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雅的紫砂壶

2022-03-18任梓仪中国传媒大学

天工 2022年15期
关键词:花器茶具宜兴

任梓仪 中国传媒大学

据资料考证,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只有几百年,在中国器皿史上它算是一个新生儿,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究其原因,一方面依赖于宜兴独一无二的紫砂陶原料,另一方面在于紫砂壶界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艺术大家,并形成了匠心独运的中国艺术。

一、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工艺品[1]。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其起源与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有关,他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便急流勇退,携西施一起泛舟江湖,后来到宜兴丁蜀的台山村隐居。范大夫利用当地的陶土资源教百姓做陶,并采用“农末兼营”的经营方法,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做陶器,再拿到集市上去做买卖,促进了陶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陶工们视范蠡为陶业祖师,尊称他“陶朱公”。当然,这个时候的陶器并非紫砂壶,只是宜兴陶。

至于紫砂工艺的起源一直有争议,有说宋代的,也有说明代的,众说纷纭,但都缺少实物论证。直到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了一个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紫砂器残片,经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考证,定为北宋中期[2]。不过,故宫文物鉴赏专家于富春认为,这些紫砂残片并非来自饮茶的紫砂壶,大多是宜兴含砂陶土制作的盛水器。近年在江南古河道废弃的宋井中,考古发现了两件带釉的紫砂执瓶,同时出土的器皿具有典型的南宋风格。随着宋代饮茶之风的盛行,越来越多的窑厂烧制执瓶茶具;至明代,饮茶方式越来越简化,也更加平民化,对茶具的要求也愈发淳朴。而紫砂壶正好符合了这一历史需求,也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好,因此紫砂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传播。

二、茶具变迁及紫砂壶茶具的优点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传说自神农氏起茶便开始出现。自此,中国人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文化也逐渐纳入传统的礼仪制度,从而形成一整套的茶文化体系,茶具理所当然也成为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每个时代的饮茶风俗不同,茶具也各具特色。唐代以前人们饮茶用的是茶饼,与其相匹配的程序包括储茶、炙茶、碾茶、罗茶、煮茶等。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作《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论及“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茶具之设,为的是将茶之味、茶之韵更好地展示出来,体现出中华茶文化之美[3]。

至宋代“斗茶”兴起后,人们常用点茶法,相应的程序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点茶等[4]。及至明代,太祖朱元璋诏告天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明代饮茶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散茶冲泡法替代了以往的煮茶、斗茶,与之相应的茶具则简化为茶罐、茶盏、茶壶等,也就是今天人们熟知并常用的茶具。由此可见,茶壶是随着散茶泡饮的饮茶方式成为主流后才登上茶具的历史舞台的。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应时而生,自问世以来,以独特的材质和艺术风格受到世人的大力追捧,以至名家辈出,精品不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用它泡茶有诸多优点。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原因在于紫砂特殊的材质具有砂质感强、透气性好等优点,因此紫砂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放置数日而茶汤不馊。沏茶绝无异味,能够溢茶香而茶汤不腐。同时,紫砂壶还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够吸收茶汁,长久使用的紫砂壶内壁会积聚“茶锈”,以至于空壶里注入沸水就会茶香氤氲[5]。再者,紫砂壶的膨胀系数比瓷壶高,可以克服冷热温差所产生的急变,即使在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也不会因为温度突变而破裂。且砂质传热较慢,再加上胎体较厚,泡茶时不容易烫手。另外,紫砂矿源是由高岭土、云母、石英等组成的富含天然铁质黏土的粉砂矿,其中氧化铁约占8%,有调节人体内分泌、降肝火等功效[6]。因此,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又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7]。清代袁枚则在《随园食单》中把茶、酒并作为“茶酒单”,认为天下最好的茶出自武夷山顶,在他看来,能饮之茶唯有武夷茶、常州阳羡茶与洞庭君山茶三种[8]。阳羡,古宜兴称谓,有最好的茶,再辅以最妙的紫砂茶具,真是大自然赋予宜兴受用不尽的瑰宝。

