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

2022-03-18欧阳修

领导月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唐书房玄龄幕府

[宋]欧阳修 宋 祁 等

玄龄当国,夙夜勤彊,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果,有名周、隋间。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藩,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原文据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

【译文】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而以文雅加以修饰,审议规定法令,其意务为宽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有时因事受责,必叩头请罪,谨慎畏惧,就像无地自容一样。……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才能出众、性格豪爽,喜欢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有临难不苟的气节,能当机立断。隋朝大业年间,参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高度评价:“您当有国家栋梁的才能,望保持美德。”委任他为滏阳尉,杜如晦弃官而去。

唐高祖李渊平定京城后,秦王李世民选拔杜如晦为王府兵曹参军,后改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此时幕府的众多僚属调出迁升,秦王为此忧虑。房玄龄说:“调离的人虽多,并不足惜,如晦才是辅佐君王之才。大王若始终掌管藩镇,尚无关系;若要治理天下,舍弃如晦将没有共建功业的人。”秦王警悟地说:“若不是先生指明,我几乎失去他!”于是奏请朝廷将杜如晦留在幕府。杜如晦随秦王征战,常常参与军事机密。当时政多变故,杜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毫无滞留,同僚一致公认他的才干,无人能出其右。……

在杜如晦任宰相时,天下刚刚平定,台阁制度、宪令法度,全由房、杜二人讨论决定。每次在唐太宗的处所商议政事,房玄龄必定说:“非如晦到来不能筹划。”等杜如晦来到,又尽量采用房玄龄的计谋。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善于谋,两人十分了解彼此,因此能够同心合谋,以辅助唐太宗。当时人们谈到良相,必定房、杜并称。

【简析】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共济,传为美谈。纵观《新唐书》本传全文,可知房、杜二人的确不宜分开来写,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杜如晦乃是房玄龄力荐给唐太宗的,两人互为知己,才能又互为补充,在唐太宗打天下和治天下的过程中,“房谋”“杜断”都密不可分。其二,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房谋杜断”,当初李世民尚为秦王时,房玄龄向他大力推荐杜如晦时说:“大王若始终掌管藩镇,尚无关系;若要治理天下,舍弃杜如晦将没有共建功业的人。”暗示杜如晦之“善断”将对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及将来治理天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不仅房玄龄与杜如晦互为知己,而且李世民也深知深信房、杜二人。有一次,监察御史陈师合呈献《拔士论》,称一个人不可统管数职,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过于专权,不料唐太宗却说:“玄龄、如晦不是以有功旧臣的身份提拔的,仅因其才能参与治理天下,师合想以此离间我们君臣吗?”竟将陈师合贬官至岭表。显然,房、杜二人对于唐太宗来说,不仅是得力助手,而且是亲密朋友,所以唐太宗曾以汉高祖之于萧何、光武帝之于邓禹来比喻他和房、杜二人的关系,而唐太宗对二人用心用情之深,尚且过于汉高祖与光武帝,君臣之间如此如鱼得水、相濡以沫且共成太平大治,历朝历代罕有其匹。

猜你喜欢

新唐书房玄龄幕府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吃醋”曾经是佳话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