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的成长不能只靠“模仿秀”
2022-03-18武汉市洪山区鲁巷小学一分校桂光明
武汉市洪山区鲁巷小学一分校 桂光明
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李镇西校长震聋发聩的一问,给眼下各地火爆的“打造名师”工程泼了一盆冷水。
笔者以为,只有当打造的对象是没有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事物时,才可以任由外力进行打造,才能突显外力对打造效果的作用。而当打造的对象——教师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思想、有灵魂时,不可能也不会没有丝毫的主观意识,真是这样成为“名师”的话,充其量只能算是“模仿秀”。
在我们身边,每几年就会出现一大批小有名气的教师。然而这些小有名气的教师,却不一定能成为名师。或许,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过程: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安排下,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有的还受到多次专家指导。接着上了几节凝聚了专家、领导、同事智慧和心血的比赛课、公开课,于是小有名气。但他们并没有坚持将优秀经验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没有坚持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升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究其原因是某些学校、教师急于求成。教师个人把名师看作一种招牌,学校把名师当作提升学校形象的“杀手锏”。小有名气的教师仅仅只完成了第一次成长:经验的积累。要想成为名师还必须经历第二次成长——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如何实现从第一次成长到第二次成长的跨越?关键是如何突破“模仿秀”的局限,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想法,平心静气、由外而内地提升名师之为名师的内涵。
首先,教师个人要深刻领悟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事业。并把这种领悟转化为一种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责任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工作热情、一种对教育教学精益求精的态度。只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才能成为名师。这是成为名师的前提。
其次,教师个人要做好长期吃苦的准备,十年、二十年……直至一辈子,课前课后、白天黑夜、寒暑假……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否者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这是成为名师的条件。
再次,教师个人要充分明确“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过度依靠外因,形成的“模仿秀”只是昙花一现。要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宽广的学科视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就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因此要做到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这是成为名师的基础。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改进培养方式方法,继续坚持各地成功的做法,诸如选派部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聘请专家担任导师并作指导等,更要关注教师日常的学习、实践、反思;既关注比赛课、示范课效果,更要关注常态的教学教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十年、二十年长远规划。这是成为名师的保障。
诚然,合适的环境、外力的助推可以加速教师的成长,但不是成为名师的决定因素。如果过分肯定它,就等于淡化或否定自身的素质和修炼在成长中的作用。缺了自身的素质和修炼,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淡定,即使是有适合的环境和外力的打造,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