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组合对荆州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控制效果
2022-03-18欧阳静吴婧莲王向平
周 巍 欧阳静 吴婧莲 张 玉 吴 涛* 王向平
(1.湖北省洪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洪湖 433200;2.湖北省公安县植保土肥站 湖北公安 434300;3. 湖北省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北荆州 434000;4.松滋市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 湖北松滋 434200)
2021年小麦赤霉病在江汉平原大发生,大多种植户对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2-3次,效果与正常年份对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在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发的禾谷类作物重要病害[1],禾谷镰刀菌是一种常见的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2],在长江中下游小麦种植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尤为严重,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开花期侵染小麦穗部,灌浆期致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与质量,一般使小麦减产40%-60%[3],禾谷镰刀菌在侵染过程中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毒素类的单端胞霉烯族毒素,且主要累积在小麦的麦粒中[4],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甚至危害人畜健康[5-6]。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连年重发,因此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为筛选出适宜的防控药剂及配方笔者在荆州地区3个县市区开展试验示范,为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荆州市试验区位于荆州区菱湖管理区,小麦品种为西农979,粘性土壤、肥力中等,播种前每667m2施用45%复合肥40kg。洪湖市试验区位于洪湖市新滩镇同进村,属江汉平原海拔较低的区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集中连片的旱地,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砂壤土,试验田地力一致,试验品种为襄麦55。公安县试验区位于毛家港镇桂丰村,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浅灰潮砂土,试验品种为郑麦8023。
1.2 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氟唑菌酰羟胺SC(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15%丙唑·戊唑醇SC(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戊唑醇·咪鲜胺EW(禾美思(山东)植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0%戊唑·福美双WP(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36%丙环唑·多菌灵SC(安徽辉隆集团银山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430g/L戊唑醇S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0.3%四霉素AS(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脂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30%氟环唑·多菌灵SC(山东新势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多硫SC(河北双吉化工有限公司),为市售品。
试验助剂:酯化烯酸植物油(商品名婆剌,武汉诺威特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桔油制剂(商品名助推器,艾普锐农(上海)化学有限公司生产),8.6%聚乙二醇(云南犇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荆州市试验区共设14个处理(药剂配方及使用量见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100m2,小区间为随机区组排列。洪湖市试验区共设7个处理(药剂及使用量见表2),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100m2,小区间为随机排列。公安县采取大区试验,设3个处理,不设重复,每个处理2000m2,试验药剂为25%氰烯菌脂SC、30%氟环唑·多菌灵SC、50%多硫SC。
表1 不同药剂及配方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湖北荆州)
表2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湖北洪湖)
1.3 施药时间及次数
荆州市试验区在小麦扬花初期3月26日第一次施药,于4月2日第2次施药。洪湖市试验区在小麦扬花初期3月24日第一次施药,于4月3日第2次施药。公安县试验区在小麦扬花初期3月30日第一次施药,于4月5日第二次施药,各试验区施药后6h内未遇降雨。
1.4 调查与计算方法
1.4.1 调查方法与时间
荆州市试验区、洪湖市试验区、公安县试验区分别在5月6日、5月4日、5月8日进行定局调查,每小区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0穗,按GBT 15796-2011标准(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分级记录,并计算病情指数。
1.4.2 计算方法
防治效果(%)=
数据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试验分析
荆州市试验区。数据显示,药剂处理防效最好的为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处理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处理,防效为69.38%和68.80%,与其它不含助剂的处理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药剂+助剂处理效果最好的是15%丙唑·戊唑醇+酯化烯酸植物油处理和15%丙唑·戊唑醇+桔油制剂处理,防效为51.83%和42.66%,15%丙唑·戊唑醇+酯化烯酸植物油处理与15%丙唑·戊唑醇SC+8.6%聚乙二醇处理对比呈显著差异,15%丙唑·戊唑醇+酯化烯酸植物油处理与15%丙唑·戊唑醇+桔油制剂处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整体上看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处理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处理防效高于其它药剂及药剂+助剂处理,表现出对小麦赤霉病较好的控制效果,酯化烯酸植物油和桔油制剂两个助剂对药剂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洪湖市试验区数据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SC防效最好,为66.41%,并且与其它药剂处理呈极显著差异;其次为25%氰烯菌脂SC处理,防效为45.45%,与其它药剂处理呈极显著差异;400g/L戊唑·咪鲜胺EW处理、36%丙环唑·多菌灵SC处理和0.3%四霉素AS处理间无显著差异;0.3%四霉素AS处理、400g/L戊唑·咪鲜胺EW处理和430g/L戊唑醇SC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公安县试验区定局调查:25%氰烯菌脂SC处理病穗率50.00%,病粒率2.92%,病指为12.50;30%氟环唑·多菌灵SC处理病穗率88.75%,病粒率17.25%,病指为34.06;50%多硫SC处理病穗率95%,病粒率12.89%,病指为31.25。从公安县大区试验病穗率、病粒率数据上看,3种药剂均未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从病情指数上看25%氰烯菌脂SC处理最低为12.50,其它处理均达到30以上。3种药剂间比较25%氰烯菌脂SC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效果高于30%氟环唑·多菌灵SC和50%多硫SC。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在2021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前提下,虽在防效绝对数值上与正常年份和其它小麦赤霉病轻发生区域有一定差距,但各种供试药剂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防治效果,尤其是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两种药剂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防治效果,酯化烯酸植物油和桔油制剂两个助剂与药剂混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3.2 讨论
气候条件是导致赤霉病大发生的重要因素,荆州市2021年小麦扬花期3月25日—4月15日(共计22d),降雨天数17d,阴天为1d,阴雨天气占85.71%,日照时数小于5的为19d,平均相对湿度均在55.8%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天数为21d,特殊气候条件极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并且不利于防控,容易导致大发生流行。
根据江汉平原实际情况,选用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尤为重要,建议在江汉平原,尤其是地势较低区域进一步试验推广抗性较强的品种,在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同时,既能减轻药剂防控压力,又能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