当然,紫砂壶经过宋、元和明代前期的发展,到明代中期的厚积薄发,及至当今中国人茶几上的贵重珍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紫砂壶发展历史上大师辈出,且匠心独运,使宜兴紫砂成为陶瓷制品中独具匠心的艺术奇葩。

三、艺术大师与紫砂壶

(一)供春与供春壶

紫砂壶在发展的历史中绕不开供春及供春壶。传说供春为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一位官员的书童,因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见寺中的一位老和尚擅长做紫砂壶,于是就偷偷学艺。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参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显得非常古朴可爱,让人爱不释手,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就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9]。供春壶至诞生起,因其造型的古朴精工、质地的纯薄坚实和温雅天然而负有盛名,成为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标志。民间甚至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说法。清代诗人周澍《台阳百咏》中说:“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10]但真正由供春所制的“供春壶”传世很少,后世所见的多为其他制壶大师的仿制之作,像明代的黄玉麟、江案卿,近代的裴石民,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等都复制过供春壶。

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树瘿壶”,即是供春壶,是曾两任南通知事和宜兴民政长的储南强先生到苏州游玩,偶然从旧货摊买得,壶把下篆刻有“供春”二字,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11]。关于这把供春壶的流传经历可谓丰富,据储南强先生考证,“壶为山阴傅叔和氏所藏,傅之前,藏西蠡费氏(费念慈,清书法家、藏书家),西蠡之前,藏愙斋(晚清书画家吴大澂家),又之前则出自收藏家沈均和。沈之前,尚待考”。储老获此宝贝后邀请了著名书画家黄宾虹、徐悲鸿、潘稚亮、钱松嵒等来欣赏此壶,众人无不叹为观止;更有钱松嵒爱壶如痴,竟留住一月来尽情观赏,称赞其“巧拙相融,始成佳品”。抗战期间,日本人和英国人都曾出高价购买供春壶,但都被储老谢绝[10]。1950年,储老把供春壶捐献给了国家。供春壶传奇的收藏经历,记载了中国文人名流品茶赏壶的逸闻趣事,也体现了中国艺人和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时大彬与紫砂壶造型艺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紫砂壶的器型要求从单一到丰富、从粗陋到精美,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明代大师时大彬就是在紫砂壶成型工艺方面进行大胆改良和创新的大师,也是宜兴紫砂壶成熟的标志性人物[12]。

关于时大彬其人其事,可从许多明清代专著、笔记或者小说里了解到,如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文震亨的《长物志》、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徐应雷的《书时大彬事》、张岱的《快园道古》等。书中记载时大彬谓“其人朴野,黧面垢衣”“渠但嗜酒,焉知其它”“大彬,塼埴之工,治壶。家贫,性嗜酒,挑达迂疏,负气自亢”[13]。可见时大彬出身比较贫寒,不讲究穿衣打扮,而且好酒;有个性,自视颇高,艺术创作的个人意愿强烈,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乐于尝试,不拘泥于程式;但是对紫砂壶的要求极其严苛,一旦开始创作,就进入“始闭门,竟日抟埴”“解衣磅礴、科头攘臂而为壶,专气一神,得心应手”的状态[13]。废寝忘食、心无旁骛,只为创作一把精美绝伦的紫砂壶,一旦发现不满意之处,就如葛文所说的“稍歉点辄引铁椎碎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也是大彬壶出品率低却件件是精品的原因。可能也是由于这种性格和对紫砂壶严苛的要求,导致一代大师愤闷而逝。据记载:“昆人时大彬善陶,制小茶壶极精雅,或荐之昆令,善其制,索之恨少。乃拘之一室,责取三百只,竟以愤死。”从这段话里可见,当时的大彬壶已颇受青睐,达官贵人争相收藏,求之不得,县令就用权力责令,然而大师不愿违心制作最终“愤死”。可见,时大彬虽为匠人,也颇具中国文人“富贵不能淫”的气节,这也是文人士大夫喜爱大彬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时大彬对紫砂壶的发展有几个主要贡献。首先他改进“斫木为模”的供春壶制壶法,创新了“打身筒+镶身筒”的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型的工艺。这种成型工艺的完善,为工匠们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插上翅膀,也为紫砂壶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其次,采纳了将紫砂壶由大改小的建议,使之成为文人案头的小壶,这种小壶不仅可以饮茶,也可以拿在手中把玩,因此成了文人的“雅玩”之物,几案上置一大彬壶,就足以“生人闲远之思”。第三,对于器具而言,“十圆不如一方”,方器曾让人望而却步,以至于认为紫砂壶只能做成圆的,而时大彬突破了紫砂壶造型的局限,首创了方形、圆形壶式,使它们成为紫砂壶的经典造型。[14]他还开创了在泥料中掺砂的“调砂法”,达到紫砂特有的“砂粗质古肌理匀”的效果。因此,时大彬被尊称为紫砂壶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大师和集大成者。

