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策略分析
——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
2022-03-18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林齐盼
■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林齐盼
0 引言
近年来,“三通两平台”在各省得到了本土化的应用与普及。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应用是“三通两平台”的核心。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结合笔者在初中的执教经验,探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策略。
1 “人人通”学习空间概述
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了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师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内对学习资源进行创建、共享或保存等操作。师生还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组织或参加课程,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打破空间界限,与同伴、名师、专家进行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网络学习空间在教与学的应用主要为教学资源开发、课前知识传递、课上拓展升华,课后评估总结四个方面。
1.1 教学资源开发
教师不仅可以上传本地资源到网络学习空间中,还可在空间中开发教学资源,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在线开发教学资源的功能模块。教师可使用“教学助手”功能区,创建教学资源,录制微课,设置和发布课前导学和智能检测等,形成校本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分享。
1.2 课前知识传递
课前知识传递不是简单地将这一教学环节从课上到课前的时空调换,而是帮助学生储备学习课堂知识所需的基础知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实时跟踪指导,师生合力才能发挥出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教师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发送满足其学习需求的学习任务及相关的学习资源。发送完课前任务后,教师应分时段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有效的地对学生在线答疑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避免学生因为学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提升课前知识传递的时效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共性和异同点,为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学生方面,学习者阅读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习题、笔记、在线答疑等各类学习资源进行归类整理,促进知识的初步内化,为线下课堂学习储备知识。学习者不用像在班级授课时那样“齐步走”,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自己的学习进度。
1.3 课上拓展升华
经过课前知识传递的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已经有了一定的内化。班级授课中,教师使用“互动课堂”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协作、探究或研讨等活动解决课前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知识的拓展升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智慧教育。学习者在分组协作中,运用自己课前所学知识和同伴开展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互动课堂”工具能实时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板书,课堂数据和课堂评价,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积累教学资源。学习者在个人的学习空间继续完善读书笔记,撰写学习日志,记录成长足迹。师生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交流、讨论,不断生成新的见解,对知识的认知层次是迭代上升的。
1.4 课后评估总结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自我评价表对个人学习效果进行自评,在个人学习空间中撰写学习总结。教师则需要阅读学生的学习总结,创建学生的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梳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撰写教学日志,总结教学经验。
2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如上文所述,网络学习空间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为师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在导学、促学、助学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助力,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本文将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1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设计策略
何克抗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理论转换成对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的具体计划。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涵盖教与学两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对课堂中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及解决方案进行预设。既要依据教学经验,也要基于教育教学理论,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科学有效。笔者在教学设计方面,以审辩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思维支架,环环相扣。
2.1.1 以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为目标
审辩式思维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之一。审辩式思维要求学生能够敢于提出质疑,发现事物间的矛盾,阐明问题所在。科学合理的分析问题,论从证出,能从多维度,辩证的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教师要以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学生,而不只是机械式的知识灌输。而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带来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支撑。网络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学习者可以和不同地区的师生进行交流。学生思考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是开放性和多元化的。以《遮罩动画》这课为例,教师以希沃白板的放大镜工具为例,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发布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放大镜的动画效果有什么特点”,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发布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学生说“遮掉了旁边的内容,留下并放大了镜中的内容”,有的学生说“只能看到规定范围内的东西的样子,视觉上有限制和放大的作用”,学生的回答有口语化的解释也有书面化的解释,相互补充,拓宽了思路。教师对同学们发布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引出“遮罩动画”的主题,并结合放大镜动画的特点为同学讲解遮罩动画中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让学生明辨遮罩动画的遮罩原理。学生在明白遮罩动画的原理后,还要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学生“笃行”环节采用课堂讲解基本操作,网络空间推送学习资源,同学课堂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集思广益,活跃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1.2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及其情感体验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不同的理解能力会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有些学生喜欢结合课本中的操作方法辅助完成,有些学生则喜欢结合动态的微课视频。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的脚手架。但对于一些开放性的操作任务,还需要师生互相交流经验,表达看法,突破已有的学习资料,在实践中生成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平面设计的学习中,教材中photoshop软件在特效的制作上像万花筒一般,同样的操作,参数设置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而这与学生个人对美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2.2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技能学习内化为信息素养。学生要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学习的迁移。在一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中还应组织学生开展生成性的学习交流。如在学习“遮罩动画”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上传使用遮罩原理制作的flash视频到班级的学习空间中,供同学们观看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制作遮罩动画的兴趣。同时在课上邀请学生上台演示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交流制作遮罩动画的技巧,评价该同学的操作是否规范合理,和教师提供的方法是否有不同,扩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是形成性的。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足迹是教师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学习足迹可以帮助教师从多维度诊断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足迹进行自我评价,制定学习计划,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此外,教师还可在平台使用中融入其他工具,辅助教学。比如,程序设计的教学,一个程序,面对不同的测试数据,由于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和内存限制等问题,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时间,内存超限等问题。学生只通过几个样例数据很难保证代码的稳健性。为此,笔者引入了校内信息组自主搭建的OJ评测网站(https://oj.wenjian.club/),组织学生在网站上做题,通过网站的评测系统为学生的代码评分,评价过程更加严谨、科学。学生根据评测结果发现程序中存在的漏洞,在改进代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算法设计方案,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网站的自动评分和排名机制,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足迹,帮助教师分析学情,反思教学,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3 结语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线上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融合的重要平台,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助力师生开展多渠道,精准化的学习活动。但技术作为服务于教育的工具,是不能替代教育本身的。教师需要灵活运用网络学习空间,以生为本,将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融合,才能有效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