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 整合 质疑
——浅谈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策略

2022-03-18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成才 2022年4期
关键词:想象思维语文

■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叶 菁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铺开,我们不难发现,新一轮的教材中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分量。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教学便是引导学生在点滴的积累中逐步习得语言文字运用之法,不断完善思维方式,从而学会欣赏,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如今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感冒,因为传统文化比较艰涩难懂,必须要浅吟低唱,细思静品,沉潜游弋,生性活泼好动的孩童也许捕捉不到它的美。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与传统文化相融的空间,让小学的古典文学教学绽放光彩,成为学生精神行走的力量源泉呢?

在语文教学之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行之。

一、从诗眼处想象——得意得言,建构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古典文学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古诗,而领悟古诗之美最重要的方式便是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教师说:同学们,从这一句诗中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不管是哪个年级,这个问题可谓是满堂皆闻,高频出现。我们的老师似乎是抓住了古诗教学的精髓,但又似乎不是。这样大而化之的问题没有给学生一个想象的引导,说话的支架,学生的想象只是粗浅的语言组合,并没有实质性的思维提升。我总在思考,我们的学生真的会想象吗?我们的教师真的教会学生想象了吗?

想象自然是有法的。

特别喜欢听看叶嘉莹老师讲诗词,她常常会把诗中的某一个字或一个词分析得淋漓尽致。例如杜甫的“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先生扣住一个“鲜”字,想象百草之色,百草之形,又结合下文想象决明那黄白之花明艳、傲立,临风馨香轻嗅之美。血淋淋的现实与特立独行的决明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我以为,古诗教学中的想象首先要立足“诗眼”展开,要教会学生扣住一个字或词,让诗中之画丰厚精彩。例如《滁州西涧》一诗,韦应物只用了短短28个字,就将这有形有色,有景有声,有静有动的西涧美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四行诗分明就是四幅绝美的写意水墨画。该如何引导学生想象这四幅画呢?不妨扣住每行诗的“眼”,展开想象。如“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是最有表现力的,“横”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随意漂浮。扣住“横”字,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形想声想色想态:亦或是自由自在的漂浮于水面之上,亦或是随波逐流于急涌的涧水之间,亦或是孤独的横浮于天地之间……扣住“横”字再想,为什么诗人眼前会有这样的画面?于是结合诗人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和“扁舟不系与心同”进行思考,去充分感受诗人的感伤无奈。此时,作者对着眼前的“舟自横”会如何感叹?此刻学生的想象才算是真正入情入境入心了,而随着学生对这“横”字想象的一步步深入,对全诗的理解也愈加透彻了。

此处,虽是一字而想,但是学生得尽力丰厚,得瞻前顾后,得读透纸背,只有从想象处迸发出一江春水,这样的想象才是真正有效的想象。当学生心游万仞之际,与诗人灵魂相触之时,画面与诗句之间才算是真正融通了。

二、从主题上整合——群读类学,习得方法

统编版教材中古典文学渗透早,内容多,难度大,那么对于前期的鄂教版使用者而言,如何快速补上这个缺口?语文主题学习无疑是个好办法,教师可以尝试将同类文体进行整合,多例一得,深透一点,让学生在充分“沉浸”中“尽得”。

学习《约客》一诗,我们不妨抓住诗歌独特的细节描写法——那“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将诗人因久等客人未至的焦躁不安描摹得淋漓尽致,然后引导学生同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漫卷诗书”“涕泪满衣裳”等细节描写同样也生动地刻画出了杜甫的“喜欲狂”啊!从细节描写中品味人物心情,这既是学诗之法,也是习作之道。

又如鄂教版三下的《晏子使楚》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语言,用鲜活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机智勇敢的晏子形象,我们不妨为学生奉上统编版教材中短小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杨家小儿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有巧妙作答,又委婉有趣,还尊重有礼,这可是一个九岁孩子的速答啊,真是“急”智过人。这两篇文章都塑造了智慧人物形象,内容上有可融通之处。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指导重点便可设定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品悟智慧的人物形象。如此聚焦课堂教学重点,最大程度发挥文本价值,才能使课堂阅读学习达到高效。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比主题教学。学习《滁州西涧》,引导学生认识一条漂浮在作者心里的孤舟,小舟传情,意象造境,紧接着,可以出示其他的描写小舟的诗歌,思考品悟孤舟背后的情感。如《江雪》,那“孤舟蓑笠翁”传递出的是诗人的“千万孤独”;如《江村即事》,那“钓罢归来不系船”传递出的是渔夫的洒脱闲适,无忧无虑……尽管小学对意象并未提及,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时,尽力让学生有一些浅浅的读诗的感觉,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诗感”的培养吧。

这样的延伸教学,在内容上是“1+X”;在方法上学生能够迅速将所学致用,一课一得,这也是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所提倡的“一课下来,得有让学生把握得住的干货”。

于是,在古典文学大量浸润的课堂中,在教师智慧的主题整合教学中,群山万壑皆收眼底,学生便真正与之相融了。

三、从质疑处追溯——激活思维,传承文化

提及古典文化,想必大家眼前浮现的是学生摇头晃脑反复吟诵的身影,似乎对于它的学习,只须全盘接受即可。而小学中古典文化的教学如何呈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它成为具有生长力的语文素养呢?教师应该时时有一种意识:学生的思考有多远,思想才能走多远。

说起七夕,大家会想到什么?想必不少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的情人节呗。确实,满大街的七夕宣传都是如此,其实大家对七夕真的知之甚少。前不久,笔者受邀到湖北省图书馆为小孩子们上了一节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公益课,因此真正研究了一下“七夕”,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越研究越觉得这其实是个非常美丽的节日,而今天似乎被误解的成分居多,它绝不是所谓的中国情人节,而是充满趣味与雅致的节日。乞巧拜月、喜蛛应巧、为牛庆生、拜魁星、吃巧果……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就藏在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之中,以及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之中。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近节日呢?

顺势讲解自然是可以的,课堂上娓娓道来也是一种便宜。但是似乎少了些味道,少了点“思考味儿”。一节课,只有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是有效之课,不仅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更要给予学生思维方法。

于是笔者设置悬念——七夕真的是情人节吗?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反复品趣,学生的思想在不断地被激活,由现象引发质疑,由质疑进入探究,在探究中寻找,在寻找中比较,在诵读中感悟。

因此,我们也从孩子们笑意盈盈的眼睛里,欢畅淋漓的课堂里感受到了思考之乐。我们的焦点不止是落脚于形式繁多,花样百出,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文习得之道,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探究中得以不断提升。

像这样的质疑我们不妨在课堂中多一点,如学习《江畔独步寻花》,不妨引导学生追问一下:为什么这一簇无主的桃花会让杜甫流连?学生会饶有兴趣地结合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然后衍生出无数的个性化解读,让这簇充满希望的桃花更为可爱。

一次早读,我为学生推荐了《满江红》,突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岳飞是愚忠吗?”学生主动质疑的精神十分可贵!我顺势推广到全班去思考,大家查找资料,寻依理据。班会课上,学生们结合自己制作的调查研究报告讲述得头头是道。最后当《满江红》的音乐响起时,大家的心里都烙刻下了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岳飞。

山无定姿,课无定法,但方向不变,内核不变——惟生发展,授渔有道,学生与传统文化相融就在这思维激活处,兴趣点燃时。

猜你喜欢

想象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