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研究

2022-03-18郭美娟北京工业大学

体育风尚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体育教师思政

郭美娟 北京工业大学

近年来,全球的局势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知识,然而,一些国家利用网络、动画片、影视等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的三观往往会被影响和侵蚀。体育课程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使其也能够助一臂之力,要将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有机结合,以创造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要求

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已经受到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多方重点关注,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体育课程是不可或缺的,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对于体育教师,其要对教学方式等做出一定的改进。所以,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分析如何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有效进行思政建设。

(一)国家政策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求

体育教育离不开国家政策。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围绕在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及“五育并举”教育方式上,同时产生很好的效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也是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1]。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高校教师在融入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2]。这将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同时为体育教师调整教学方式提供参考,其需要加快体育教学的调整和改革的步伐,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铸就坚强意志、不断完善人格,通过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坚定信仰,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时代发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脱贫已经实现,人民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培养。为了切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心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弘扬主旋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基于此,以往仅仅关注身体运动的体育课程需要得到改革,注重思想教育,铸就学生强大意志与团队合作意识。所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要考虑社会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加大改革力度,跟上时代步伐,为我国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大学生[3]。

(三)“课程思政”对体育教材编写的要求

学科教材作为一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其涉及一门学科的文化底蕴、理论观念、专业思维等。如果一门学科的教材里很少涉及思政建设,或结合方法不合理,则学生就无法正确认识学科内涵,或难以把握体育项目的精神核心所在。对于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教材来说,即便其涉及了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社会调适,但和身体运动的结合仍远远不够。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来说,教材编写需要使“思政教育”与所有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排球教学中弘扬女排精神,田径教学中培养学生任劳任怨、锲而不舍等优秀品质,在足球、篮球教学中,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在武术教学中弘扬中国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礼仪等,同时,体育竞赛也应该培养竞争意识、融入狼性文化等。不仅仅要推广各种运动项目,还要培育和弘扬这些运动项目蕴含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运动项目,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课程思政”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

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除了要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教师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不懈地学习先进思想,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是综合型的,除了应该身心健康,运动技能优秀之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且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面对现如今的形势和时代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进行“思政教育”。抓住机会做好了,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一生铭记,然而这种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瞬时性要求。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其所作所为,以及表现出的思想觉悟,都时刻被学生看在眼里,这也体现了“思政教育”的示范性、参照性要求。并且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时间,多方位,全方位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课上课下坚持进行,这又是“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广泛性要求。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透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存在桎梏

(一)学生和教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认知的明显缺位

首先,高校大学生往往喜欢追求新奇的事物,思辨力不足、抵抗诱惑侵蚀的能力差,而且一些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不健康,诸如此类均说明了其思政水平远远不足,关于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其次,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思政和体育教学结合的意识不强,对如何使体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缺少足够的认知,没有抓住思政教育的核心;最后,关于高校体育中的思政教育,一些体育教师对其理解有着很大偏差,盲目地将体育教师的工作理解为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以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认为若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中将会是不必要的负担。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高校体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革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这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很大的挑战。但受到以往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思政方面,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存在思维定式,没有得到专项的理论和教育培训,只是有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没有足够的思政建设所需的知识理论和教学经验,并不是很擅长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融入思政教育。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课程内容作为进行体育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应该在此之前研究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地方,有利于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其形式相对单一,真正能够把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的教师并不多,用不同以往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不了解具体的教学操作,同时,没有找到足够的可以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地方,也就难以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制度不完善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的体质和动作技能考核都有明确的评价体系,但是对“思政教育”这方面却缺乏相关的评价指标。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教师常常只重视学生对于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操作以及完成情况,而忽略了“思政教育”的评价考核,从而连带学生进行运动技术技能的练习时也淡化对思政知识的获取。同时,高校公共体育思政建设缺乏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来有效落实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推进,学校与公共体育教师无法形成合力,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容易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空架子。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之实现路径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体育素养,同时还是加强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方法方式多种多样,途径有在课前集合时对学生给予思想导入,在各运动项目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体育课结束时进行的突出强调,还有在课余时间的密切交流,或在运动场地张贴布置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宣传标语,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的直接教育。

