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蕴及有效实施*
2022-03-18谭振义梅涵钰
谭振义 李 静 梅涵钰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 435002)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是新时期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也是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讲好思政课的基本遵循。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因其鲜明的问题导向和教学针对性,有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备受师生青睐。但是,究竟应如何认识问题导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蕴?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有效实施问题导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才能保证问题导学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实施?等等系列问题是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必须认真思考的。基于此,本文力求对上述问题予以探究,为问题导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一、问题导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实现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目标,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培根铸魂”育人使命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新时代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使命和担当。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由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形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明白道理、升华思想,实现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对于凸显课堂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和谐课堂氛围,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一)问题导学凸显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政课的总要求、总方针。这一根本要求必须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中体现出来。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预期应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一般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而价值目标能否有效体现出来,主要取决于教师以何种教学模式去落实各层次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通过“讲授法”去落实。虽然“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较好地落实知识性目标,但因过于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大道理”的传授,导致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相反,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紧扣课堂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既有助于精准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又能确保教学的方向不偏离;而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能力,也能使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学生自我学习和相互交流中得到理解、掌握,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同时,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既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起到了“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良好效果,使学生有真实的获得感,使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价值理念得以真正体现出来。
(二)问题导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生有效学习思政课的一种主观能动状态,它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个体对知识学习的强度等,是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运用和学生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便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激励、唤醒、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毋庸讳言,在今天的思政课教学中,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讲授法”依然居于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固然,“先进的理论要指导当前的实际,就须为群众所掌握;理论只有掌握了群众,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而群众要掌握理论,就要靠我们的灌输,这样才能确保先进的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行”[4]。但是,基于“教师中心论”视域下的“讲授法”,把教师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象征,所有的思想理论知识均由教师“灌输”给学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思想或潜意识中往往“重教轻学”,即老师只从“教”的角度考虑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全面、细致、深刻、透彻地教给学生,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把相关知识掌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则更多地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单向度地传播给学生。而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对老师形成了依赖心理,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了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与“讲授法”完全不同的“问题导学”模式,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把思政课堂的主动性和“话语权”交给受教者,教师主要任务是结合所教知识,以疑设问、以问导思、以问解惑,把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激发起来,使其产生思想上的火花,紧紧围绕“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体验不能解答问题时的痛苦,享受破解难题时的愉悦”,必然使受教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得到增强,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问题导学实现和谐课堂氛围的价值追求
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否赢得学生、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应有环境,更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在坚持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境、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并能让学生充分享受破解问题、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深化情感的乐趣,实现和谐课堂氛围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互联网、移动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广泛、便捷、迅速,思想更趋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鉴别事物的能力更强,个体独立、平等意识也更浓。因此,简单的说教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青年。更需要给他们创设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答种种疑惑和矛盾中,在融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探究中,用心学习,掌握、理解相关思想理论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升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的观点讲完了,课程内容也讲完了;历史史实分析了、现实问题观照了,思想困惑也解决了。”[5]如,有教师在坚持问题为导向原则的同时,把“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最爱的课程”作为教学追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坚持教学民主,课堂上力求要让学生做到“5个一”,即想一想、笑一笑、动一动、说一说、写一写,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5个点”,即要有重点、难点、热点、亮点、趣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思政课教学环境,把本来枯燥无味的高校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吸引着学生、打动着学生,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并在轻松愉悦中破解种种问题,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得到启迪,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课堂教学教条、刻板、沉闷的状况,使思政课课堂活起来,出勤率、抬头率、参与率也得到根本改观。
二、问题导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步骤
那么,问题导学模式的价值意蕴应该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实施呢?笔者根据问题导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遵循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大体应遵循“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解答问题、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教师集中讲解问题、教师个别辅导问题”等五个步骤,并将立德树人使命融入各个环节,在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一)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前置环节
围绕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也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路径。一是要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基础,坚持学生主体原则,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基础上,结合时政热点和各种生活事例,以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为依归,进行教学问题设计。二是问题设计要注重政治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启发性和深刻性相统一。政治性和思想性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要求,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不是枯燥无聊的,而是在能解答问题中收获无穷乐趣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也才能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使命;层次性是循序渐进原则在思政课教学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启发性是问题导学模式的灵魂。问题设计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要注重从小题着眼,让学生小中见大、揭示规律、升华思想。
