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流派探析及其应用于初中课堂的适切性
2022-03-18李双龙
王 琳,李双龙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99)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符号互动”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布卢默提出,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哲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对符号互动理论进行大量论述,重点体现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中。学术界普遍将乔治·赫伯特·米德视为符号互动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被视为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符号互动理论是一个极具体系与综合性的社会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从形成发展到继续完善经历了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也在现代研究发展中不断充实发展。赫伯特·布卢默和托马斯·库恩在米德之后进一步发展了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各自开拓出两个理论学派:芝加哥学派和阿衣华学派。同时符号互动理论与库利的“镜中我”、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以及勒默特与贝克尔的标签理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延伸的理论都对符号互动理论做出了详细的阐释与说明,进一步充实了符号互动理论。
(一)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年)提出了“镜中自我”概念及理论。“镜中自我”,即以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作为镜子,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库利有一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我们对于“镜中自我”的认识包含了三种要素:(1)对别人眼中自我形象的想象;(2)想象别人眼中对自我形象的判断;(3)由自我想象产生某种感觉。库利的“镜子自我”中对自我的认识侧重于个人的想象,侧重于人的主观感受,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库利认为,“自我感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是通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中而实现的。”[1]这与符号互动理论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为符号互动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根基。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年)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其关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米德关于“符号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内涵为:心灵、自我与社会都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发展的。米德重视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具有理解象征性符号与运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其中更强调表意的符号特别是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对心智和思维发展的意义。米德把心智和自我也都看作是社会维持和延续的关键因素,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交往,通过他人的评价调整自身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保持一致。在此交往过程中,个体的心智能力加强在后续与他人社会互动交往中会自觉调整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保持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自我。
(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年)对“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提出了“情境定义”理论。托马斯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行为过于简单,不适应于人类行为。托马斯认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应该有一个“情境定义”的过程,即有一个对刺激的理解与解释的过程,即“情境定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较为强调人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解释,对于强调人主观方面的理解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主义,这也是其明显的缺陷。
(四)莫雷诺的“角色扮演”理论
吉·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1889-1974年),他对“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其“角色扮演”理论。莫雷诺把“角色扮演”的过程划分为两类,即“心理戏剧”和“社会戏剧”,这两类分别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个人意识;集体之间的关系和集体意识相关。发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每一个活动都由与之相互作用的个人和客体之间的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由个人的心理起主要影响,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体现了个人主观性。
(五)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
赫伯特·G·布卢默(Herbert George Blumer,1900-)是米德的学生,他综合了米德等人的思想,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这一理论名称,并建立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框架体系。布卢默关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强调了符号的应用和价值。①布卢默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人类互动交往的中介。人们不仅具有理解符号的能力,也具有创造与运用符号的能力。②人们对符号意义的理解是进行互动的重要条件。③符号互动的过程是能动的,是持续变化的过程。同时,布卢默阐述了符号的范围,认为符号几乎包括了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客体,有物质客体:火车、桌椅、草木等;社会客体:爸爸、亲戚、朋友等;抽象客体:价值、观念、法律等。
(六)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年),戈夫曼将“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延伸,将研究的重点从符号转向互动,提出了“拟剧理论”。戈夫曼是布卢默的学生,戈夫曼在布卢默强调符号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用戏剧和舞台演绎比拟,关注个人如何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可以分为“表演框架”与“印象管理策略”,其都强调人的主观主义。他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都是戏剧舞台中的一个演员,每个人都竭力在舞台上表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其研究重点在于强调个人的经验结构对于个人的行动的影响,但是其过于强调个人经验,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也陷入了主观主义的误区。
二、符号互动论应用于初中课堂的适切性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局限于仅仅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以及情绪情感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强化课堂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课堂师生互动交往方式改变了教师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师生双主体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加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打造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场域。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面临“初中生主体意识增强与师生互动形式内容单一”的矛盾局面
