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与舆情管理融合下的人才培养研究
2022-03-18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 芳
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兼顾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与高技能性人才培养是目前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要求说明了党中央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已经从理论层面全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针对自媒体时代如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我们首先梳理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然后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某高校为例的自媒体时代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研究,最后针对未来要研究的方向提出了一些我们的看法。
1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办学目标,所谓立德树人是指培养有品德的人才,顾名思义就是指教育要以树人为本,而树人要以立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总结,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都是我们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2 自媒体时代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研究
本文以江苏某高职院校为例,探索将立德树人理念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模式相结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
第一,发挥课堂的基础渠道功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引领,建设专业课思政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在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育人。课程育人,通常又被称为理论育人。指的是在老师教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那么实施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也是发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专业课思政一体化的课程必然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作用,才能满足我们专业课教学的政治要求。
笔者所在的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开展育人工作。首先,学校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悟馆”,是集“学生兴趣屋、教学资源库、思想感悟堂”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借助此平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力争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要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学习践行方式,入脑、入心、化行。其次,扎实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办好“道德讲堂”,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自媒体时代我们要建立课堂的自媒体宣传管道,把我们的课堂搬上自媒体平台。比如为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创建SPOC学院,由富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录制教学视频,实现广泛的宣传等。
第二,除了在专业课程中实现育人以外,必不可少的实践手段也是实现育人的极佳方法,搭建适合于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平台,满足实践中育人的要求。首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实践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地联动社会实践和创业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教学模式,已经证明可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实践空间从校园延伸到一线的工作岗位中去。在工作岗位中体会现实的技能需求,让学生自己有机会去锻炼。在工厂和车间的深入锻炼,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吸收和内化,从而最终培养出拔尖创新型的人才。其次要组织具有时代感,可操作性强,主题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三下乡”“江海志愿服务”等传统经典项目,以及“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采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体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这些活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应该深入地去推广。最后我们也要建立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比如在抖音上或者微信上搭建平台,通过视频或者新闻等方式及时地把正能量的信息传递出去,让学生在欣赏其他视频的同时也能及时刷到学校的新闻等。
第三,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发挥文化育人的内化作用。首先,要考虑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时代性,注重他们的文化趣味和文化审美。不同年代的大学生的喜好以及追求都有着明显的时代性。比如“80后”的大学生和“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就是两个不同的团体。其次,发掘传统文化,带领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要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主动摒弃消极的一面。比如,通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学传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推广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体悟传统非遗文化、民间文化等。同时要积极地去推广红色文化,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我们大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是我们学习红色理念的非常好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编排一批红色歌舞等来践行文化传承。最后,借助学校文博馆平台、两大艺术节活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大力繁荣以张謇职教思想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博馆”的教育功能,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办好社团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艺术节。定期开展文化展播与评比活动,在评比中发现新的题材,在大学生中寻找新的话语人。
第四,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育心”着眼于“成人”教育,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要素。首先,通过建立学校、学院和学生(班级朋辈辅导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定期进行心理危机风险排摸和动态监测,完善转介诊疗机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解决现实育心工作的有效平台。课堂,课外活动等空间的拓展为育心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我们仅仅把握住培养的主动权,才能实施好干预与保障的工作。其次,以“3·20”“5·25”专题教育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查和摸底,从而为后面实施干预打下基础。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易班等平台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最后,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考试,大力加强心理咨询师专兼职队伍建设,做好学生心理普查工作,对一级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的学生开展精准帮扶。
总之,立德树人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方向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我们有必要对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当前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泛的实际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课堂、实践教育平台、文化、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思路,并总结了日常工作中的处理方法。要做好新时代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除了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更新以外,非常有必要继续探讨引入新的技术。比如将以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图像处理技术、文本处理技术等融入育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