(二)利用课程资源,学生自主解答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首要环节
利用课程资源,学生自主解答问题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育资源(包括高校思政课教材、多媒体、互联网等),自主解答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记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模糊点,即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有效落实该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主体”原则,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在解答教师设计的各类问题的同时,品尝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愉悦,并形成学生自觉地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的态势;有效落实该环节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经形成,就能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自主解答的能力和效率。因此,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利用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寻求解答问题之道,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金钥匙”,去打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宝库,吸取思想政治理论的养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三)围绕疑难问题,合作探究相关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必备环节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不能完成的问题以及疑难困惑,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广思、吸纳、善问、表达等多种能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学习处于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态,打破了过去思政课课堂学习气氛再活跃也有个别‘死角’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该环节的主要做法是:以随机组成的小组(一般以座位前后左右学生自然组成小组)为单位,先互相分享、交流学习的收获和经验,以取长补短、相互完善自己的知识缺漏;再就自己无法单独完成的问题、自己的困惑、知识的模糊点等,与小组成员共同研讨,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契合、知识上的完善;最后将本组无法共同解决的问题以及在交流沟通中产生的新的困惑及疑难,交付于老师,为教师的集中讲解环节做好铺垫。
(四)针对小组困惑,教师集中讲解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要步骤
针对小组困惑,教师集中讲解问题主要是对学生还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由老师集中辅导、精准解答,并有意识地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体现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针对性,避免了思政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实现了有效教学。该环节的主要任务:一是答疑解惑。教师集中讲解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无法有效落实的有代表性、共性的问题,或是回应学生对相关现实问题的重大关切。解答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有的教师采取“答记者问”的形式,回应学生的种种关切;二是拓展升华。要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实热点问题、相关重大理论知识以及其它材料,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三是梳理总结。梳理总结是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相关知识再巩固再强化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恰到好处的总结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针对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各组均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等,教师更要进行点评、引导、解惑,从而引领学生在对知识的归纳中达成共识并实现知识的内化升华。同时,也把所有问题作为整体贯穿的体系进行了再次阐释,所有问题的答案最终汇聚成本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内容呈现给学生[5]。
(五)消化所学知识,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收尾环节
一般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自行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利用这个时间,对个别学生仍未弄清楚的问题进行辅导,这既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收尾环节,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步骤。主要做法是由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中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消化、巩固。一是可以通过适当的作业,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二是通过整理笔记来梳理所学知识。另外,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在问题导学模式教学活动中,个体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各种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个体兴奋点、疑难点也各不相同,思政课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仍然没有学懂、弄通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答疑解惑,尽可能增强所有学生的获得感。
三、问题导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策略
实现问题导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大前提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畅通课后师生沟通的渠道等,进一步增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学铸魂育人实效。
(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落实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问题导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我们强调学生为思政课学习的主体,把思政课课堂交给学生,不是变相放松对思政课课堂的有效组织,也不是漫无边际地让学生思维发散,而是让教师在问题导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尺度,优化教学,调控课堂,做到“收”“放”有度,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尤其是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阶段,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是否紧密围绕核心问题,是否出现与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脱节、脱序现象,并及时加以引导、调控,以保证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而“当学生由于自身学习水平、生活经验等限制出现失误时,教师更要及时引导、点拨和纠正,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入,使课堂的讨论活动更有序和有效”[6]。只有这样,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注入式、灌输式教学为主,较少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缺少提问的意识、提问的胆识、提问的兴趣、提问的环境以及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现象。因此,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热爱、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多问,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小组探究、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使“问题能得到很好的分析和解决,进而形成思维的成果”[7]。
(三)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否成功的保证。这种能力固然可以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一是要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丰富学生理论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自身使命。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能力。通过带着问题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求得真知,还能够提高学生系统、辩证、创新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让学生始终带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根本性问题去学习、思考,并融入到每一堂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一定会求得真知、习得真理。三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能力。对思政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刨根问底、举一反三,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看、怎么办,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实现从看到问题到洞悉问题转变,把学习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8]。
(四)要畅通课后师生沟通的渠道
要畅通课后师生沟通的渠道,将问题导学模式向课后、课外延伸是进一步增强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针对性、有效性的有效方式。由于教学对象多样、多元、多层、多变,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弄清楚所有问题,老师也不可能解答同学们所有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只在课堂上用心用情用劲,而不在课堂外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事实上,真正负责任的思政课教师,都建立了和学生进行课外沟通的有效渠道。教师不仅可以线下沟通,还可以发挥现代网络媒体作用,利用微信、QQ、微博、学习通、抖音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沟通,即时解答学生困惑。一方面教师可以继续解答学生在课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各种问题,或学生还想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某些问题,发挥问题导学模式的聚焦问题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将问题导学模式向课外延伸,继续发挥其针对性强的优势;与此同时,师生之间还可以就社会中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在课后进行交流,让学生发表看法,倾听学生观点,并给予学生以正面引导,发挥问题导学模式的正向引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