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思维品质的高中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2022-03-18武汉市第三中学张国方
■ 武汉市第三中学 张国方
一、高中写作教学的不足
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写作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赋分最重,难度最大,在紧张的考场上学生思维稍有偏差,就容易出现难以弥补的重大失误;还因为写作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要求最高,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想象力和思辨能力,才有可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不难发现,高考写作在培养核心素养,发挥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单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上看,高考作文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具有浓郁的人文内涵的主题,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考查,高考作文题俨然成为“时代的风向标,青少年思想的检验器”……一言以蔽之,高考作文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作文在高考中的区分度越来越大。
尽管高考作文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可是,写作教学的实施,高中生写作训练的实效,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表现着实堪忧。“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虽有几份调侃的味道,却也多少道出了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实际。高中生作文中,运用排比手法,一味堆砌材料,不加思考和分析的现象大量存在;心灵鸡汤似的作文,无病呻吟的作文,不明对象、不顾目的、自说自话的作文,缺少深度、缺乏社会关注的作文,依然是部分高中生写作的常态。
毋庸讳言,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前,高中阶段汉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先天不足,无论是先前的考纲,还是现行的教材,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性都难以让人满意。高考作文所追求的深刻、思辨、严谨论证、科学推理等等,由于教材中缺少系统的知识作为教学和训练的理论支撑,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中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三个学习任务群对高中写作教学做出了明确规定。依次是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三个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部分,对高中写作教学都给出了相关建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改变当下无序、随意写作教学的现状,无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领会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理念,首要的是教师们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不想思考,不会思考,“驾轻就熟”,“轻车熟路”,找熟悉的素材,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似曾相识的素材,然后用以印证自己从所给的作文试题中概括出的观点,是不少学生拿到作文题之后的首选。写作能力有欠缺的学生这样写作文,也不是什么大错;但是,思维能力强,写作能力好的学生,也这样写作文,就未免有些遗憾了。因为要想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要想让看过了太多似曾相识作文的阅卷老师对某个考生的作文情有独钟、刮目相看,考生作文应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而要追求高品位的思维,要从思想、视野、素材、语言、情感五个方面仔细打磨,而不是草率行文,随便了事。
(一)“避熟就生”,让思维更深入
近几年高考试题所选的作文材料,要么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要么是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要么是学生生活实际的折射。从试题命制上,高考作文不断降低审题难度,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作文试题的命制可以说是“有门无槛”,既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又切实发挥作文试题的考核功能。但是,作文的立意,确是有高下之差、俗雅之别的。因此追求思想的高度和雅正,理应是平时作文训练的重要一环。
所谓的“避熟就生”,不是故意为难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即使遇到非常熟悉的材料,也要当做初次遇到一样的思考,不能在没有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拣最熟悉最便捷的那条路走。尤其是新高考注重情境设计的背景下,考生更不能误把相似等同于相同,而忽略了试题情境中的限制条件。西方哲人说过,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是阻碍人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美学家研究发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样如此的生活,逐渐消磨人敏锐的感受力,使得充满活力和变化的世界显得平庸而单调。写作也是如此。因似曾相识而不假思索,很容易心生麻痹而误入歧途。
以“爱人还是爱己”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我们,对于爱,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学生拿到这样的再熟悉不过的作文试题,最容易想到的构思是,依次论述爱自己、爱他人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辩证关系。这样写,当然没有什么错,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确实也是这样写的,甚至是某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列出的作文提纲大致如下:
提纲一:(1)学会感受爱(2)学会回报爱(3)学会表达爱;
提纲二:(1)爱自己,就是欣赏自己、悦纳自己;(2)爱家庭,就是尊重父母,守护家庭;(3)爱国家,就是做好自己报效祖国。
这些作文中都存在两个共性问题。
其一,是对熟悉的概念不加辨析,笼统使用。写作议论文的前提之一,就是概念的准确。概念是推理的逻辑前提,概念的含混,很容易导致推理的混乱,或者推理的错误。针对这些作文,评讲时,教师首先得引导学生学会辨析概念,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由于汉语的特性,往往一个名词可以表示多个概念,一个概念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名词来表示。
对这道作文题,我采用的是追问法,来引导学生区分概念。王尔德所说的爱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尊重自己听从自己内心;还是偏爱自己,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自重还是自私?在日常生活中爱自己都有哪些具体表现?这种追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熟悉的概念“陌生化”,进而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在后来的作文修改中,对“爱自己”做出了如下解读:(1)正确认识自己,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2)倾听内心声音,既不固执己见,也不随波逐流;(3)敢于追求梦想,既不故步自封,也不贸然行事。显然,修改后的认识,比以前的思考认识要深入,且现实针对性更强。
