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2-03-18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输液相关操作变得规范且安全性更高,但是由于血液成分复杂,同时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无论是何种血液成分输入均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险性,可能诱发产生多种不良反应,比如过敏反应、溶血反应以及紫癫等。换言之,输血为临床急救与治疗的常见方案,亦是影响急救与治疗效果的关键,在输血前为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在经过血站和输血科对献血者和患者标本层层检验后,将交叉配血成功的血液输入患者体内,若血源中存在病菌、不规则抗体或者血源被污染等,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发热、溶血等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输血治疗效果,亦可危及患者生命,鉴于此需采取科学方案管理。有研究[1]发现,输血时存在输血申请单不完善、职业暴露、标本不合格等所致的质量问题,导致输血质量下降,因此输血时展开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可大幅度提高输血安全性、可靠性,为输血质量控制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文章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输血治疗患者200例进行非同周期法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12月收治100例输血治疗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0年1—12月收治100例输血治疗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中男(n=54)、女(n=46)平均年龄(43.71±14.92)岁,20例A血型者、23例B血型者、30例AB血型者、27例O血型者。对照组中男(n=55)、女(n=45)平均年龄(43.84±14.88)岁,21例A血型者、24例B血型者、31例AB血型者、24例O血型者,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已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输血指标者;(2)自愿进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无造血功能障碍者;(4)无遗传性疾病者;(5)无恶性肿瘤者;(6)无免疫系统疾病者[2]。
1.1.2 排除标准 (1)临床资料丢失者;(2)肝肾功能障碍者;(3)精神及心理疾病者;(4)血液系统疾病者;(5)心肺功能不全者;(6)尿毒症者;(7)合并恶性肿瘤者;(8)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3]。
1.2 方法
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在输血过程中严格遵循血站、医院、科室相关规定,不仅要严格掌握输血禁忌证,还需在采供血及输血前对血液标本及各种交接单进行检验与核对,确保输血安全性;其次输血检验工作的展开必须符合血站和医院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要求,还需对各个检验环节及交接单严格管理,尽可能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
优化输血检验质量管理:(1)构建完善的采供血及输血监督体系:血站和医院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检验管理机构,在完善输血检验管理制度的同时,构建输血检验流程图。由副院长、科室主任(输血、检验)对输血检验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对输血检验工作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汇总,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改[4]。(2)掌握输血禁忌证:患者入院后需结合其既往病史了解其是否存在输血禁忌证,尽量选择成分血进行输注。在进行血液检验前需执行“三查八对”原则,认识核对患者个人信息,还需对血液包装进行检查,确保血液质量。(3)标本采集:在对血液标本审核前,工作人员需按照输血单上的申请内容展开工作,避免发生误差;血液成功采集后既可粘贴标签,并做好标记工作,避免标本条码错误引发的意外事件;标本成功采集后立即送检,所有操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5]。血站血液标本的采集、处理、运输与保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操作,标本、交接单与献血员应一一对应,避免人为失误。(4)交叉配血: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可及时发现其血型检测中缺陷及不足之处,进而提高其输血治疗的安全性,还需注意血液标本是否存在溶血及凝集反应,若标本出现异常需重新采集;针对存在输血治疗史、妊娠史者需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交叉配血实验后认真填写报告单,确保信息完整、无误;在输血治疗前需对治疗所需的仪器、设备等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6]。(5)对血站及输血科仪器及物料的购进使用进行确认及定期维护保养。更换试剂及方法时需进行性能验证。血站及医院需定期组织相关检验人员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质控意识。(6)质控:血站和医院需以输血检验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为例,定期召开质控会议,分析输血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规避输血检验中的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1)统计过敏、急性溶血反应、急性肺损伤、血液污染、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2)采用医院自制“输血质控调查表”从输血适应证、标本采集、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方面评价,分值0~100分,评分越接近100分输血质量越高。
(3)参考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从穿刺、采血、输血、巡视等方面评价,分值0~100分,评分越接近100分满意度越高。
(4)统计输血申请单不完善、职业暴露、标本不合格、未落实消毒工作、输血性传染疾病等输血安全事故。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输血不良反应率
经对比,观察组(4.0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例(%)]
2.2 统计两组输血质量控制评分
经对比,观察组4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输血质量控制评分(分, ±s)
表2 输血质量控制评分(分, ±s)
组别 输血适应证 标本采集 抗体筛查 交叉配血观察组(n=100) 93.45±1.97 93.84±2.46 93.42±2.06 93.46±2.14对照组(n=100) 81.34±2.46 81.46±2.49 84.34±2.05 84.35±2.09 t值 38.425 1 35.368 9 21.243 3 30.455 3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2.3 统计两组输血满意度
经对比,观察组4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输血满意度(分, ±s)
表3 输血满意度(分, ±s)
组别 穿刺 采血 输血 巡视观察组(n=100) 95.61±1.97 95.68±1.74 95.78±1.64 95.88±1.31对照组(n=100) 88.02±1.49 85.34±1.64 84.62±1.48 84.25±1.34 t值 30.728 5 43.244 3 50.518 9 62.061 3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2.4 统计两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
经对比,观察组(1.00%)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 [例(%)]
3 讨论
随着近年我国居民保健意识的增强,其对医疗安全重视程度逐渐升高,而输血作为临床常见治疗方案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宽,但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输血反应为临床亟待解决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增强防范意识,在输血时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减少多次、反复输血,还需做好从采集到输血检验等质量控制工作,尽可能规避影响输血质量的不安全性因素[7-9]。
经对比,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率(4.00%)低于对照组(15.00%),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10.00%),由此证实优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可规避潜在风险及安全事件,亦可确保输血安全性,分析原因为: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所实施工作并未与现代化工作要求相符合,因此需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加强输血检验质控工作,继而确保输血安全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展开输血质控时不仅要确保各仪器、设备正常运转,还需确保检验试剂未发生过期、变质等情况,同时需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理论及实操技术,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输血检查工作[10-12]。针对血液检验设备而言,离心工作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血型鉴定的准确性,若离心力过高会导致亚型的出现,若离心力度过低会导致亚型判断失误,影响检验质量,因此在实验前需对设备进行检查及维修,确保其可正常运转,降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13]。
经对比,观察组输血质量控制评分及输血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提高输血质量中可行性较高,分析原因为: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采血人员需具备极高的专业能力,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初级及其以上职称,在检验前后需认真核对相关信息,若血样标识出现缺损、无标签、标本无法满足检验需求时需拒绝接收,并明确标注拒收原因,在整个检验过程中需确保血样标本完整性,且所有操作需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在实施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过程时,不仅要认真核对操作人员职称、技术要求,还需对血样及申请单信息进行核对,在检验完毕需做好、复核、签字及确认工作,以便后期进行查验[14-15]。
注意事项:除上述因素,还有部分潜在因素影响输血检验质量,因此临床工作人员需加强巡视及监督工作,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分析原因,并对质控方案进行优化,以期通过循序渐进管理提高输血安全性。
不足之处:本研究方案设计较为简单,纳入样本数量有限,经过非同周期法对比虽然可证实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价值,但无法明确不同致病原因、年龄等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鉴于此,后期需对影响输血安全性因素进行分析,而后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且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优化管理方案,尽可能规避潜在风险事件。
综上,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可明显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亦可提高输血质量控制评分,避免因输血适应证、标本采集、抗体筛查、交叉配血任一环节出现异常影响输血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