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03-18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印晓玲
■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王 薇 印晓玲
1 高校“思政金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的关系
“金课”概念是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8年6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而,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磨成“金课”既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锻造思政“金课”,迫切需要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该队伍由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构成。思政课理论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他们专注于学术研究、科研活动、理论知识更新充实、专业比赛等;思政课实践教师由校内学工系统和党团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从各级各类道德模范、文明标兵、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楷模中特邀的校外人员组成,是“行走的思政课堂”授课教师。根据工作特点,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怀学生的生活起居,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导航学生成长成才,拓展了思政课的育人空间,实现了思政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2 思政实践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基本情况
2.1.1 教师党员比例高,政治立场坚定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原则上要求从事这门职业的教师的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在思政课实践教师尤其是校内实践教师选聘中,更会注重教师的党员身份,而校外实践教师基于道德模范、文明标兵等特殊身份,两者兼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对是非曲直有清晰的认知力和辨别力,为其从事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队伍日趋年轻化专业化
从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构成看,既有校内辅导员和从事党建工作的教师,又有从各级各类道德模范、文明标兵、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楷模中特邀的校外实践教师。他们不但能从生活中贴近学生,为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和学习指导,还能拓宽学生的社会阅历,为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年龄结构看,实践教师队伍由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构成,而随着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发展,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的年龄整体呈年轻化态势发展,也能更好地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2 存在的问题
2.2.1 自身角色定位模糊,作用发挥不够
相比于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的思政课理论教师,思政实践教师主要负责和学生进行日常心灵沟通,召开主题班会、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专题实践调研、为学生进行事迹宣讲等。从事思政课实践教师是兼职身份,他们平日忙于自身工作,做实践教师往往是力不从心,除辅导员外,其他人员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不多,工作主动性不够强,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即便是学生“身边最亲近的老师”的辅导员,其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师的角色扮演如何,还有待考量。
2.2.2 专业理论基础薄弱,教师业务提升不够
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师的特殊身份,在选聘时不要求其一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师也不一定从师范类院校毕业,因此理论功底较为薄弱。在学生的反馈中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师在处理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挂钩,导致教学无理论深度,无思想高度,课堂灵活性有余,但深度还不够。同时,因平时忙于个人主业,对个人教学能力提升精力有限,教学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3 “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3.1 建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师聘请制度
首先,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师聘任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师的职责、聘请程序和待遇问题。双方应当授予对方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包括考勤权、考核权、奖惩权等,从而对他们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针对校内实践教师,对其学历背景、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提出具体要求,量才使用,竞聘上岗,且表现优异者在评优评选及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而针对校外实践教师,因其人事权不在本单位导致队伍建设不稳定,可以建立起校外实践教师信息资源库,根据其工作特点,预先做好人才流动管理工作,扩大学院对校外实践教师的选择权和任用权,确保学院的主动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师的努力程度,与学院为其提供的报酬直接关联,还与其自身对学院各项工作满意度以及学院对其提供的人文关怀间接关联。因而,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提升实践教师的幸福指数。例如,为其提供办公室、课间休息场所等,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他们的归属感会提升,使命感会增强,工作积极性会大幅提升,进而更好地将精力投入至学院育人工作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根据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师流动频繁的特点,学院层面可以设立实践教师工龄津贴,在校工作年限越长,其获取的报酬逐年增加,进而保持实践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2 提升思政课实践课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鼓励他们参加专题培训、经验交流、听课等提升教学水平,减少其教学磨合期,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由于大多数思政课实践教师缺乏授课经验,不能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就学院层面来说,有必要增强对实践教师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师的“精力、感情、经济”投入:精力投入方面,加强与思政课实践教师的沟通交流。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多角度搭建与思政课实践教师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其职业理想和个人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让其了解学院严谨治学的态度,从而以更积极地态度面对教学工作。同时,鼓励思政课实践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更紧密地融合起来,协力并进、共创佳绩。感情投入方面,在前一阶段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尽力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师的需求。针对校内人员,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短暂地转移注意力,能让他们在平日里琐碎繁重的工作之余感受到担任思政课实践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工作幸福指数;针对校外人员,则是更关注其身心健康,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尽能力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经济投入方面,让其教学质量与其经济收入直接或间接挂钩。首先,通过开展“我身边的好教师”、思政“金课”评选等活动,了解教师授课质量,给予获奖者上台领奖的机会,提升其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其次,每学期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前30%教师给予先进奖励,并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最后,实行“优课优筹”,提升教学质量。
3.3 建立实践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为确保实践教师教学质量,有必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其考核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由学生定期对其教书育人质量进行考核测评,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满意情况;二是由学院层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考核指标,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定。
制定优秀实践教师评选制度,实行物质报酬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首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师教书育人考核测评工作。主要包含以学生为主体的线上测评和以院方“督导团”随堂听为载体的官方测评,确定差异化等级。其次,在每学期,根据量化考核指标,教师就个人成果进行汇报,对突出成果进行给予额外加分,作为教师特别是思政课实践教师是否续聘的重要指标。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支可亲可敬,积极作为,敬业奉献的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提升了思政课堂活力,拓宽了思政教学空间,提升了学院思政工作水平,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站在新时代的浪头,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持续深入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师育人新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