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原则与路径

2022-03-18冉光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李 俊,冉光明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随后,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了专门指导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大里程碑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这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入主要任务,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提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以上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同时,随着高职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职学生占整个大学生规模的比例急剧上升,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此外,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2],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特点、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精准把握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基本原则,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全面深化和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

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要职能和永恒使命,贯穿于大中小幼各个学段,其中,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输送了大批新鲜血液。然而,新时代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更需要保持自我心理健康,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这种人才标准的要求下,高职教育要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开朗的个性,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个体发展潜能,提高其心理素质,让高职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产业生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立德”是首要的,主要在于德育;“树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德育的范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是不断延伸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无论是“立德”还是“树人”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想顺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首先,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以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才能使学生主动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最终达到自我内化,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才能有效实行。其次,要全面发展人、塑造人,培育高职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要统筹协调德育和心育工作,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发挥各自育人功能,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五育”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价值旨归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一可以锤炼高尚品格,提升品德修养,可谓“树德”;其二可以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可谓“增智”;其三可以促进身心协调,减少身体疾病,可谓“强体”;其四可以塑造健全人格,感悟心灵之美,可谓“育美”;其五可以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可谓“促劳”。综上,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保证作用,有助于防止和克服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片面、畸形发展,塑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致使教育本质一度被扭曲,被异化,人们只重视考试如何能得高分,学生沦为应对考试的机器,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这种现象在高职教育领域也无可避免。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等素质的综合发展。新时代,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为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目标,更强调发展学生能够适应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适应个体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事实上,这些都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动素质教育在新时代高职教育中落地开花,使教育返璞归真,实现其真正应有的价值。

(五)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中介

人类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理性从容地面对未知的状况,这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正式回应了这一问题,指出要从三个方面、十八个要点培养每个学生能应对社会发展和进行自我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如,健全人格要求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调节和管理情绪,有自制力和抗挫能力等[3]。这些要点及其表现都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度契合,因此,高职学生通过心育活动的参与,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和成长,提升自我核心素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关键能力。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一是要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遵循高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兴趣、需求、生活和个性,使学生在其中得到充分发展和生长。其次,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规律,切不可违背规律,盲目教育。比如,在课程上应以活动课为主,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和调适,发展积极的品质,而不能进行学科式的心理学知识教学,造成高职学生严重的学业负担,且纯粹的理论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必然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充电”,学好相关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才能科学的开展工作。最后,高职院校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要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为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常见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更好的指导实践,破解教育实际难题。二是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做好顶层设计,创新方法和途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出自己的成绩和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道路,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

一方面,要坚持发展性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工作不能围着学生发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转,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归根到底在于“教育”二字。例如,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或学校比赛中进行合作、谦虚、坚韧、乐观、自信和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保持平和的心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遇到挫折学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落实“治未病”的理念。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做好预防工作能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学校要未雨绸缪,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不要等发生了极端事件后才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教育,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模式。

