提升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三是企校合力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进一步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建立国际化的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以“两站”的建设为基础和平台,在校外、国外建立实训基地,进一步地实施实践教学,让实践和理论更加地契合。

四是企校合力共促学生就业,进一步地展现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在给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上的优势。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需积极采取措施为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搭建起合作沟通的桥梁,积极创建就业服务平台和系统,使毕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实践探索的几点思考

第一,职教集团建设对院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加大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力度,不断推动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首先,政府必须要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依靠各项法律法规对校企进行管理,让职业教育集团在政府的监控下,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障院校和企业双方能够在人才培养时,更好地履行法律责任、义务和权利。其次,创建和完善企业与院校合作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激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校企优势,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二,不断转变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加快促进国际合作。对于院校来说,要进一步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向市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于专业来说,必须要与市场的方向相一致,进一步地促进国际化课程的开展以及国际企业的合作。专业设置必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学生的素质要与国际化的需求相契合,使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赢得企业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才能使国际化的企业和院校的合作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院校跟企业培养学生采用的模式不同。企业会把学生当作员工一样来进行绩效考核,一般不会关注学生心理等问题;而作为教育教学机构的院校来说,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体,会从心理健康、学习成效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关爱和帮助,如何能够让企业和院校配合更加默契,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以寻求更科学的合作策略。

综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高职院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国际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与国际化企业人才需求相契合,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本课题在实施时已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总结出了一些国际化合作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化合作中进行了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

一是要进一步形成基于就业导向和市场服务为主的办学理念,让企业的资源跟院校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使岗位和课程能够紧密联合;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革,加入国际化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职业能力,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之间紧密对接;通过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就业国际竞争力。

二是深化研究、创新企业和院校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产教深度融合,明确企业和院校合作的方向,进一步增加院校的办学活力,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道路变得更加广阔,培养出更加契合国际化要求的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的综合型人才。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优化教学团队,注重校企之间的合作,推动高素质、国际化、现代化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完善。

猜你喜欢

职教国际化校企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