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路径探析

2022-03-18张甜甜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精准思政政治

张甜甜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精准思政就是在精准思维指导下,以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发挥智能算法技术在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方面的优势,在教育需求、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等环节上精准聚焦和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新形势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变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顺势应变的时代课题和重要任务。利用大数据助力高校精准思政,对精准解决思政工作的现实难题,加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

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思政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选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对专业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精准化变革,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价值。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数据正悄然催生社会各领域的巨大变革,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时代推进高校“精准思政”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政策的积极回应。“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精准滴灌”“精准供给”“精准落实”,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搭建“五位一体”新平台等,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亲和力和获得感的现实诉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获得感,精准把握学生需求,精准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创新思政工作的现实诉求,也是紧扣时代发展向度的深刻体现。

(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根本遵循

新的历史条件下,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育人,高校实施精准思政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目标,依托大数据从总体上把握“三大规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方面,坚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重点。大数据助力教育者精准把握思政工作的主旋律和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教师要运用大数据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精准构建信息化内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在教书育人规律方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留下的数据信息精准调适教育内容,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学生成长规律方面,坚持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智能算法技术为精准研判学生群体特点提供便利,高校利用大数据深刻洞察并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诉求,根据学生需求精准供给思政内容,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内在需要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新技术的产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局限在小范围的数据相比,使用一切数据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精确性。”[4]传统教育模式下,受技术条件和思想理念等限制,教师采取“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式,过度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忽视个体差异性,难以及时、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然而,大数据为实施精准思政赋予更多可能,思政工作者运用大数据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等功能,对某一个体个性化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兴趣、行为习惯等,根据学生行为痕迹数据发现细微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精准服务提供信息保障。“只有尊重每个学生,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实现”[5],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海量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分析和存储,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思想特点,针对学生个体特征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探寻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与引导方式,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教育资源。大数据信息技术为精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精准分析学生个体特征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开辟了新的实践进路。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发展困境

大数据发展对高校精准思政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数字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给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正确对待精准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以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学生需求匹配度不高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日益丰富化,脱离学生实际需求实施的思政工作将难以实现育人实效,就目前思政工作发展现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学生需求并未完全匹配。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难以有效满足学生“需求”。毋庸置疑,“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相对充足,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途径也非常便捷,但精准思政实效性不强成为高校困惑的问题。究其原因,“供给”内容未能满足学生成长期待,学生期待思政课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高深的理论知识以致于部分学生对原理吃不透、用不了,导致学生产生“思政课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二是精准思政内容供给形式相对单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不紧跟时代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退。”[6]丰富独特的教育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思政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有限,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多为传统教学模式在线上的延展,学生只是作为单纯的信息“接收器”,被动接收知识,学生主体性很难凸显,缺乏互动式、情景模拟式等体验教学,这种单向度的教学形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消耗了教师的主体活力。

(二)教师队伍缺乏数据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7]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对高校更好实施精准思政至关重要,近几年,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数量和结构不断提升,但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队伍数据治理能力还比较欠缺。

一是思政工作者大数据知识、信息结构不完整。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学人员普遍能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但对统计学、心理学等,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虽然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已被广泛应用,但这并不能代表每位教育者都具有网络方面的知识。二是教师队伍应用大数据能力不足。新教学技术支持下,思政工作者过分依赖数据资源,对数据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将部分无法被数据记录和分析的内容排除在外,反而使高校精准思政进入“非理性”状态;大数据记录和收集学生在网页浏览、深度化网络学习等方式在互联网上留痕的海量动态数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揭示个体内在倾向,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动态数据信息存在不会用、不善用的状况,对数字获取、数据加工等方面应用能力有限,导致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受到阻碍。

(三)大数据精准化变革教育存在数据伦理失范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为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数字鸿沟、算法歧视、个人隐私泄露等一系列挑战。

一是大数据信息本身存在数据伦理失范。“大学生被包裹在价值趋同的“内容池”里。”[8]智能算法技术通过采集、分析学生网络数据痕迹对学生精准“数据画像”,根据学生喜好、兴趣、社交关系等过滤掉部分信息,导致他们被束缚在“信息茧房”中。此外,一些基于盈利性质的平台运营商收集并兜售用户数据从而产生信息红利,导致用户数据隐私泄露,为高科技的犯罪活动埋下隐患。二是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存在数据伦理失范。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实施精准思政要以收集学生数据为前提,然而,收集大量且多元的数据需借助学生某些网络行为才能完成,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和敏感的信息数据因未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而被泄露,一些数据采集人员窥探并宣扬学生隐私,教师面对这类特殊信息也易形成主观偏见,学生也会因数据信息评价体系而存在心理负担。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实现路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处理高校在实施精准思政中所面临的困境,运用大数据优势更好开展精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精准供给、精准实施、精准治理,不断优化高校精准思政实施路径,提升精准思政工作的影响力。

(一)精准供给,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

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精准供给,归根结底是在做人的工作,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充分聚焦学生根本需求是应有之义。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精准供给。做好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思政工作者将晦涩、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时代背景中,结合鲜活事例和具体实践生动诠释具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知识体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现实生活、贴合学生思想实际,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精准设计教学方案,进而实现教学内容易吸收、能消化、有营养。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形式。信息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是否科学新颖,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育人成效。高校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预测等功能科学研判学生对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对学生认知偏好“精准画像”,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创新设计思政教学。教师还可采用VR、AR 等新兴技术打造情景模拟式教学、交互式课堂,克服教学模式的单向度逻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增强思政教学的互动性、直观性。

(二)精准实施,提升教师队伍数据治理能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数据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开展精准思政工作,关键在于培养一批真懂、真做的优秀思政工作者。

一是教师队伍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新时代大量数据信息快速更替传播,思政工作者除了学习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统计学、心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时期教育理论和思想,及时更新并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素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二是教师队伍要树立大数据意识,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教师队伍要树立数据意识,切实了解大数据的使用价值,理性分析数据信息,摒弃“唯数据论”的错误思想;高校加强对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数据相关主题培训,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整合,通过引进精通数据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带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的思政工作者,促进思政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整体提升。

(三)精准治理,遵循精准化变革教育的数据伦理

大数据采用分布式架构,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挖掘,为实施精准提供了技术支持,但这种技术支持应以积极无害为前提,因此,净化网络空间,遵循数据伦理势在必行。

一是树立整体性思维,规避信息茧房效应。信息技术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信息隔离等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以整体性思维把握多元化信息、警惕“信息茧房”效应,以开放、共享的数字思维挖掘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媒体行业有效监督和管理,强化媒体社会责任,从法治高度维护学生数据信息安全性。二是高校为实施精准思政建立坚实的制度保障。高校对收集、处理学生数据人员划定责任和权利范围,细化每一环节的实施与分工,对于任何非教育目的导致学生隐私信息被泄露,造成数据流通的行为追责到底,并按照相关制度给予惩罚,数据库中涉及学生身份、特殊经历等隐私信息加密存储,最大限度保护学生数据信息安全。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