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及其翻译策略
2022-03-18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汪秋芬
■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汪秋芬 谭 琳
我国近几年经济政治发展迅猛,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与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学作品在传播西方文化、弘扬我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风俗与价值观不同、语言与思维模式不同、环境与信仰不同,导致中西方语境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语境文化的不同对中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翻译障碍,因此译者在翻译中西方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本国的语境文化,而且还要考虑西方国家的语境文化。了解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并且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才能忠实地、通顺地、流利地传达出源语言作者的意思。
1 语境文化的概念
语境文化主要指的是高语境文化以及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以及低语境文化这一术语,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2010)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术语。在Hall看来,一切事务都可以贴上语境的标签,高语境(High context)事务预先编排信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大部分信息是存在于接收者的背景里,仅传递微小信息。而低语境(low context)则会传递大部分信息,便于接收者的理解。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就如同艺术形式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根据Hall的理论,我国被划分为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因为中文语言婉转,表达较为模糊。而低语境文化的国家例如美国,语言直接,表达较为明了。
2 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2.1 风俗与价值观差异
由于地域不同,不同国家和国家之间,有着本土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在风俗习惯方面,我国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我们的许多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如果在春节的时候,小孩一不小心打碎了碗,家人赶忙会补一句“岁岁平安”。对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甚至可能会以为我们在念咒语。在价值观方面,在中国,狗往往不会受到我们的尊敬,并且人们常常会代入狗来辱骂人,比如“狗东西”“看门狗”“猪狗不如”等。但西方国家认为狗是人们忠实的伙伴,对待狗的评价往往是积极的,正面的。例如,英语中“lucky dog”,译为“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意思是“爱屋及乌”;“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意思是“好人有好报”。
2.2 语言与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的语言思维也存在差异,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比较婉转、含蓄。西方国家则相反,他们的语言表达较为直接。中国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有时说话或者指示带有暗示意义,比如中国的标志牌写着“请节约用水”,暗示人们“少用水”,将“少用水”跟“道德”联系起来;而英文只说“please turn off”,只是提醒别人关掉水龙头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道德的暗示。与此同时,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中文往往是从面到点、从整体到个体,中文的表达往往较为主观。而英文往往是由点到面,由个体到整体,英文的表达往往较为客观。比如,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齐心大道28号,翻译为“28,Qixin Street,Jiangxia District,Wuhan,Hubei,China.”。
2.3 环境与信仰的差异
中西方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处于农耕文化中,气候温和,土地资源丰富,人们自给自足,较为封闭。西方国家临近海洋,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雨季较多,人们往往以捕鱼打捞为生,国家更为开放。例如,中国人民打招呼往往会问,“你吃了吗?”“今天吃的什么?”,外国人往往无法理解。而西方国家的人往往会讨论天气,因为西方的天气阴晴不定,英国人出门甚至需要带把伞。而提及信仰方面,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民自古信仰的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佛教的信条是众生平等、慈悲悯人;道教思想则是崇尚自然、清静无为;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他们信仰上帝、耶稣。
3 语境文化下的翻译策略
3.1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归化是使用目标语言的行为规则和习惯来翻译,异化是使用源语言的行为规则和习惯来翻译,一个要求接近作者,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例如,在《绝望主妇》中的台词Mike和Susan新婚的晚上,Mike的诗:“I love you once, I love you twice,I love you more than beans and rice.”,按照异化的方法翻译为:“我爱你一次,我爱你两次,我爱你胜过豆子和米饭。”而归化的翻译为:“一见倾心,再见倾情,我爱你,胜过世间万物。”又如英语里有句俗语“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用异化的方法翻译为:“一旦嫁给了牧师,就永远成为牧师的妻子。”但如果用归化的方法,则翻译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入乡随俗”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
3.2 增译法与减译法的翻译策略
增译法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增添一些原文没有的词语、短语、句子,给翻译做加法,以求忠实地、通顺地、完整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作“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增加了一个短语“mastermind”形容“出谋划策的人,用于解释说明人物性格特点,相应地,减译法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的删减一些冗余、重复、不符合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表达方式的词,但是不改变原文作者的意思。例如,“She was small and slight in person,pale,sandy-haired.她身材瘦小,脸色苍白,头发是淡黄色的。”按照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适当进行增译,使语言表达更通顺,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
3.3 直译与意译的翻译策略
直译就是既保留原文的内容也保留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的特点是,既保证原文的意思,又保证原文的形式语风格。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仅还原原文的内容。从意思和语境的角度翻译句子,立足于直译进行适当发挥。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直译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in front of my be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l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意译:“A splash of whil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A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n again.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从这个诗句的翻译就能看出,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的不同,因此在中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需要考虑高低语境的不同,对应采取不同的直译或者意译的翻译策略。
4 结语
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意义深远,如果想要提高翻译水平,译者就必须不断了解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2001)认为语境(包括高语境与低语境)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语境的重要性大过任何法规、理论以及基本词义。译者在翻译中西方文学作品过程中,需要将源语言语境、译入语境结合起来分析,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为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和文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