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与文化融合发展之思考
2022-03-18顾腾飞
□ 徐 瀚 顾腾飞
文化公路是指为了政治、经济、旅游等目的,有意识地将一种或多种文化元素、形态特征、专门标识植入公路的主体工程、附属设施、路侧构筑物中,从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色彩和文化指向,具备交通通行和文化宣示双重功能的特色公路。近年来,苏州市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总体目标和“文化浓”的特色目标,以文化为引领,高标准建成“吴风雅韵”、“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高质量打造“一核四片”农村公路品牌集群和“大道吴行”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了苏州市农村公路的吴文化特色,“大道吴行”文化品牌获评交通运输“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环太湖文化公路是苏州农村公路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苏州市交通部门以党建为引领,将公路与党建、旅游、历史、地域等文化有机交融,打造了苏州市环太湖党建文化路,成为太湖岸边一道令人瞩目的靓丽风景。
一、农村公路与文化融合经验做法
1. 注重系统谋划,以六“带”创建引领文化公路高标准建设
将环太湖文化公路打造为“工匠带、安全带、信息带、服务带、人文带、党建带”。环太湖文化公路的线路示意图如图1 所示。
(1)“工匠带”重点打造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公路主体工程达到优质,构建“快进慢游”的公路网络,拓展公路沿线设施旅游功能,完善线路上旅游标牌标识设置。
(2)“安全带”重点推进沿线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和安全隐患治理,打造更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3)“信息带”重点落实农村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维护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相关信息平台,确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沿线旅游交通信息共享服务,提高环太湖公路网络化、信息化水平,让使用者高效出行。
(4)“服务带”重点加快环湖地区客、货运向服务领域转型发展,强化客运站场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支持公路客运企业开拓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业务。
(5)“人文带”重点挖掘沿线历史、地域、旅游文化,打造公路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风景道,完善相关交通和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文化旅游与交通深度融合,助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图1 环太湖文化公路线路示意图
(6)“党建带”以党建为引领,融合“红韵太湖”特色文化,挖掘环太湖沿线革命史、党史、党建、廉政等红色元素,以高质量党建服务引领公路事业发展,打造“海棠花红路”。
2. 多要素保障,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1)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这是环太湖文化公路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沿线各区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上下合力、左右协调的高效工作机制。印发《苏州环太湖党建文化路示范工程验收细则》,制定评分标准,有效提升环太湖党建文化路建设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重视宣传推介,放大示范效应。为进一步突出品牌效应,设计了环太湖党建文化路品牌LOGO,如图2 所示。LOGO 以蓝色的太湖水为底,升起一朵绽放的红色海棠花。以形象的标志诠释新时代交通“工匠精神、铺路石精神、孺子牛精神”的交通人甘心夯基,用勤劳双手精心托起一轮红日。
图2 环太湖党建文化路标识
(3)借助太湖国际马拉松等活动,广泛利用各类新闻平台和交通“两微一端”,加强与旅游、新闻媒体等多方联合宣传环太湖党建文化路,扩大品牌影响力。环太湖党建文化路被江苏交通广播推荐为十大“最美农路”自驾游路线之一;作为最美党建文化路,环太湖党建文化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新华日报等16 家中央级、省级媒体报道。
3. 多方式展现,全面融入红色文化
(1)环太湖文化公路串联起沿线221个党支部、调动起6 292 名党员,沿途建设了33 个海棠花红先锋阵地、27 个综合党群服务阵地,形成了“胥江先锋”、“红色涟漪”和“太湖红心岛”等一批特色党建品牌,构成了集文化旅游、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党性教育等为一体的“红色矩阵”,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学习、休憩、补给、咨询、医疗等服务,为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涵养生态提供基础保障。
(2)打造了文化展馆,以“行”为主线,建立党建展区、时空走廊展区、四好农路影音厅、主厅4 个展区,集中展示了苏州市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同时彰显了苏州市公路行业不断解放思想,传承“两路精神”,弘扬“三大法宝”,砥砺前行的奋斗史。
二、农村公路与文化融合取得成效
1. 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兴旺
环太湖文化公路有力促进沿线特色产业发展。苏州市稻米种植、特色养殖等传统产业蓬勃发展,洞庭碧螺春、“太湖三白”、大闸蟹等特产畅销全国,以舟山核雕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手工业以及一批特色农业的发展驶上了“转型路”。2019 年苏州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同比增长8.4%,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 以内,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
