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文化对惠山泥人造型特色的影响

2022-03-18王颖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天工 2022年21期
关键词:戏文惠山阿福

王颖萍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吴文化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在一代代吴地人民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域文化。惠山泥人根植于美丽的江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天时、地利、人和交汇于此,孕育出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民间泥塑作品。

一、吴文化及惠山泥人简述

(一)吴文化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而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吴文化是中华地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1]对于吴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吴文化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吴国文化;而广义的吴文化是指吴地从古至今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2]吴地地理环境优越,江湖环绕,水路发达,风景秀美,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无锡生活的祖祖辈辈,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缔造出了精彩辉煌的地域文化。随着历史不断地向前演进,这些璀璨的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其巨大的影响延续至今,奠定了吴文化坚实的基础。

(二)惠山泥人

相传,无锡的惠山泥人起源于明朝,到现在已历经400余年的历史,与著名的苏州泥塑、潮州浮洋泥塑和天津泥人张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惠山泥人主要分为两大类:“粗货”和“细货”。粗货是通过模具印制,然后手工彩绘而成,其造型饱满,色彩明丽,手法洗练,著名的大阿福就是粗货的代表作。细货是泥塑艺人手捏而成,其创作题材大多取自民间戏曲,人物造型形象生动,服饰衣纹处理流畅自然,故又被称为“手捏戏文”。[3]几百年来,无锡惠山泥人以其自成一家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民间泥塑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与创新的文化体系,兼具开放与包容的特性。惠山泥人在吴文化体系中诞生与成长,经泥塑手工艺人的精心创作,形成了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艺术风格。吴地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对惠山泥人的造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惠山泥人的造型也彰显出吴文化特征。

二、惠山泥人的造型特色分析

(一)注重神韵

古人云:“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绘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的手法,注重神韵和意境。惠山泥人的塑造正是受到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影响,十分讲究对人物神韵的刻画。惠山泥人手捏戏文的题材大多取自民间戏曲。戏曲是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化体系,戏曲人物在舞台上通过表情、动作等,将戏曲情节的转折、波澜展现出来。制作惠山泥人的手工艺人运用他们的巧手,再现了戏曲人物的舞台表演,使手中的泥塑形象有声有色。手工艺人热爱戏曲,对戏曲表演观察入微,例如手捏戏文作品《西厢记》,将张生、崔莺莺等人的神态、表情、动作等刻画得非常细致,只寥寥几笔,就能将神韵刻画生动,使观赏者只看一眼就能读懂人物内心的独白与情感。五官精巧、神态飞扬、动作流畅,在似与不似之间展现出一种神韵之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二)强化比例

惠山泥人十分注重造型比例的塑造,往往头部较大,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采用“放头缩手去颈根”的手法,头与身体的比例达到1∶5,有时甚至是1∶3,与现实的人体比例不符。[4]泥塑手工艺人创作时,往往会根据题材内容适当调整泥人的造型比例。例如,在塑造将军的形象时,为了突显其高大、健壮的身姿体魄,则会强化胸部肌肉的造型比例;而在塑造一些丑角时,则会表现出屈膝、低头、缩脖等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大阿福是惠山泥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大阿福这一粗货的造型中可以看出,惠山泥人的造型表现追求“扁”与“圆”的结合。[5]其造型比例非常饱满,头大身小,体态丰盈,盘腿而坐,浑圆可爱。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惠山泥人的造型比例虽不符合常理,却恰好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意趣。

(三)以简托繁

与其他地域的泥塑不同,惠山泥人依据吴地人民的审美习惯,提炼民间素材,造型简练概括,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刻画。惠山泥人的手工艺人善于观察自然生活,能够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在塑造泥人时将每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放大,再通过简化处理塑造成型。之后在塑造好的人物模型上施以彩绘,线条流畅、简练挺拔,纹样精美、寓意深厚,达到以简托繁的效果。就拿手捏戏文的衣纹处理来说,其线条挺拔流畅,能根据人物不同的姿态而定型,自然生动,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而且将人物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惠山泥人能够以最简练的方式,展现出纷繁复杂的泥塑造型。

三、吴文化对惠山泥人造型特色的影响

(一)水土资源的影响

水土资源对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水土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底蕴,无锡惠山泥人的造型特色受吴地水土资源的影响颇深。无锡地处太湖流域,位于吴文化的发展中心,被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就坐落于此。千百年来,惠山在太湖水的不断冲刷洗礼下,淤积形成了质地不凡的黑泥。北宋诗人苏轼曾留下“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的诗句,以此夸赞惠山黑泥的黏性极佳。

惠山黑泥是影响惠山泥人造型特色的一大重要因素。惠山泥人的原料,也就是惠山黑泥,取自惠山北麓脚下水稻田底下的一层黑色泥土,其富含丰富的矿物质。[6]这种黑颜色的泥土质地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能自然风干,不经烧制就能够达到良好的硬度,又被称为“磁泥”。[6]最能体现惠山黑泥质地的是手捏戏文类的作品。相比于粗货,手捏戏文更加强调对人物动态的塑造,其造型得以栩栩如生,正是来源于黑泥的独特质地。手捏戏文展现的是戏曲故事,人物造型因情节需要都有着较大的动作幅度,比如弯腰、抬手、跪地等,需要制作的泥土有较大的黏性,弯曲折叠而不会断裂。惠山黑泥的质地恰好具有这些特性。惠山泥人的手工艺人将黑泥攥在手中,不停地揉、捏、搓、挑、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扳、刻、糊、装,凭借高超的泥塑技艺,创造出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泥人造型。[7]惠山泥人正是得益于吴地的天然地理资源,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熠熠生辉。

