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教师在同行课例讨论中自主生长
——以语文科诵读型单元整合课例研究为例
2022-03-18广东省韶关市第八中学刘艳婷
■ 广东省韶关市第八中学 刘艳婷
自已也曾是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师,经历过一段孤立无援的茫然,上公开课是兔子乱撞眼迷离,写论文是抬笔四顾心茫然。青年教师除了要应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角色转换,还要接受许多繁杂的工作任务,有的在历练中坚强,有的在慌乱中低沉。学习了潘海燕教授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后,我感觉像呼吸了一口清新空气。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要实现教学经验,实现自主生长,这就需要一个知识众筹的平台,更需要一个自我历练的舞台。为此,我校启动了“基于同行讨论的自主生长式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课题实践,以同行课例讨论的方式,借助专业共同体的力量助力青年教师赛课,量身定做一把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長的钥匙。
我们先在科内建设一种开放性的教研文化,开展同行之间的“拆墙行动”,在生活中建立起愉悦的氛围,享受抱团的温暖,比如开展一师一“优菜”评选,一起诵读经典诗文,一起过生日等破冰行动,让同行彼此背靠背,心连心;其次,我们明确同行讨论的原则是:1.团队共享;2.平等互助;3.情境真实;4.共同愿景;5.多元表达;6.深层开发;7.解决问题;8.整合归类。同行讨论是每位语文教师积极分享个人经验,其他成员要保持倾听和建构的态度,不断建构和重构分析问题的框架,最终实现经验的重构。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反思问题的条件,随着问题条件的改变,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化解。
一、萌生——“悬挂式”同行课例讨论
悬挂式讨论就是将基于自己个人经验的原始设计“悬挂”在同行前面,以便不断地接受同行的询问与质疑,进行深度讨论。在原行为设计阶段,李老师立足于自我经验,向同行悬挂了自己的原始课例:《写景单元整合课》。为创设多维度、多形式、多互动的立体讨论空间,我们邀请了浈江区教研员、同区学校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参与了课例讨论,希望既有引领式的讨论,也有校内外的讨论。课例观察后,我们将这个原始课例置身在一个极具活力的开放式的交流讨论中,大家围桌共话:如何上一节单元整合课?上课内容为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李老师原始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学生朗读单元内的重点段落,教师点评朗读。
同行讨论,从根本上看,这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最佳形态。授课老师是问题的悬挂者,是寻求助力的,而不是一味地维护自己的观点,倾听可以让她看到她自己无法碰及的一面,让她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这样就会多一个维度看世界,实现经验的增长。讨论中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层面的同行提出重要的新见解,整理出“单元整合课”的讨论热点:
1、教学内容:一个单元的内容如此多,可以用诵读教学法实现整合。
2、学法指导:选读是老师指定段落朗读,还是让学生自由圈划喜欢的段落?建议圈读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生成,而不是教师的指定动作。
3、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可以实现单元整合,诵读教学除了开头环节中使用,还应贯穿全文作一个线性设计。
4、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对旧课的复习,单元整合课应该是一种教学资源深层次的开发。
立足个人经验,在同行课例讨论中,大家收集到以上关于单元整合的事例经验。在倾听的过程中,每一位听课者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点,不断去迭代和完善自我经验。学习者不是只有授课的青年老师,凡参与同行讨论的老师都是学习者,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世界咖啡一样倡导“人人都是学习者”的理念,在课例讨论中每位老师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立足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思考、聆听他人的想法、反思自己的不足,沉淀集体的智慧,积极地向身边人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携手成长,青年教师更是浸润其中,悄无声息地自主生长。
二、滋长——“碰撞式”同行课例讨论
什么是碰撞讨论?碰撞讨论就是一课多研,同课异构使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别人的教学思想进行碰撞,或在自己新旧设计中进行碰撞讨论,在面对面的讨论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悬挂式讨论中,个人经验也从封锁的状态开始解封,我们已经采集到来自同行的宝贵经验,这在“世界咖啡”里称为完成了“异花授粉”,但这个时候还是碎片化的经验,还没有落实在课堂上,我们要用以改善教学行为。于是在校内的科组讨论中,我们开始集体反思,由原行为规划阶段进入到新设计实施阶段,以主问题肃清微问题,发生了以下三组讨论:
1、新设计与旧设计的碰撞讨论
我们依据单元要求,采纳了悬挂讨论的热点内容,修整了枝枝节节,少就是多,目标集中在修辞手法的学习,明确使用诵读教学中“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去达成整合,一改原始课目标不明确的缺点,将本节课的课题修改为《美读四季》,将该课的目标修改为:教学目标一,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重音和停连,以读促学;教学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修辞之美,以读促写;教学目标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以读促感。采纳了讨论意见,以诵读教学串联了单元整合的学习,整理出新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圈读课文,领略景物之美。
环节二:比读课文,品味修辞之美。
环节三:移读课文,内外联通之趣。
环节四:以读促写,修辞写景之美。
2、设想与实施的碰撞讨论
最后迁移阅读的环节中,李老师引用了《荷塘月色》的第四段作为学习修辞手法后的课外阅读赏析段,讨论中有老师提出这是高中的课文,可能学生不容易明白,赏析不到位。有着设想与实施之间的距离,为了跨越这一鸿沟,我们讨论着将这一文段中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全删去。
将卸去修辞手法的文段和原文段对比,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阶低了阅读难度,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到修辞句的妙处。靠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设计落到实处。
3、自身与他人的碰撞讨论
