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路径探索

2022-03-18林左天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隐性留学生文化

王 端,林左天

(大连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原有的留学生教学管理模式有了更大的优化空间。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们主动来到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是未来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使者。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应放在培养“知华友华”情结上,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读懂中国发展道路,在心理上接受并认可中国,真正喜欢上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认同”的过程是在对某一事物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在情感上逐步产生喜爱、认可的态度。促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增强他们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同,是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是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国务院《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来华留学人员的宣介作用,积极传播中国理念。成功的文化认同教育有助于消解留学生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新时代留学生教育管理者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丰富文化认同途径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是青年人,他们与互联网相伴相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将“互联网+”融入留学生日常教学管理中,并非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而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高校要顺势而为,依托新媒体、新技术,构建线下线上齐互动、课内课外相补充的教育新模式,打造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新格局,实现留学生教学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枯燥走向精彩的转变。

(一)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留学生新动态

借助网络大数据,有效把握留学生学习和思想新动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文化认同教育。高校承担着“给留学生心灵埋下知华友华的种子,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共情能力”的特殊使命,完成这一使命必须要呼应留学生的切实需求。互联网增强了教育的互动性,借助互联网,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轨迹,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为不同群体推送相应的学习内容,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借助互联网,受教者可以反馈教学体会,评价教学质量,交流学习心得,提出需求和建议,教育者据此调整教学设计,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互联网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他们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郁结心中的现实困惑,成长中的喜悦与烦恼都可以借助网络圈层互动进行传播和表达,为文化认同教育提供反馈与切入点。借助网络快车,文化认同教育更加顺畅地走进留学生的内心,实现“键对键”到“心贴心”的转换,让留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开创教育管理新方式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开发网络教育新资源,丰富文化认同教育“打开方式”。智能引领留学生个体成长,逐步建设数字化学生档案,帮助他们设立自我管理目标,为线下线上自主学习创设智能提示、学业预警等个性化服务,帮助留学生管理者实施精准化调控,开发集教学、学习、实践、资源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精心打造校园媒体,引导留学生关注中国发展,扶持并培育骨干教师和学生领袖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等平台创建自媒体,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鼓励在华留学生记录身边大小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人团结一致、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诉诸于文字、图片或短视频,分享给网络另一端的同学和亲朋;回应留学生关切的问题,靠事实说话,用真诚待人,以道理服人,在和谐互动中达成最大共识,让文化认同教育接地气,有亲和力,真正达到入脑入心。

(三)倡导无边界学习,构建自主学习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边界学习理念为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无边界学习是相对于有边界学习而言的,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管理学,后来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学习领域。传统的学习活动有着明确的边界,如某课程针对某类特定学生,有相应层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无边界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设置的各种边界,超越时空、阶段、学科等的限制,让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强化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资源分享和教育互动。留学生教育应顺应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潮流,逐渐向无边界学习拓展,打破课型的限制,将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互通互学、跨界融合的学习新形态;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将文化认同教育与留学生日常生活、课余爱好紧密结合,借助影视资源、文章推送、短视频、流行歌曲等载体,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打破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的界限,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有效学习,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创设文化认同情境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方法。显性教育是教育者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向受教者明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显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育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完整、教育手段直接、教育效果外显。显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例如高校针对留学生开设的介绍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法律法规等内容的中国概况课、中国文化通论课、法律宣讲会等都是一种显性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留学生可以获取中国文化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全貌,形成对中国的认知与态度。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指教育者利用课堂内外的潜在资源和人文情境,将教育内容隐含其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寓教于行,使受教者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提升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如果说显性教育是直接的、正面的、“有形”的教育,那么隐性教育则是间接的、含蓄的、“无形”的教育。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我们有很大差异,对他们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共鸣,必须要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隐性施教、易于理解的话语柔性表达,实现文化化人,避免单向灌输。可以说,对留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只有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载体,将教育工作渗透到课堂内外的点滴之中,才能达到“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的效果。

(一)深挖课堂内的隐性教育资源

在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隐性教育的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论是语言课、文化课还是专业课,这些课程以隐性的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例如“太极拳”是留学生的通识必修课,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拳法,它以借力发力、刚柔相济、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受到留学生的广泛喜爱,教师在传授太极拳一招一式的过程中,要引导留学生从中体会中国人从容大度、适得其中、和谐共生的民族精神。又如,阅读课中涉及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的远航船队访问30余个国家与地区,进行公平贸易活动,促进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我们在介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反映出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如何先进,还在于拥有强大海上力量的中国人,并不施行武力侵略和殖民征服,而是处处宣扬睦邻友好、以和为贵,这之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倡导和平、亲仁善邻的优良传统,更值得全世界关注和赞赏。

(二)开拓课堂之外的教育空间

非课堂形式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参与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马云鹏(2002)认为学校里的隐性教育包括三方面内容:物质方面、制度方面、文化心理方面。学校的建筑、景观、教室的布置等“硬件环境”属于物质方面,学校的管理体系、奖惩制度、校纪校规等属于制度方面,校风班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属于文化心理方面。校园生活之外,留学生使用中国媒体、游历名胜古迹、参加社会活动、与各行各业的中国民众沟通接触,他们在社会参与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着中国文化的洗礼、中国精神的熏染。美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整洁温馨充满中国元素的教室布置、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这些无所不在的隐性教育,促使留学生在情感态度、人格品质、价值观念上受到深远的影响。

(三)发挥教师的隐性示范作用

教师是隐性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通过自身的渊博学识、严谨态度、优雅谈吐和人格魅力,对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隐性教育功能。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与态度。教师既是留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引导者,也是他们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教师自然流露出的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中国道路的坚定自信、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许,都会让学生得到感悟和启迪。善于跨文化沟通的汉语教师,往往从“同”入手,设法引起留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打动学生,学生就会抱着良好的合作心态参与进来,愉快地接受中华文化的输入,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树立中国教育者的良好形象,培养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是留学生文化认同工作重要的一环。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夯实文化认同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历久弥新、百炼成钢,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创造无数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入21世纪,各个国家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和合”精神。“和”指“和谐”,“合”为“融合”,“和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不同事物间理想的关系状态:人与自然间要和谐共处,人与人交往要承认差异,国与国之间“和而不同”,交流互鉴,携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真诚相待的“友善”精神。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与邻为善,包容合作,可以建构良好的国际关系。山水相连,守望相助,“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借助地缘优势发展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互鉴的成功案例。各国人民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只有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才能实现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明利尚义,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诚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是人与人、国与国友好交往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是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疫情之下,世界各国无一不受到深刻影响,病毒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疫情,中国人没有恐惧退缩,也没有放松懈怠,而是积极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合作,对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无私分享抗疫经验,用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留学生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因为他们是中国抗疫行动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们对中国抗疫举措的切实感受和由衷认可,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性。

来华留学生不仅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直接受众和重要桥梁,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切身体会者,更是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资源。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对培养全球人才、涵养国际人脉、讲好中国故事、深化人文交流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留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汉语人才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隐性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