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

2022-03-18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浩毓

成才 2022年1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

■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浩毓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背景下,思政教师需要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任务,发现以往出现的问题,改变内容的呈现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活动参与中形成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 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1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领导学生学习

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盛行,大学生可以接触其他区域的文化。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会对其思想观念形成较大的冲击。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利益结构巨大变化的过程中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变得尤为重要。高校当下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与国民教育中,引导学生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遇到不少挑战,需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观变化与社会转型时期特点,找到促进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方式。教师需要改变理论为主的教育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在以生为本理念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开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价值选择方法,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育人方面的作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的导向内容,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阶段,为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设计教育目标,调整师生对话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主学习空间。教师需要理解、尊重学生,在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自我教育主体的原则,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学生内在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知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学习提升的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现学生个体存在的区别并选择个性化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体环境中生活的实体,在确定学生实际状况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发展中获得更好的知识,深化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并开展引导工作,改变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基于学生个性差异设置多元的评价指标,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品格。

2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为人类与民族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在育人中需要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创造性思维,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环境。高校需要充分吸收过往在思政教育积累的经验,按照国家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学生思维方式训练方法。高校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在教育中的表现,反思自身思维,基于学生培育需求创新教育思维模式。基于学生发展规律与认知情况,转变教育思维模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高校以往的授课思维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效果不佳,教师需要快速发现以往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学习现代教育观,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基于心理学维度分析,人们在活动中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过去经验对个体发展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本建构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在束缚人们的思维,限制人们创造力的发展。传统教学继承前人的教育经验和知识,教师选择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没有对知识进行质疑与探究,长此以往会僵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墨守成规地处理各类活动,束缚学生创新思维。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某种学习方法,在阶段训练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往刻板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不理想,教师应该突破经验论,鼓励学生质疑接触的知识,敢于挑战权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质疑各类结论,让学生结合现象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校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时,习惯应用单项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长此以往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高校开展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双方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可以主动探究,思考教学环节接触的知识,让学生围绕知识与教师探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过往单项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快速推进教学进度,但是很难完成学生思维与能力培养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下,引导学生围绕某话题思考、探究,训练学生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时,可以选择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合作式与研究式的方法,此类方法互动性较为明显,为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提供条件,加大师生互动交流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阶段,教师调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改变学生的状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3 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1 提高实践与理论融合程度

知行合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需要做到的关键点,在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后,高校需要结合学生当下能力培养情况,改变过往的教育方式,将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化内容理解抽象的概念性内容,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脱离现实生活的情况下,理论的说服力将大打折扣。教师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重要方法,由此让学生结合实际,联系资本主义变化情况,理性思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理论性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将知识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理论性的内容,抓住课上知识重点,提高对理论概念内容的理解程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此背景下多元文化盛行,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如果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干扰,可能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利于教师推进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基于当下学生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用发展视角分析社会主义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使用马克思辩证观点分析问题,了解辩证法的应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还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提高教学素材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愿意结合素材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识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实践活动,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前,社会性问题较为突出,医疗卫生、住房、物价的变化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教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可以引入相关话题与学生探究。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否则会因为对相关问题思考不深入、关注程度不足,不能良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还可能激发部分学生的反感情绪。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活动,与教师互动,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解答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疑惑。教师基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透过社会事件引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让马克思主义教学拥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3.2 加大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力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较为抽象,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领路人,应该依托一定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呈现立体性。在高校配备多媒体设备后,教师可以按照教学需要,搜集影视化资料呈现理论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影视化素材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与相关资源,将教学内容紧密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发现教材各章节知识存在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地调整案例内容,提高理论课程的新颖性与趣味性,勾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教师选择案例教学的原则应以帮助学生了解、吸收理论知识为主,案例设计必须基于该条主线,增加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概念的了解程度。在学生观看案例后,教师一般会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问题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式,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把握程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