2. 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在环太湖文化公路上,有一段约23公里的蓝色健身步道,该路段被称为“太湖蓝”。该路段串联了国家5 A 级景点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光福4 A 级景区、苏州海洋馆等10 个景区(点),沿线已新增民宿11 家,新建3 个停车场、多个停车位,开通了652 路、653 路2 条公交路线,设立了15 个公交站台,居民出行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此外,良好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为苏州市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太湖蓝”半程马拉松赛已成功举办多年,超2 万人参加此项赛事,推动苏州市形成了全民健身的金字招牌。
3. 助推乡风文明生态宜居
环太湖文化公路的建成有效促进了沿线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沿线乡风更加文明、乡村更加生态宜居。这条“水墨丝路”沿线涌现出柳舍、黄墅、灵湖、旺山等一批美丽乡村。以吴中区旺山村为例,依托环太湖文化公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19 年旺山村集体收入已接近4 000 万元,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5 万元。2019 年8 月,旺山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也是苏州市唯一一家入选的乡村。
4. 传播“红韵太湖”党建文化
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广“党建+产业”“党建+旅游”“党建+人才”“支部+合作社”等模式,涌现了“党建引领三原色工作体系”“支部建在渔船上”“345 党工共建工作法”等一批党建品牌,真正实现“党建+”到“党建融”的有机转变,全面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潭冲路是沟通环太湖文化公路“太湖蓝”路段和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的唯一通道,以“冲山之围”为主题故事,增设了“太湖蓝”路段与潭冲路路口的大型构筑物——“见证”1 个,“太湖蓝”路段的导视牌6个、导览图3个,丰富了旅游体验,让环太湖文化公路成为红色风景线。环太湖文化公路沿线相框主题构筑物和雕塑小品如图3 所示。
图3 环太湖文化公路沿线相框主题构筑物和雕塑小品
三、一体化背景下的融合发展思路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未来一段时期内,苏州市将携手湖州、无锡、常州等环太湖城市,打造环太湖一体化“四好农村路”示范线路,加快推进环太湖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共同将环太湖公路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典范工程和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示范工程,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
1.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快进慢游”的农路网络,加强环太湖沿线两省四市农路互联互通,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形成环太湖农路网“一张图”。
(1)实施标准规范又鲜明突出的指路标志标识系统,实现标志标识的“和而不同”。
(2)开展安全防护工程、危桥改造、提档升级、连续长陡下坡、临水临崖整治、超限超载联合执法等工作,创建“平安放心”的环湖农路。
2. 推进绿色生态一体化构建
推进攻坚“治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沿线农路生态环境短板,保护沿线农村及太湖生态环境。
(1)推进持久“添绿”,“公路与自然融合、景观与文化融合”,实现从呵护生态到再造生态的飞跃。
(2)推进长效“留白”,严守环太湖农路沿线的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林业保护区等生态红线。
3. 推进交通服务一体化供给
(1)利用手机APP、服务热线、交通广播等对社会公布共享环太湖沿线农路交通信息数据。
(2)支持客运站拓展设立旅游集散中心,鼓励发展旅游客运码头、游艇停靠点、集散停车场等。
(3)开发“旅游线”,推进游客联程联运,支持运力转型旅游包车,鼓励开通景点专线、乡村游直通车。
4. 推进文旅产业一体化打造
(1)发展“环湖农路+全域旅游”,建立环太湖旅游门票“一卡通”,推出环太湖全域旅游“一张图”,畅游环太湖沿线4 A级及以上景区、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
(2)推动“环湖农路+全民健身”,发展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马拉松赛等诸多体育赛事,带动全民健身。
(3)壮大“环湖农路+产业支撑”,依托良好的农村路网和物流网,壮大环太湖沿线两省四市地区产业。
5. 推进党建引领一体化带动
(1)优化环太湖“红色文化路”,挖掘环太湖沿线革命史、党史、党建、廉政等红色元素,打造环太湖农路具有示范效应的红色文化宣传阵地。
(2)实施环太湖“红色先锋路”建设,广泛宣传一体化发展中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先进事例,突出宣传行动支部、先锋党员、党建工作法、党建品牌。
四、结语
苏州市环太湖文化公路从线路顶层设计、工作要素保障和文化展现方式等方面探索农村公路与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了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太湖一体化“四好农村路”示范线路建设达到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绿色生态一体化构建、交通服务一体化供给、文旅产业一体化打造、党建引领一体化带动,具有新时代农村公路建设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