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

2022-03-18邢忠义赵持强彭薇

成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思政精神

邢忠义 赵持强 彭薇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省西宁市 810016)

1 “两弹一星”研制历史背景概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西方国家的武器威胁。原子能裂变或聚变产生的巨大杀伤力始终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并成为在国际政治关系中与对手谈判的重要砝码。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便发动了朝鲜战争。次年10 月,朝鲜军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美军大败。杜鲁门政府在当时甚至表露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随着中苏关系的转变,1954 年1 月,苏联政府表示将在核技术和核武器导弹的制造方面为中国提供一定的援助。1958 年,苏联为中国进一步提供了核工业发展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并派送科学专家到中国。苏联专家的到来,为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指导以及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帮助。但是,中苏分歧的日益加深,赫鲁晓夫于1960 年8 月单方面撕毁合约,这对中国的核工业的进一步展造成严重影响,国内核工业发展的境况异常严峻。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1]习近平总书记将“两弹一星”精神延申到现在,不断激励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本次我们采用抽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的了解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00 份,收回问卷450 份,有效问卷434 份,无效问卷16 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有69.87%的同学比较了解“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但仍有一部分同学不太熟悉。大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途径分别有:网络推送66.67%,课堂知识86.54%,电视节目65.38%,期刊杂志53.85%,参观纪念馆76.92%,家中长辈讲述28.85%,其他0.64%。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途径相对广泛。对“两弹一星”分别指什么这个问题中,仅仅只有45.51%的同学能够准确回答,由此说明,大学生对于“两弹一星”的组成内容有着一定的欠缺。因此,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尤为必要。

“两弹一星”精神是不断发展的精神,是充满强大动力和包含无穷潜力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肩负重要教育使命的高校中,巩固和增强对学生的“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是彰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要举措,延续之方。将理论知识拓宽为多元形式的传导途径,通过高校学生喜闻乐见和便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掌握并主动弘扬精神内涵才是教育成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体现。

2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创新路径

2.1 认清和发挥三个“特色优势”,为“两弹一星”精神教育生生不息提供坚强支撑

2.1.1 地方特色优势是根基力量

青海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起源地,具有无比厚重的红色历史遗迹,对于弘扬好、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发展,各级单位通过举办一系列座谈会、宣讲会、讲座、组织实地参观纪念馆等方式,弘扬和凸显其新的历史生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注入坚实的不竭动力。如今,“两弹一星”精神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走出青海,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在一代代人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中,坚定红色文化的继承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愈发重要。

2.1.2 学校特色优势是直接力量

近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发挥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心和定力,让“两弹一星”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把精神力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物质体现,目前在学校专设有“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自发兴趣,大学生话剧团精品创作了富有本校文化特色的话剧《永怀之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也承担了“两弹一星”精神授课工作,打造了《“两弹一星”精神弘扬与传承》课程。通过“一馆一剧一院一课”的创新模式,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精神传播链。将“两弹一星”精神扎根在校园,扎根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成为一张专属于青海师范大学的红色文化名片。

2.1.3 学生特色优势是主体力量

根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2 年1 月,在校学生1.9 万余人。师范专业、少数民族、省外学生均占一定比例。师范生毕业后多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角色,在学生阶段学习和掌握好“两弹一星”精神,对于未来教育下一代,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具有显著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有助于更加广泛地构建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更加团结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战线和磅礴力量。对省外同学进行“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有助于畅通当地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途径。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是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新兴力量和坚定拥护者,要矢志不渝地传递好接替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力棒,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好发展好中华民族宏大的精神谱系。

2.2 构建起传播“两弹一星”精神的“四梁八柱”,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式融入思政教育

2.2.1 明确树立思政课关键核心作用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把思政课教学与两弹一星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彰显新时代“两弹一星”价值尤为必要。历史资料现在已经非常丰厚,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不容质疑,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堂,既能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口口相传或搞搞研究。

(1)丰富课堂内容,带动课堂氛围。

教师应该在课前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丰富课堂内容,给学生们呈现一堂别具一格、精彩生动的思政课。具体应着眼于课件制作、教师对“两弹一星”精神历史发展和时代价值的把握和理解、教师才艺的运用展示,如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相关的歌曲、诗歌、科学家故事、研制经历的生动叙述,现场进行人物模拟和情景再现当时的研究过程,通过良好和有意义的互动将大大提高学生抬头率。而空洞的照搬、自顾自的念书,毫无互动和毫无惊喜都是学生不爱听思政课的原因之一。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应该及时发现和总结不足,善于和会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讲述“两弹一星”精神的研发经历,单纯地靠讲述法或者演播法都不能完整全面地达到教学目的,而应该结合起来,在播放或观看纪录片、图片的同时,配合教师的口述,更能生动形象地带入到情景中,再例如讲述“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关系时,简单的文字叙述并无法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和感触,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将学生思维带入现实实践中,才能促进达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