(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东汉晚期传到江南吴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提倡佛教,在江南地区兴建佛寺,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就是江南吴地佛寺众多的景象。可见,佛教对吴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传,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的造型最初是来源于佛教中的坐莲佛像。仔细观察大阿福,其造型为一个圆润的胖娃娃,眉毛纤细如初月,眼角含笑,鼻高不见孔,嘴唇红赤,耳垂肥大,面如满月,双腿盘坐,双手搭在双腿之上。这些造型特征与寺庙中常见的坐莲佛像如出一辙,坐莲佛像通常双腿分开,盘坐在莲花座上,双手或是自然地搭在双腿之上,或是一手举起一手放在腿上。由此可见,大阿福的造型特点与佛教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非常值得挖掘。

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无锡地区庙会盛行,大致有两种形式的庙会:一是将神像抬到街上巡游;二是以商品交易为主的集市形式。[8]而受吴文化的审美观念影响,无锡当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神,惠山泥人“大阿福”就是其中一位。每逢庙会,人们便相继前来购买惠山泥人,大阿福因有迎祥纳福、驱邪避灾的吉祥寓意,符合当地人民的审美意趣和内心追求,最受人们的欢迎,常常被抢购一空。又因人们的信仰需求不同,推动了惠山泥人手工艺人对新的泥塑形象的探索,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比如,有寓意长命百岁的寿星,有象征爱情美满的和合二仙,有祝愿财源广进的财神,还有祈求多子多福的送子观音等。

总之,吴地的佛教文化影响着惠山泥人的造型特色,惠山泥人的发展也对吴地佛教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

(三)戏曲文化的影响

昆曲是吴文化地区最具特色的戏曲形式,其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起初以吴语语音为载体,随后在无锡地区逐渐流行起来。昆曲在无锡发展迅速,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人们不光喜欢其轻柔婉转的唱腔,而且其扣人心弦的剧情、精彩绝伦的舞台人物表演以及典雅秀丽的服装更是吸人眼球。昆曲在无锡的崛起也使得惠山泥人开辟了新的造型天地,手捏戏文从此出现。

惠山泥人的手工艺人个个都是昆曲迷,也正因为这种喜好给手捏戏文作品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有昆曲戏班来演出,手工艺人都争相前去观看。他们细细品味戏曲情节,认真观察戏曲演员们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表情等,有机会还会到后台了解并学习戏本、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戏曲知识积累后,手工艺人开始参照昆曲舞台表演着手塑造泥人,将人物的动态、表情、衣纹、帽绶、靠旗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就好像真的戏曲演员在表演。最初制作手捏戏文的手工艺人们,只懂得对昆曲舞台照搬照抄,没有对戏曲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塑造出来的泥塑造型比较生硬,缺少韵味。后来,通过对戏本的深入研读,手工艺人们提炼戏曲的核心思想,仔细揣摩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重新开始塑造。同时,结合吴文化的审美情趣,对服装样式进行改良,使得服装具有精巧细腻、秀丽雅致的吴文化特色。

手捏戏文中的代表作品《义妖记·水斗》的题材就来源于昆曲作品《白蛇传》,泥塑所表现的是白娘子与小青在水中大战法海和尚的场景。身穿白衣的白素贞一手持宝剑,另一手高举令旗;而小青身体前倾,双手握着船桨,作划水的姿势。泥塑艺人将两个人物的造型塑造得栩栩如生,白素贞的动作、神态等慷慨激昂,显现出不服输的气势;而小青在其身后的助战形象也恰到好处。整个泥塑作品虽取自昆曲,但不管是服饰、道具还是人物动态都有创新,达到了形神皆备的效果。

(四)民俗传统的影响

民间美术作品产生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对于民众来说,作品蕴含的民俗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民俗传统文化往往对民间美术的造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惠山泥人作为吴地的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其造型特色自然也受到了吴地民俗传统的影响。

惠山泥人的经典作品大阿福造型浑圆,盘膝而坐,眉弯目秀,服色明丽,整体给人一种憨厚朴实、喜气洋洋的视觉效果,具有浓厚的江南民间韵味。它头戴牡丹花,身穿五福衣,胸前挂一长命锁,脚踩粉底靴,怀里抱着青毛狮、仙桃、鱼、元宝等有民俗意味的物件。要说这怀里的青毛狮是有来历的,当地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惠山一带常常有怪兽出没,被称为青毛狮,伤及周边的老百姓,这时出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的沙孩儿,也就是今天大阿福的原型,降伏了青毛狮,收入怀中,驯为神兽。[9]从此以后,人们就将怀抱青毛狮的大阿福视为辟邪祛灾的吉祥物,每逢佳节人们都要买一个回家以作辟邪之用,并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俗传统。[9]不光是青毛狮,大阿福身上的其他物件也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民俗含义。头上戴的牡丹花象征着大富大贵;衣袖上的蝙蝠纹样寓意幸福美满;胸前的长命锁和怀中的仙桃是祈求能够长命百岁、福寿绵长;鱼与余同音,意味着年年有余;怀中的元宝和玉如意寓意着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看似概括简练的泥塑造型,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承载着吴地人民最诚挚的追求,体现出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四、结语

惠山泥人造型特色的形成是吴文化慢慢熏陶的结果。惠山黑泥在这里积淀,佛教文化在这里发展,昆曲在这里传承,民俗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这些吴文化表现都对惠山泥人的造型特征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惠山泥人以其独有的造型特色、蕴藏的吴文化内涵,展现出民间美术的灿烂光辉。分析吴地的水土资源、佛教文化、戏曲文化以及民俗传统对惠山泥人造型特色的影响,对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戏文惠山阿福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阿福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先割牛头后砸瓮
端行肃纪 法治护航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掠影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最佳拍档
武戏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