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和审美价值融入普通话教学的思考
2022-03-18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史沉鱼
■ 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史沉鱼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进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作为整个社会中的高知识群体,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各高校相关专业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已经不能再局限于常规的正字正音训练,对普通话的课堂教学要求已经从“会说”转变为“说好”。普通话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交流工具方面,还蕴藏着浓厚的审美价值。因此,当前的高校普通话教育教学应该在语音标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和教学审美价值的挖掘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
1 将思政教育和审美价值融入普通话教学的意义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普通话是师范类(教师教育类)专业公共必修课。教学目的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标准普通话,能够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和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基础。普通话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语音的基本概念和语音训练,普通话词汇和语法的规范,普通话测试简介及辅导。传统的普通话语音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思政教育以及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方面的培养略显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能将优秀知识的传授,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和先进的思想培育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查阅百度关于普通话的解释为普通话的前身是北京官话,上溯元明、推广于清代,之后普通话一词在清末出现。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与各地的方言相较,普通话词汇更加丰富,剔除了各地方言里比较粗俗的因素,继承了书面语中灵活多样的句式和修辞,体现出了现代汉语美感的最高形式。因此,在高校普通话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和审美价值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将思政教育和审美价值融入普通话教学的方法
2.1 教学内容具有思政和审美学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将能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和优美的现代汉语词汇和短文作为口语训练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体现普通话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还蕴含了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启发。例如在学习平翘舌音的绕口令训练时,笔者选取了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春”,其中“处”是平舌音。“小”和“鸟”是翘舌音。还有现代汉语绕口令训练材料“石、斯、施、史四老师,天天和我在一起。石老师教我大公无私,斯老师给我精神食粮,施老师叫我遇事三思,史老师送我知识钥匙。我感谢石、斯、施、史四老师。”这些材料既能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美,又能启发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
可以将本地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为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宜州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美丽、最动人也让宜州人民不能忘记和引以自豪的是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壮家女子刘三姐在下枧河畔居住,她面对财主压迫不屈的精神和动听美妙的山歌一直流传至今。“桂花开放香飘远,壮家山歌代代传,三姐撒下山歌种,如今唱了几千年”。充分利用这些山歌歌词进行语言训练,既能让学生了解宜州山歌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启发学生认识到发掘、保护宜州山歌文化对于壮族的民族文化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2 教学语言中融入思政和审美学元素
一名优秀的高校普通话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且其口语水平必须达到一级乙等标准,即必须熟练掌握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基本音节、变调、轻声、儿化、语调等语音系统,较为规范地掌握普通话的词汇、语法规范及较好的言语表达与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拥有扎实的中国文化根基,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自如地向学生讲解普通话知识,善于在浩瀚的文字材料里选择最适合不同学生风格的训练素材,做到因材施教、科学施教。当普通话教师能是一位拥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较高的精神追求的教学者时,他的课堂教学自然会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当教师的教学语言中适时地融入思政和审美学元素,学生就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精力,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普通话课程的学习中,以提升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另外,我国很多民族地区或者县级及村镇地区的语言交流工具依然是方言,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有效开展普通话教学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发挥出普通话教学语言应有的功能基础,并且合理地将方言融入普通话课堂教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3 教学方法中融入思政和审美学元素
普通话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教学的难点体现在训练周期较长,很多方音较重的学生由于很难改变自己的发音习惯,从而丧失学习普通话的信心,从生物学角度讲,这时期的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已经形成,口腔和舌头的发育已经过了敏感期,因此纠正自己的方音中的错误音和缺陷音显得有很大的困难。并且传统的普通话教材的内容都是从基本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教学开始,这些知识看起来非常简单且枯燥,因此,很多方音较重的学生由于不能快速地改善自己的发音习惯而自己放弃学习。例如,笔者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姓名叫作龙英[long ying],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发[nong yin],并且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时常存在。正是由于普通话发音习惯的难以快速纠正,导致学生无法坚持长期训练而取得成效,这也是普通话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有针对性且让学生养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随时纠正方言的习惯。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我们还在课堂上运用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变为学生的“合作学、做中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指点、在循序渐进中提升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我们在课堂上播放教材的同步录音,让学生跟读;每节课堂中,都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词汇和朗读训练,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们会选择播放一些优秀经典的朗读视频和音频,例如,我们会在课堂上选择播放“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等节目片段以让学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播放“新闻联播”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并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选择性地播放相声和小品里面能反映普通话语音面貌的健康积极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普通话不仅作为语言的交流工具,并且它在本质是很美的,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些普通话素材,让学生能在合作互动中无形地掌握知识,切实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
2.4 构建多元考核,培养综合能力
在普通话的考核方面,注重思政和审美元素的导向作用,在成绩评定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政和审美教育。本门课程期评总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实践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20分,课堂表现40分,平时作业40分。实践成绩为电脑机试,实践测试试卷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占10分,朗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旨在考查应试者的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第二部分占20分,读双音节词语50个,旨在考查应试者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基础上,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音以及轻声。第三部分占30分,为400字的短文朗读,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能力,重点考查语音、语流音变、语调等。第四部分为说话题目,占40分,旨在考查应试者在无纸化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规范程度。期末考试采取让学生自行选取素材进行现场演讲或朗诵进行即时评分。在以上考核的相关素材方面,我们也将是否融入思政和审美元素作为考核的得分点。
3 结论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普通话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以课程知识作为载体,将思政教育和审美价值自然地渗入普通话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中体现思政和审美元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普通话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