现在的课堂,不是教师一手遮天或一锤定音就能让学生的话语权销声匿迹。思政课是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和认知互动最为密切的课程,更应该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告别纯粹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一言堂”式教学,着重把握和重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独一无二的主体性,激发思考,促进求知达到思想共鸣,知识互通,施于实践。教师要时刻把控课堂秩序和课堂氛围,防止极端偏向热烈或低迷。让教师敢讲红色历史、红色文化,能讲红色故事、红色事迹,想讲红色精神、时代意义。

2.2.2 实地参观将理论化为具象内容

学校和学院两个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带动作用,经常定期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理论运用到实际,凸显其真正的科学意义。利用好现有“两弹一星”精神历史遗迹和文化成果,前往原子城或校内“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对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体会当时研制的艰辛与苦难,目睹浓缩在展馆之内的历史痕迹,领悟科学家舍身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和个人价值,反复增强爱国意识,反复强调艰苦奋斗,反复提高协作意识,把历史记忆深刻融入到当代青年的血脉中,成为不可摧折、无法动摇的人生信念。

2.2.3 号召发挥学生社团的中坚力量

学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强阵地,是学生自主成立、自主服务、自主建设、自主发展的平台。要号召学生社团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联合造就青海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特色之路,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不负时代人民重托。在社团建设中,要注重活动的目的性,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社团发展方向的核心要义中,根据社团的不同性质,积极承办话剧、情景剧、诗朗诵、观影、宣讲、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不但能招募热衷于“两弹一星”精神传播的青年参加,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而且能在全校范围内提高社团知名度和塑造社团争先创优的良好形象。

2.2.4 宣传部门与新媒体发展的合力

就青海师范大学而言,宣传部门一直在尽全力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在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的坚强领导下,一个庞大和精细的宣传体系已经建成并源源不断的提供优质的宣传内容。通过公众号日常推送校园动态,通过校园广播台日常播出节目和新闻,通过各学院特色走廊展板,通过学校官网内容丰富的介绍,“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并且正在形成更加具有本校特色和强劲动力的文化宣传内容。各方齐心协力、联合互助,充分借助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线上+线下”的独创模式,为弘扬和传播“两弹一星”精神打开了新的大门,创造了新的机遇。

2.3 牢牢把握“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的时代生命力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爱国是“两弹一星”精神厚重的底色。“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抵得上五个师”的钱学森,为回国先后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居留,被关押在看守所,行动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监视,但钱学森的赤子之心并没有消失,反而愈加炽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23 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为核弹、导弹及人造地球卫星实验发展均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郭永怀在国外十多年,放弃优渥的薪资,毅然回国报效祖国。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孙家栋,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在研制过程中,深入实地,带领科技人员攻坚克难,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创造了历史,将中国捧向世界,却匍匐在人民脚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时时想到国家,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类的美好理想,从不会唾手可得,必须要经历晦暗的时光,才会回报等价的交换。要想“另起炉灶”,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附大国是镜花水月,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话语权旁落在他人手上,也不会任人肆意宰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地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3]。1942 年出生的王俊卿老人曾是221 厂的工人,他回忆道,当时炸药车间生产紧张,而炸药是危险物品,有爆炸的风险,还会释放有毒物质,对身体危害巨大。中午还一起吃饭的工友,下午便因为意外爆炸牺牲。西海镇的风沙漫漫,每顿都是粗茶淡饭,却没一个人叫苦。七十多年的春风化雨,我们国家的面貌和人民生活大有改观,我们从能自己生产出一辆车,到探索外太空,实现登月,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前人对新时代的幻想。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淬火成钢的精神,它们打磨着每一位中国人民的骨气,历久弥新。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明白社会主义是靠亿万人民的双手干出来的,始终要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独特的制度优势。“两弹一星”这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奇迹。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力量十分薄弱,全国上下戮力同心,众志成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们有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更有最好的人民。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属于人民。[4]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赶考路上的重中之重,体现着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实践表达,彰显了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生动诠释。“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真实体现,成长在孕育“两弹一星”的广袤土地上,我们更应该领会到“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过去已有前人筚路蓝缕,未来应是青年中流砥柱,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熄灭指引前行道路的灯火,无论身处何方,精神光辉将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思政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