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理论下高职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探析
2022-03-18宋扬
宋 扬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全新方向。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国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受此影响,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正悄然发生变化。网络在线教学和移动互联技术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保障。另外,以多种符号模态相互协调为基础的多模态教学理论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刺激多种感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模态教学理论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因此,探索将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模态教学理论和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探析。
1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和办学特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区别于普通高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在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等方面欠缺,导致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足。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示可以接受,但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不显著。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认为英语学习不重要,厌学情绪明显,英语能力得不到提升。
1.2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无法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理想;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英语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学习英语只要通过考试即可,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教师教学模态单一、学时减少、班级人数多等因素,导致师生和生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和交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很难构建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1]。
1.3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一部分教师主要通过课件展示以及知识点讲授等教学方法进行公共英语教学,学生则被动学习。还有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基础英语的读写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多偏重于知识教授,学生可以参与的具有实践性课堂活动则相对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也正是导致高职公共英语“哑巴英语”教学现状的关键因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相对单调,缺乏针对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从而出现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困境,既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时,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无法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4 教学过程缺乏监督
合理完善的教学设计在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无法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督,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掌握。这种情况下,难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毫无促进作用。目前,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它同样给教学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抵制不了计算机网络的诱惑,把精力放在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上。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正确认知,无法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监督。
1.5 教学评价缺乏客观性
教学评价是提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部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价缺乏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有些高职院校建立了教学评价制度,但多数是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尽管制定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整个考核过程却过度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重视英语读写能力的评价而忽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构建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2]。
2 多模态教学
从符号学的角度讲,模态属于一种符号系统,是主体通过多种感官和外界交流沟通的媒介。人类感官类别可以分为五种,分别为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由此产生听觉模态、视觉模态以及触觉模态等多种渠道的交际模态。多模态就是融合多种交际模态,将不同模态互相协调作用。多模态教学就是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即教师运用多渠道的交际模态,利用语言、手势、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符号资源,促进学生多感官协同发展,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3]。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多模态英语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师充分利用多种交际模态,为学生营造真实轻松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多模态教学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进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4-6]。
3 混合式教学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教学中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混合式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国内最早由何克抗教授提出“Blended learning”的理念。他认为混合式就是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而且可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7]。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远程学习的优势突显,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丰富了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基本可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作用,但依然无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对语言习得以及英语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8]。另外,混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课前网络在线学习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学完成,并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师生与生生交流,学生既可以阐述疑惑又可以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课中面授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突破口,帮助其解决自学中的问题,促进知识内化。课后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巩固提高,强化教学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能够将远程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优势互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最大效率保障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9]。
4 多模态理论下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笔者任教的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基于互联网和雨课堂教学平台,构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为一体的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优化整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将多模态教学理论科学地覆盖到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4.1 基于雨课堂的多模态混合式教学设计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共同推出的智慧教学平台,不仅拥有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可以将复杂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微信和教学课件中,还在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加强了线上线下的师生沟通,让教学更加便利[10]。同时,雨课堂利用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不断探索在线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积极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11-12]。
基于雨课堂的多模态混合式公共英语教学,将多模态教学理论融入英语教学全过程,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主导但以学生为主体、课后学生巩固拓展。该教学模式强调打破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公共英语教学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模态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多模态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4.1.1 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是英语教学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雨课堂的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借助雨课堂平台,发布音频、视频、微课、图片和文本等多模态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线完成自学。同时,教师通过雨课堂后台查看学生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该阶段,不仅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1.2 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雨课堂的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加数据化、智能化,学生得到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扫码进入雨课堂班级,实时签到,合理高效利用上课时间。教师借助雨课堂将动态与静态资源相结合,使学生多重感官并用,打破传统英语教学单一口头模态的教学模式,组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英语游戏等课堂互动,给学生呈现多渠道的符号资源,实现多模态教学。另外,基于雨课堂的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互动,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讨论、投票以及随堂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弹幕和投稿等功能,实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也可以利用随机点名、发红包等教学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3 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巩固阶段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在线发布多种形式的多模态作业,供学生课后完成。雨课堂后台凭借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与批改。该阶段,在线答疑以及批改作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而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学习效果的巩固与拓展。
4.2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实施案例
课程实施的教学内容以我校正在使用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职国际进阶英语2》中第一单元“Company”第一次课视听说部分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本次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知识目标为商务会面中公司简介相关的单词与表达;技能目标为能够完成商务会面基本对话以及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公司;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以及专注、创新的合作精神。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雨课堂平台发布多模态学习任务。首先,推送商务会面微课,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总结商务会面常用语,学生自主学习单词和句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跟读商务会面常用语并在雨课堂提交语音作业,以实现口头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同作用。
课中。在面授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通过音频“Meeting a business partner at the airport”以及“Welcoming visitors to a company”,让学生熟悉初次商务会面以及商务接机的话题,复习课前线上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弹幕以及投稿等功能,实时回答问题,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次,教师播放马云介绍阿里巴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视频内容回答问题,给学生呈现多渠道的符号资源。这种教学任务,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用英语介绍公司的要点以及常用词汇和表达。因此,在英语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实践中,教师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图像、语言等多种模态形式,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现多模态混合式教学。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课堂讨论的几个话题和要点,在雨课堂发布不同形式的多模态作业。教师发布音视频补充资料,要求学生在线完成听写,将答案直接输入雨课堂或写在纸上再拍照上传至雨课堂,刺激学生视觉与听觉模态的协同发展。
4.3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多模态教学反思
4.3.1 协调好多种模态间的关系,营造多模态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各种模态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营造多模态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基础,在此之上进行拓展,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13]。例如,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法引入英语教学,有效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模态。另外,教师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以及角色扮演法,促进学生多感官协同发展,营造真实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4.3.2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职业需求的教学资料,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在混合式英语教学中,线上教学部分为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未来职业需求,选择真实的生活和职场情景,为学生创设真实、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14-15]。在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3.3 因材施教,保障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语言接受能力,分层次进行教学设计,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语言整体水平制定班级授课计划。另一方面,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有计划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更加细化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又可以避免学生厌学情况的发生。
4.3.4 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自身素养
为更好地开展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具备更高水平的信息化能力。另外,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才能做好教学中的组织者、设计者、监督者和评价者。
5 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等因素都将成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难点和挑战。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伟大创举。该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交流,增进师生以及生生的互动,更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混合式教学改革也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雨课堂积极致力于混合式教学改革,科学地覆盖每一个教学环节,推动教学改革。在基于雨课堂的公共英语混合式教学中,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推动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
因此,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紧密融合,而且将多模态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改革中,从而构建了多元化教学体系,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该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并将其应用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