(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坚持普遍性:高职院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校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他们都应受到教育和帮助。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团体辅导教育,努力让问题得到解决,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坚持特殊性:我们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普遍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4],因而高职院校不能完全复制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高职学生具有这类群体共同的时代烙印,每个学生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女生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5-6]。基于此,需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院校的情况、不同年级学生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和行为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辅导需求。同时,给予贫困生、女生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四)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第一,发挥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还未完全成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自我认知、学会学习、处理人际关系、适应新环境和管理情绪等等。第二,发挥家长的育人作用。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父母要坚持正面教育,做孩子的好朋友和心灵港湾,支持和鼓励孩子,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家校共育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弘扬社会正能量,抵制不良风气,为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第四,要“倡导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7]。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自己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力量,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关心同伴,实现助人自助,呵护心灵。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保障机制建设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成立以高职院校院长为组长,分管德育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和班级辅导员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并设立工作办公室,全面指导和负责学校心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对心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把心育工作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翼,科学谋划,整体布局,制定近远景目标。二是专门场所保障。要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建设好学生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心理咨询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场所保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申请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对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和个案研究,也可以积极加强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医院和社区等的交流合作,共建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三是设施设备保障。例如,心理咨询室要配备沙发、椅子、饮水机、电脑以及心理测评软件等,保证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运转;情绪宣泄室配备各种硅胶仿真宣泄人、硅胶手套等;压力释放室配置音乐播放器、放松椅以及相关书籍等;沙盘游戏室配置沙箱、置物架、玩具等等。总之要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四是安全建设保障。健全安全保障体系,认真排查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各类隐患。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中注意学生人身安全,防止学生在活动中受伤。加强对心理辅导室和相关功能室的安全管理,对心理器材的使用制定科学的操作规范。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和相关数据进行妥善保管,杜绝信息泄露,明确管理人员责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关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成效,高职院校要建设好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首先,要对专业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定期开展教师竞教比赛和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调研访学,加强和兄弟学校的交流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激励机制[8],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薪资待遇,落实教师职称晋升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培训,积极吸纳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每位教师都有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使命,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育工作,使各科教育同心同向。再次,适当聘请资深教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顾问,为学校的心育工作出谋划策,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最后,重视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也从心理情感上影响着学生。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师带给学生的是自信阳光,充满希望,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反,性格古怪、脾气暴躁的老师给学生带来负面的教育效应,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创新建设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积极进行课程创新,最大限度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第一,要组织教材的编写和研究。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载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用教材对其针对性较差。因此,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鼓励教师编写体现学校特色和满足本校学生心理辅导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并加强校本教材科学研究,根据学生心理出现的新特点和教育的新要求,与时俱进的增添或删改教材内容,打造精品教材,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第二,保证课程开展形式多样化。课程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体验性,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兴趣、需要的心理逻辑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开设学生团体辅导课、心理课堂趣味小游戏、心理电影片段角色扮演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与心灵相约,放松心情,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第三,走学科联合的道路,合各科教育之力。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打独斗”,深入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教育元素,有效利用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间接渗透教育。如,思政、历史等课程中穿插时政新闻或历史小故事的教学片段,让学生从正面或反面教材中树立正确三观,启迪心智;美术、音乐等课程可以结合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用绘画、歌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心育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自身特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观念文化层面,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树立“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心理健康的精神力量。在物质文化层面,优化校园环境,学校的校园建筑规划、教室布置和公共设施配置等要科学合理、舒适怡人,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走廊、墙壁和校园宣传橱窗等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比如,在宣传架上展示学生参与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作品,在墙上悬挂有关心理健康的名言警句,打破物体的静止,让它们“开口说话”,让校园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体现心育的引导和熏陶。在制度文化层面,高职院校要科学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加强工作的指导、考评和监督,并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做到“民主管理”“人文管理”,为学校心育文化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心理文化层面,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尊师爱生和宽容理解的师生关系,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对待同伴交往,培养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应重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元,学校心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每个班级。班级的班规、班风、班级格言和主题班会等等都可以助力心育文化培育。高职院校还可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班级争创计划,制定相应的标准,定期组织实施,调动起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氛围。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驱力:评价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生为本,构建以学生幸福感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开展,提高成效。首先对学校的评价。要分类施策,因“地”而异,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建立和完善不同的评价机制,主要聚焦在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和支持程度、专项经费保障、机构设置情况、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情况和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等方面,科学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并严格落实。其次对教师的评价。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活动开展情况、课时量、心理辅导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绩效发放和评优评奖等重要依据,对评价不合格的教师要实行逐步淘汰制,严把教师质量关。最后对学生的评价。健康和幸福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9]。重点考察学生保持健康和提升幸福的能力,坚持教师、家长和同伴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方法,全方位、系统地反映学生的健康和幸福感水平。不能以试题考试成绩量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从静态的心理测量逐步发展到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即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制定学生发展目标,并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10]。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可以包含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等,结果性的展示包括学习心得、心理剧表演和案例分享等,最后与过程性评价按权重进行等级评定,并纳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总之,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挥而就的。高职院校要把握时代特征,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以生为本,协同育人,务求实效,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生力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道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既有职业技能又有健康身心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健康中国、幸福中国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心理感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