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深入推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得初中生可以提前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学习,改变传统的只能从教师群体中获取知识的渠道。这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师生互动深入发展,有利于师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初中生旺盛的生命力,使初中生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渴望,因此初中生在课堂上乐于主动与老师互动交流,表现自己,初中生主体性意识显著增强。然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给课堂师生互动带来极大的改观,课堂师生互动的形式仍比较单一,多以提问,背诵、默写为主要互动形式;互动内容多侧重于教材书本知识,以考试内容为互动学习重点,实践应用型,发散思维型互动内容较少;互动的对象仍以前排,中间位置学生或者以教师熟知学生为主,不能兼顾班级大部分学生造成课堂师生互动效果低下,与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发展素质教育仍有较大差距。
(三)课堂师生互动是符号互动理论应用的现实表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关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符号互动理论主要研究微观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行为及其互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活。符号是人与人交往的中介,符号的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此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主我”与“客我”,使人在与社会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社会化的人。课堂师生互动也是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教材等符号媒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了解教师,学生,互动交流的信息等重要他人完善自我言语行为形成“客我”,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自我”逐渐完善,个体社会化行为显著增强。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是符号互动理论在实践领域中的现实表征。
(四)关于初中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仍然欠缺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国外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较早,不论在研究师生互动的内容还是师生互动的形式上,国外相关研究都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指引作用。同时国外研究更侧重于从量化视角对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国内相关研究则更侧重从质性研究视角对师生互动进行多角度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但是对国内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国内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师生互动研究以静态研究为主,缺乏动态研究
国内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虽然广泛,但是大都是静态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对师生互动进行深入动态分析的研究仍然不多。如陈蕾对教师教学提问思维方式变革进行研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提出教学提问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即强调了师生互动也应是一种静态平等的互动关系。[2]赵林洁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对“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互联网+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具有更加平等化、互助合作、虚实相融的新特征。并分别从教师,学生视角提出要重建教师职业认知,树立新型学生观,师生要相互尊重,重视情感交流来构建“互联网+教育”下的和谐师生关系。[3]龚书静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动态性特征,将师生关系界定为师生双方建立共识、共享、共进的良性互动,进而建立一种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提出基于符号互动论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培养共同的话题,生成互动符号;强化角色的认知,解读互动符号;创设互动的情境,共享互动符号;增强情感的互动,内化互动符号。[4]目前研究大都是关于师生互动关系的静态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师生互动进行动态研究仍然匮乏。
2.从理论高度对师生互动进行全方面剖析的文章较少
研究师生互动内涵,类型、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和策略的文献较多,但是从理论高度对师生互动进行全方面剖析的文章较少。如今,关于师生互动的内涵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和解释。亢晓梅对师生互动行为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进行区分指出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指教师与学生在班级课堂互动环境下进行的以教学为主的活动,是班级层面的社会互动,是师生双主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行为过程。[5]叶子和庞丽娟结合对已有研究、理论观点和自身对师生互动的分析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6]程晓樵认为课堂互动特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师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看法,无论是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都离不开对课堂互动的研究。[7]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学者们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划分,但总体来看,对师生互动类型的划分都包含了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形式、师生互动的内容、师生互动的媒介等因素。吴康宁等学者从师生间行为属性的角度划分为控制与服从;控制与反控制以及既相互对抗又相互磋商。同时从教师行为对象角度将师生互动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8]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关学者既从宏观角度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也从微观视角师生心理距离,语言,情感、学习动机、学习氛围方面进行研究。刘艳妮对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认为教学的时空形态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会影响师生互动。韩琴,周宗奎和胡卫平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认为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教师的性别特征;学生的同伴压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育媒体是影响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9]胡立新从师生互动的两大方面,要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师生互动的关系,与处理好师生互动在课内课外的不同劳动体现提出要辩证看待师生互动为我们进行有效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10]
3.对师生互动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文章不多
国内关于师生互动研究多是从某一具体方面展开研究,对师生互动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文章不多。国内对师生互动的研究大都是从某一具体反面,如对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对师生互动内涵、类型、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和对策的研究,极少有对师生互动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的研究,研究基础仍然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