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2022-03-18衡阳师范学院杨婉晴
■ 衡阳师范学院 杨婉晴 刘 邦
一、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形成机理与发展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理论认识高度,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新时代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百年从未中断,是文化自信的底气。这种底气透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是对祖国江河湖海,骨肉同胞的爱,也是对祖国的辉煌灿烂璀璨文化和国家的爱。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他们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好担负继承、繁荣、传播文化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中国的革命文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来源,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不竭的精神养分。革命文化是苦难史,这部苦难的革命史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宝贵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更是使命。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输出者,积极鼓励大学生丰富各种文化知识,从中获得灵感、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与本国国情结合并创新改革的成果,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二、继承与创新:文化自信对爱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全局,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文化强国要求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因为它是我们国家、民族发展最基本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跨越几千年,是辉煌灿烂文化的母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诞生在血与火交融的革命年代,涌现出一大批如刘胡兰、董存瑞、杨靖宇、黄继光等革命英雄。这种爱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奋斗热情。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一批爱国主义英雄人物,例如焦裕禄、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等,他们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心血。文化自信中有浓浓爱国情,深深的强国梦。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朝,爱国情不变,强国梦永恒。万万千千中华儿女,爱国不仅是个人的义务,更是本分和职责所在。
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坚定的态度和无畏的精神捍卫我们的立场和阵地,要和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及其党的路线方针保持一致。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自信内容相互铆合
首先是二者具有情感相通性和实践的融合性。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自信相互包含与借鉴,是系统与整体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爱国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为爱国、因为自信,才使得我国在落后挨打遭受灾难后崛起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思想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者相互包含内容铆合,自信爱国的情感是真实的,躬身实践报国行动是坚定的。二者辩证统一,相互融合永恒发展。
其次是二者具有思想层面的共存性与相依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民族大复兴和文化自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流淌在中国人体内的血液,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精神基因。爱国与自信是随“时”,趋“势”共存的。
三、增强文化自信,着力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一)深悟文化自信寓意,助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文化自信主要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领悟文化自信在每个时代的含义,分析其内在思想内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判断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在的同构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内容,我们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面引导,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爱国精神和报国志向的优秀文化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给他们,例如在校园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在实情实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组织观看红色文化历史展览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让它们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紧跟时代主题,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既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又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它们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在这个阵地中,专业知识是通向未来工作岗位的硬件,必须夯实专业功底,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念。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断扩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近期高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专题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四史”,学习“四史”,举办“学四史,明担当”的知识竞赛活动,这是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大学生思想行动中的实践活动,是做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奋斗者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