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及其工作策略

2022-03-18闻雪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闻雪梅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一线[1],与学生接触、交流沟通较为密切,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多的情感连接,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完善高校心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但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准确定位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时未能给予专业且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针对以上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及心理辅导能力,引导辅导员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定位,不断优化与丰富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方式与策略,提升学生对各项辅导员工作配合程度,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绪调节能力。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知识融入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与必要的情绪调节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主体之一,其能够将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一)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该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高校辅导员可以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心理学知识及相关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其次,密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开展心理辅导,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整[2]。最后,实际应用心理学知识。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渗透与运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用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帮助大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自身生活建立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作为心理学专业建设的辅助,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结构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接触最为密切的主体之一,其在学生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心理学知识对自身学习与生活的作用与意义,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程度。其次,完善心理学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心理辅导沟通机制建设。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的交流沟通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将学生课上所学心理学知识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最后,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而言,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之外,高校辅导员还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充分融入班会及其他班级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理念的认识与了解,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可程度及学习热情[3]。

(三)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顺利。首先,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问题较为了解,在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进一步提升工作的针对性[4],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质量的提升。其次,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正确的引导,将专业的心理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性的提升。最后,高校辅导员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承担着教师的责任,而且需要与学生保持良性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来访者与倾听者之间关系的平等尊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学专业教学在实践层面的不足,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部分高校也存在辅导员工作方式单一、自身定位较为模糊、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得到积极有效解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帮助有限。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辅导员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及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疏导与指引,但部分高校辅导员自身现有的知识以及能力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需求。首先,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自身专业心理学知识有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种类与表现上较为庞杂,而高校辅导员无法根据自身现有的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部分学生在与辅导员交流之后实际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心理咨询时间与频率安排不科学。部分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时间安排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心理咨询活动安排缺乏规范管理,心理咨询时长存在较大的随意性[5],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也阻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不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与心理问题的解决。最后,部分高校辅导员由于理念问题没有采取措施主动发现、主动预防、主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部分高校辅导员由于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滞后与心理健康知识储备的不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缺乏准确认知与判断,仅采用基础的倾听与疏导等方式,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以及情绪问题的调整与解决。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工作方式较为单一

首先,部分高校辅导员采用在办公室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由于办公室环境与氛围较为严肃,学生在与辅导员进行交谈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被询问状态,双方没有处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学生的心扉难以打开,对于部分问题的回答有所保留[6],不仅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同时浪费了师生双方的时间与精力。其次,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有限,不仅没有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筛查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状况与数据进行电子录入与登记,而且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鲜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部分高校辅导员虽然组织了相应的团辅活动,但在活动的组织、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学生的参与上都存在问题与不足,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以及情绪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负责人,对于学生特点与状态的了解与熟悉是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确。首先,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不足,重视程度有限,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疏导与帮助,且辅导员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在态度与方式很可能不经意间对学生造成更大伤害,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次,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明确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存在模仿其他心理咨询人员及照搬心理学书籍内容的情况,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后,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明确界定自身与专业心理医生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范围的差异[7],对于学生在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甚至可能出现延误病情的情况,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之间配合不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及心理医生的努力,而且需要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辅导员并没有充分发挥家庭因素的作用。首先,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对于家庭因素的关注程度不足,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未能明确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8]。高校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与学生谈话沟通策略上也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实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有限。其次,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家庭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未能从家庭角度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导致对学生原生家庭实际情况了解不足,部分学生由于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最后,高校辅导员未能与家长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部分辅导员未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对于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上忽略了学生家长的意见,导致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工作策略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在具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建设,进一步丰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提升其工作能力;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家校合力,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以及情绪状态的优化。

(一)丰富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储备,提升其专业素养

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所以,首先,高校要优化辅导员培训机制,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进一步丰富高校辅导员参与培训的途径,优化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条件,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次,更新工作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应及时更新自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与看法,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参与专家讲座、查阅相关资料的形式进一步革新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最后,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频率,制定严密且具有规律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9],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完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面对面交流与沟通是高校辅导员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指高校辅导员通过倾听学生、引导学生来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今后,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调整师生交流沟通形式,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与建议,优化师生交流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倾诉环境,提升师生沟通效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其次,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兴趣与参与度。以高校辅导员组织的团辅活动为例,学生可以通过生生互动进一步丰富自身感受,学习与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式与方法[10],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多等优势,辅导员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与学生在线下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且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线上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心理困境。

(三)明确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与负责人,对于学生学习以及生活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较高,所以需要高校辅导员摆正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位置。首先,明确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优势。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自身与专业心理医生在工作内容及责权范围上的界限,对于超过辅导员自身专业能力的情况要及时鼓励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同时,在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同时鼓励学生到正规心理门诊进行治疗[11],确保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最后,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缺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扬长避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加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之间的配合

家庭因素也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开展具体过程中深化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提升自身对于学生家庭因素的重视,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帮助学生感受家庭及校园环境中的善意与美好,鼓励学生在自身情绪出现问题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调整自身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次,高校要不断完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电话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想法与工作开展思路。同时引导学生调整自身在与其他学生接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了解学生近期在家庭的表现,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高校辅导员针对具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最后,高校辅导员可以传授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还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增进高校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系,不断推动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频率、深度的增加,减少父母与学生之间的摩擦,帮助大学生感受家庭的关怀与温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及全面发展。

结 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教职人员之一,对于大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程度较高,所以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式单一,对于自身的定位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监督者与指导者上,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也存在不足。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工作开展形式,进一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以及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