其二,是忽略材料中的矛盾。作文所给的两则材料是矛盾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学生或简单或错误地认为是并列关系,于是,在作文时,很容易分别就爱自己和爱他人的重要意义展开思考并敷衍成文。
其实,这道作文题意在通过学生在爱人与爱己之间的选择,来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为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我在讲评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爱己还是爱人,何以成为问题?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们达成以下共识:人与我发生关联、产生冲突之时,爱己还是爱人,是一个问题。并列举出以下几种常见的矛盾冲突:意见分歧时,是遵从自我还是尊重他人?利益冲突时,是谋一己之私还是成全他人之美?三观不合时,是自我反省还是强加于人?立场不同时,是坚持自我还是兼顾他人?我相信,经过这种分析讨论,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了一种写作的思考方式;更会让学生在处理社会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多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文中有我”,让思维更显个性
高考语文越来越强调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作文尤其如此。2019年全国三道作文题在社会上的反响很好,这与三道试题鲜明的“融我其中”的特点分不开。这三道试题,都有具体的问题情境和写作情境,要求考生在思考和写作时,必须把“我”融入其中,而不是隔岸观火,讲述别人的故事,演绎别人的思考。融我其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把写作和生活、写作和思想情感联系起来,避免学生套作,堆砌素材,泛泛而谈。试题的这种导向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教学中不加以研究,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恐怕会“南辕北辙”,误人子弟。
还是以学生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特级战斗英雄之一。他复员后去了地方,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同事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的真实身份才被披露,然而住院第二年便去世了。
③华为崛起,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华为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其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可以不再束缚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了出名当“网红”,受到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
假如你要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次作文训练,多数学生作文都类似以下思路:(1)成名要有实力;(2)成名要有正确的三观;(3)成名后要甘于奉献。有极个别学生通篇论述名利观念是封建落后的思想,人不应当追求名利。
显然,学生在写作前,没有注意到题目的要求:假如你要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既然是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那么,首先得考虑所写文章的具体目的以及期望达到的实际社会效应。而要达成预期的社会效应,写作者的身份和读者对象的群体特征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身份不同、对象不同,交流方式也应当不一样。读者对象的群体特征自然要考虑,这里我着重谈谈写作者的身份问题。
首先,“假如你要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中的“你”,是谁?是不是只能理解成正在写作文的高中生?或者说只能局限于写考场作文的高中生的你?能不能设想成其他的角色?比如,正在创业的青年大军中的一员,又或者是小有成就可以算是名人的某个成功者,还或者是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人?对写作者也就是撰稿人身份的不同设定,对于本次写作题材的选择、话语方式的确定,都是重要的依据。
其次,写作者的身份设定好之后,应当依据设定好的身份选择相应的写作素材。正在创业的青年,最有说服力最能感动人的素材,莫过于自己创业中的亲身经历,而非别人的故事;小有成就的名人,成名前、成名后的不同遭遇,对渴望成名的青年而言,无疑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阅历丰富的老人,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成长中的那些苦闷彷徨的青年,是难得财富……作文的泛泛而谈,一方面源于对材料缺乏深入思考和解读,因而不能写别人不能写;另一方面则是对写作者自身的身份缺少敢于突破常规的设定,把写作者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真实的自己,于是只能从自己有限的直接的生活经验中调取素材。而把写作者设定成非现实生活中那个真实的自己,则有可能打破有限真实生活的局限,巧妙借用间接的生活经验与生活积累,使作文具有更广泛的基础,更普遍的现实针对性。
请看下面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笔者认为,当代青年应奋发有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而不应一味追求虚名。
青年应把握当下,修炼自我。
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年人应当珍惜青春,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实力。作为涉世未深、正在求学路途上的高中生或者大学生青年,我们还需不断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沉淀阅历。只有在宝贵的年华以青春之朝气奋勇向前,才不会在面对老年无力之时空怀悔恨。习总书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无论是早年扬名还是大器晚成之人,无一不是把握住了青春,积累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实力。“出名”不等于“成名”,“成名”的必要前提是有所成就。如果只是一味空谈空想,沉湎于名利的迷梦,就不可能有所成就,更无所谓何时成名了。
片段二:
经年积淀,甘于付出,得以功成。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作为正在创业中的青年,我们大可不必急于求成,反倒是要有甘于奉献的一腔热忱,不忘初心、不断积累,在此过程中完成生命的动态展开。特级英雄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载,病重时其功名才昭于世间;黄旭华院士于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投身科研,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们是国家的先锋、时代的楷模,却不汲汲于功名,在快捷功利的繁华里坚守,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青年固当慷慨发声,但若在此之前有充分的积累与沉淀,方能为后彰显自身实力本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一旦拥有了实力,即使是遭受打压也无法掩盖其光芒——华为的崛起正是证明了这一点:经年的积淀换来一朝的功成,而功成的硕果不仅使其迎来声名,且还拥有了不再受制于人的自由,为中国品牌更为有力地正名。青年也应当如此。
功成于己,名就为国。愿当今青年日月之积淀,有朝聚成祖国复兴之伟力,继往圣绝学,开太平万世,功名远扬。
前者把写作者设定成正在求学的高中生或者是大学生,后者把写作者设定成正在创业的青年。因为身份的不同设定,写作素材和话语方式有了明显不同,使得这两篇作文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
作文在高考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让学生爱写作会写作,不只是教学生把考场作文写完写对,还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思维方法上引导学生把考场作文写好。和阅读一样,套路重要,思维方法、思维路径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