(三)陈鸣远与花器紫砂壶

陈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是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艺人,也被称为宜兴紫砂壶花器的一代宗师。他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能把农家所见的蔬菜瓜果,如菱角、扁豆、藕片、花生、玉蜀黍、荸荠、核桃、白果等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紫砂壶上,主要作品涉及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作品名扬海内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15]。

正是出了陈鸣远等一批杰出大师,至康熙年间,紫砂壶花器的技术和造型的丰富达到了顶峰。紫砂工匠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奇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术,把文人用以象征品性高洁的梅兰竹菊形象与紫砂壶融会贯通,让紫砂壶在文人群体中备受青睐。由于文人的喜欢,紫砂壶又受到皇家的关注和喜爱。据史料记载,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紫砂壶的拥趸,但他们的喜好还各有特色:康熙帝喜欢的是珐琅器紫砂壶,雍正爱好粉彩紫砂器,而乾隆则对炉钧釉紫砂器情有独钟。由于皇家及宫廷贵胄对花器紫砂壶的喜好,一度让紫砂工匠异常兴奋,他们穷尽所学,不停地做加法,将紫砂壶越做越复杂、烦琐,甚至整个壶身堆满了“花”;在创作上将乡间所见的虫鱼鸟兽都加到紫砂壶上,并且过度追求形象的逼真,渐渐地发现文人突然对这些紫砂花器不感兴趣了,因为中国文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从来都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且文人心中的田园生活并不对应农家生活中具体的物象,而是质朴内敛的生活气息。因此,文人对花器紫砂壶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命运走向,让紫砂壶在创作上回归 “大道至简”。

此后,另一位清代大师陈曼生开创了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之风,被现代人尊称为“文人壶”的鼻祖,让紫砂壶重新回归对文化的表达和艺术的追求。他将诗词篆刻于紫砂壶,表达家国情怀和文化理想。由此可见,不管是传递田园气息的花器,还是将诗词文章与壶相融的文人壶,都是对文人文化气节的坚守和家国情怀的直接表达。虽然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官场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壮志难酬,暂时选择归隐田园,但不代表他们对理想的放弃,而是选择不屈从、守志不阿。由此,紫砂壶从来不是简单的一把壶,而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链条,是一种气节的表达。

四、结语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件都有它存在的意义。紫砂的形成有着自身的法则,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供春壶”还被冠以“文人”这个字眼[9],不仅在于紫砂壶的发展史上匠人辈出,也有许多闻名遐迩的文人参与,使得用紫砂壶品茗绝不仅仅是品尝茶叶本身的味道,而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里,完成对中国人身份和文化的自我认同。

猜你喜欢

花器茶具宜兴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宜兴釉陶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美轮美奂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