(一)塑造体育课堂思政情境,打造多元思政文化体育氛围

首先,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助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比如应用VR 技术,让学生体验热血震撼的体育比赛,感受激情澎湃的体育精神,录制体育课程思政系列的慕课、公开课、短视频,利用校园官网、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传播力度,创造班级、院系、学校三位一体全校浓厚思政文化的体育运动风尚。其次,学校可邀请体育领域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知名运动员或教练等作为特邀嘉宾,以学习体育精神内核做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知体育知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最后,还应该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在训练运动技能过程中,传授其中的文化思想,借此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课程育人升华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层面,树立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

(二)开展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思政专题培训,整体上加强体育教师能力素质

首先,更新公共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体育教师要嵌入正确、先进的德育观,参加体育学术团体及会议,及时获得体育“课程思政”专业前沿的信息动态,用思政建设引领体育教学活动。其次,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水平,加强其思政教育基础。引导教师多参加培训,包括思政课程培训、思政专题研修班等,使体育教师在思想政治领域与国家保持一致;通过读书阅报和网络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进行专业自我的主动建构。

(三)加强顶层设计,立足思政角度设计公共体育课程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定期举办体育思政教学交流会,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全面协调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其次,重视顶层设计,与学校德育目标协同契合,站在“立德树人”的视域精心设计体育课程,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不仅仅要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提升等任务,还要适当增设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学习环节,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要综合考虑。最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要使得体育思政建设贴合实际、与时俱进。着重深挖体育运动蕴含的体育内涵,适时且恰当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到的良好道德品质与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应用在学生学习生活里,发挥出体育课程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教育功能。

(四)科学构架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形成监督保障的长效机制

首先,遵循学生的体力与脑力协调发展的规律,来规划学生身体运动的基本指标,制定关于学生道德品质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的三重维度阶梯式考核模式和多元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评价内容要从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状况、大学生现有思政水平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度考虑,将学生自主完成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体育锻炼的成果与体育课成绩挂钩关联,落实自主课外体育学分制度,将其体育锻炼实践成绩纳入毕业环节。最后,形成完善的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研究如何让学生参与评价的途径,涉及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过程,获取学生真实感受,有利于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完善,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反馈机制的完善。

(五)课前加强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准备,提升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前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运动项目思政元素的准备,借此培养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奋勇当先的精神,进而借助运动中涉及的思政元素来开展体育教学。备课时,有整体的体育课程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形式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育课的本质,借助思政元素,推动学生运动素质的培养以及技能锻炼。

(六)重视在课外体育锻炼中融入“思政教育”,完善体育的全面育人

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于体育课堂,还需要充分融入体育课余时间,体育课余思政建设是大学生体育“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而课余时间恰恰能够被用来进行思政建设。在体育场馆设置宣传标语,在体育场地张贴宣传海报,对国内体育发展融入体育思政元素加以宣传,使得思政元素结合到学生体育课余时间中,让学生无形之中得到思想品德的培养。同时,在课下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还需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向核心价值观发展,做一个在思想和身体上都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七)引导大学生自身乐于融入体育“思政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和时代大趋势都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要拥有更高的素质。不仅是在学科自身理论和技能上,更是要求青年人思政要素过关,因此,现在需要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学生应在进入大学开始就对自身思政建设打好基础,师生应该在体育课时把其他课程思政方面得不到或体验不到的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授课和学习中,更严格的要求自己,高质量开展体育教学,这样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够有好的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四、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高校的课程包括体育学科,现阶段对于其思政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需要关注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在课堂上,更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发掘体育课堂设计的思政内容,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通过体育课程这个良好的课程思政载体,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合力,最大化的体现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应,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在“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下,明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内涵,研究高校体育教学的思政教育改革,分析现阶段高校体育课中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发掘体育教学思政情境,使其形式多元化;加强专业思政培训力度,加强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完善顶层设计,从思政方面入手规划体育课程教学;有效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监管制度。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体育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