咖啡理论里提到,每个人都有思维的盲点,我们连接不同的大脑,多维度看待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智慧激荡,查漏补缺,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我们联合参与了同行讨论课题研究的兄弟学校行之实验学校,开展了“诵读型单元整合课例”同题共振的主题教研活动,两位青年老师面对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主题教学,各自教学的异同在哪里?在课例观察后大家进行了同行课例讨论,得出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以诵读串联了一个单元写景美段的学习,大家都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生长点。
不同点:刘老师以第一单元的三篇教读课文各选一个文段,逐个文段赏析以修辞写景的手法,小结诵读的技巧,感悟作者的感情。每个文段各做一个表格支架便于学生建构学习;李老师将三篇文章的写景美段,集合在一起作探究式的赏析,但是没有表格作为支架。
在教学碰撞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反观自己的教学,从而对自身的教学做出相应的评价。在碰撞讨论的过程中,听课教师既讨论别人,也讨论自己,从而实现了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双重评价角色。讨论的集中点是:1.第二个环节的文段探究,是一段一段呈现,逐段讲解,还是合并同类,进行比读?2.是否使用表格支架?是一段一个支架,还是三段合并一个表格。最后同行从单元整合的教学理念出发,我们合并了同类段,并列三段使用一个表格,突显了单元中的“整合”,引导学生在类文中进行探究学习。这是一个从采集经验,到经验的取舍的过程,教师学会了如何使用诵读法进行单元整合,获取了大量的事例经验。让学习在同行讨论的情境中真实发生,是一种情景式的学习,青年教师从个人经验出发积累了一组事例经验,这种经验嬗变过程,便是自主生成长过程。
三、储藏——“凝结式”同行课例讨论
什么是凝结讨论?凝结讨论是对改进前后的课例进行复盘,在讨论中通过对过去教学行为的回顾、反思、探究,收集同行的经验,总结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解决同类的问题,凝结成教学的“类经验”,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能力。许多教研活动,往往最缺乏凝结讨论这最重要的一步,没有促成“类经验”的生发。
“凝结式”同行讨论,侧重于将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有了知识结构,我们采集的事例经验才不会松散,而松散的经验,因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所以不能够用来解决同一类问题,也难以用于实践。我们要找到事例经验之间的关联点,使经验生发的层次进阶,零散到系统,从基本到高级,使凝结成的“类经验”在之后的教学中更有价值。在事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了采集讨论与碰撞讨论,我们开启了凝结讨论的模式,进入到新行为的研究阶段。
关于同行讨论的归类整合,我们生成了一种诵读型的单元整合课型:诵读型单元整合课,诵读教学设计以同一单元课文的整合、融合为出发点,侧重知识、能力和思维的系统化整合。立足单元教学,以将单元的多篇文章,以圈读的方式化多为少,以比读的方法细化探究,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在聚拢思维的探究下找到群文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再移读课外,以读促写。教学流程:圈读课文——比读课文——移读课文——以读促写;同时我们还通过阅读,“取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学习了单元教学的三种课型:1.种子课,统观文本,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本单元所涉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播撒种子的课;2.生长课,深耕文本,让种子课上播下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方面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种子茁壮成长的课。3.果实课,俯瞰文本,就是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进一步学习,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思维和情感等的归纳梳理,形象地说就是提炼学习的果实。教师对诵读型单元整合课的学习上升到了知识的系统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个人到一群人,教师们获取了“类经验”后终于明晰了上这类课的有效路径。
到这里,青年教师才如释重负地说:“我终于知道怎么才算是一节好课了!”通过量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实现教师经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质变飞跃,教师也就是在这样活动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专业化发展的目的。青年老师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李老师《美读四季》的案例在广东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中获二等奖;在韶关市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任百花无数,我只摘一朵》获浈江区论文比赛特等奖。作为科组长的我结合实际经历在韶关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中开设了《单元整合教学的三种课型》讲座,将这种单元整合课的课型进行推广。最重要是我们还架构起了同行课例讨论的生长模式,如下:
同行课例讨论的生长模式
原行为规划阶段:原始设计——课堂实施——课例观察——悬挂讨论(采集经验)
新设计实施阶段:教学改进——课堂实施——课例反思——碰撞讨论(取舍经验)
新行为研究阶段:教学完善——课堂实施——课例复盘——凝结讨论(整合经验)
同行课例讨论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案例为支撑的情境学习,在实践经验上的反思性学习,以主体建构为追求的研究性学习,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在同行讨论的过程中,经验发生的嬗变:由浅层向深层转变;由分散向系统转变;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由隐性向显性的转变;由他生向自生的转变。学习者在与同行进行深度交互讨论的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信息、经验、情感信号将被内化到个体内部,个体过滤、权衡、取舍之后将会为其它学习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信息、经验、情感信号,在紧密的相互作用中,个体内部与个体间都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协同作用。教师在个体个例中体验成长的乐趣,同时诱发了群体群课的群生群长的良好状态。
没有一篇文本是一个孤岛,没有一位教师是一座孤城。单元需要以诵读教学整合内容,教师需要同行讨论来抱团生长。教学工作多数时候是由教师个人单独完成的,使得教学工作具有孤立性的特征,教师缺乏相互合作的意识,青年教师是正是急需帮扶的孤独者,同行之间应伸出援助之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青年教师的成长也如同四季的轮回,经过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冬之时便开始储藏经验。四季更迭,我们撒播种子,收获经验的果实,从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