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2-03-18河南中医药大学尚真书院刘逸青
■ 河南中医药大学尚真书院 刘逸青
1 探索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1.1 新时代党建和教育工作的要求
在新时代,高校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这句话深刻地表明高校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党建就必须提高其育人效果,探索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有利于发挥党建的教育功能。大学生党建与育人相融合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和应有之举。因此总结党建历史经验、探索党建新的发展是当下党建工作者需要重视的课题。学生党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环节,其育人功能的成效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生党建工作和活动在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高校教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育人工作的有效补充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以学生党支部为堡垒,以学生党员为先锋,以入党积极分子为后备军,形成了点、线、面稳定的格局。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党支部在不同层面都发挥着维持稳定的作用,通过党组织强大的组织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稳定的校园环境。
1.3 新时代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党员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性较高。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是每位大学生上大学的诉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党组织吸引力的具体体现符合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在这些迫切需求的推动下,加入党组织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重要选择。
2 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1 当前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2.1.1 大学生党员队伍壮大
要实现高校持续不断地培养出优秀人才,就必须通过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来提供根本性的政治保障。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指导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显著提升。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名,比2019年底净增323.4万名,增幅为3.5%;其中学生党员306.7万名,约占3.22%。而在2017年学生党员人数为178.8万名,约占全国党员人数的1.99%。在四年时间里,学生党员人数增长了一百多万名,在增长的党员中,高校学生党员占了很大比重,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2.1.2 体系制度健全,教育形式多样
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从组织领导、教育培养、发展党员、党员管理、作用发挥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党建提出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要求,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系更加完善。顶层设计中,将学生党建工作始终摆在高校发展的最突出位置,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统筹负责本校党建工作。工作实施中,各学生党支部严格参照规范执行入党程序,合理控制学生党员发展人数,按时开展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
2.2 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1 党建教育缺乏连续性
高校党建教育对大学生党员前期的发展特别重视,尤其在大学生成为正式党员之前,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理论学习都严格要求。党组织积极对现有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引导其巩固党的理论知识基础、提升思想觉悟水平,入党积极分子的党建教育也在学生自我驱动力和党组织要求的双重推进下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当前的党建教育大多出现后继乏力的情况,党组织在大学生成为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之后往往忽视了后期持续性的党教教育。党建教育缺乏连续性,使得学生党员没有得到全程性的培养和教育,大大降低党建育人的质量。
2.2.2 学生党员参与性低
当前,高校虽然都在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但创新往往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大学生并没有从严格组织流程和仪式里得到党性教育,反而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看似参加活动,实则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党建活动具有天然的严肃性让学生党员产生畏惧心理,参与或开展支部活动时不敢进行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和其他学生活动相比,党建活动多了政治方向上的考量,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敢过于自由和随意的发挥。长期的被动参与让学生党员参与度降低,进而影响党建育人的实效。
2.2.3 党建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高校里有人认为学生党建工作就是学生党务工作人员的职责,与行政人员、教学人员、后勤人员关系不大。在这种理念的错误引导下,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工作群体对学生党建工作缺乏关注和热情,对学生党员缺乏引导和教育。只靠高校党委各部门、二级学院党委、党支部组成的党建工作队伍,面对逐年扩大的学生党员人数,力量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大量优秀的教师党员没有加入到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中去,使党建队伍得不到持久的人员补充,力量也变得较为薄弱。
3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面临的机遇
3.1.1 党的理论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育人,首先培育的就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养。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建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理论支撑。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学生党建育人的重要抓手,极大地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认识,将有利于武装大学生头脑,进而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1.2 “互联网+”模式的兴起
面对新时代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党建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探索“互联网+党建”。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党建网站、党建微博、党建抖音号、党建微信公众号、党建工作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纷纷建立起来,学生党建育人工作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拓宽党建育人影响面、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创新支部组织活动形式。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学生党建育人可以使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学生手中,学生利用平台功能可以进行即时查阅或保存查阅,保证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同时,依托众多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建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党建在网络上取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保证了党组织在大学生网民争夺战能够占据主动权,使绝大部分大学生网民牢牢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保证了学生党建育人的积极影响从线下到线上的延伸。
3.1.3高校书院制改革
推进书院制试点是贯彻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是深化“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书院制下更加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交流互动、个性化发展,与学院制截然不同的特点促使书院学生党建育人工作要更加灵活、融通和开放。书院学生活动社区和各类书院组织为学生党员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和受教育机会,有利于学生党员素质的提升。同时书院具有社区化、集聚化的显著特点,党支部建在年级、社区,使得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工作学习场所重叠交叉,让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无形中扩大了学生党建育人的覆盖面。
3.2 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3.2.1 大学生政治信仰淡薄
大学生群体内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匮乏和政治参与度低的问题,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出现明显的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信仰上的情感冷淡,部分大学生党员由于入党动机不纯、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偏听偏信一些错误观点导致内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不信任、不理解,没有从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产生认同。二是对政治信仰上的意志不坚定,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执行党的决定、党的安排上大打折扣,存在不与党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的错误表现。
3.2.2 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弱化
当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党建教育缺乏连续性、党建队伍力量较为薄弱、党建育人形式不够丰富等客观问题,再加之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信仰淡薄等主观问题,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把自己与普通群众混为一谈。有些大学党员在入党前积极追求上进,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后却不思进取,涣散懒惰,不积极参与党组织的活动,在言行举止上降低自我要求,视自己为于普通学生,导致党员角色意识不断弱化。
3.2.3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大国政治博弈、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守住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也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高校党建如何发挥育人作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网络中不时充斥着一些不科学、不理性、错误的声音,还有部分别有用心之人、不法之徒歪曲历史真相,试图诱导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网民对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信任,这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造成了冲击,增加了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