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建构

2022-03-18

科技视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关键考核评价

王 璇

(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艺术系,江苏 南京 210000)

“社会需要职业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课程如何转型”,这两个问题,让职业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应运而生。经过学校多年的综合实践课开设情况的实践证明,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表现更加积极,发展更加多元化,毕业后能更快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课程评价而言,需要合理地构建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走向社会。

1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意义

“关键能力”最早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德国提出的,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劳尔·恩斯特认为:“关键能力实际上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即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传统的课题大部分的关注点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关键能力上,而综合实践课程则关注学生整体的关键能力提升。

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课程内容,通过营造真实的市场情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学习,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而,综合实践课程以何种标准来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课的导向。学生通过评价标准能够了解到参加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技能水平,以及应该获得哪些关键能力。第二,保障了课程的质量。有了评价方案,教师和学生就有标准可参考,对课程有了要求,从而保障了课程的质量。第三,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历程。课程评价可以记录学生从参加该课程从头至尾的考勤、各方面的评价、作品等,这也是对学生在校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一种成长记录[1]。

2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与传统课程评价的不同之处

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在完成文化课、平台课及大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之后,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引入企业资源及真实项目,老师、学生及企业共同完成真实企业生产实践项目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需吻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由于综合实践课基于真实项目运营,在实践过程中因为项目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实践计划与实际运营之间有较大变化,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的特点也造成了计划与实际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对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情况的评价与传统课程需要区别对待。

以数字媒体专业为例,在传统课堂的评价中,由于教学任务基本为虚拟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在评价上基本以专业技能为主要评价标准。但是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是以真实的生产项目进行运营,评价标准不仅要以专业技能为评价标准,还要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在传统课程评价中基本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几乎没有客户评价和企业评价,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客户评价占有一定的比重。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关键能力中的专业技能考核,同时关注关键社会能力、关键方法能力。

3 如何构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立足实践,立足学生,要密切联系专业建设,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师生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因此,强调常态教学的严格管理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弹性”管理。

3.1 多元性原则

综合实践课程要强调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的项目计划,鼓励教师超越课堂组织教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编写校本教材,开发运营课程,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评价和考核方式,进而不断创造品牌专利。学校要给予系部对综合实践课程灵活机动教学安排的支持,鼓励教师研发团队走进企业学习,鼓励师生团队走进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如图1所示为综合实践课程客户反馈。

图1 综合实践课程中甲方客户反馈

综合实践课在评价上需要多角度、多角色评价。综合实践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经过前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对该专业的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不仅要从技能性素养上进行考核,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的非技能性素养。首先,要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方面进行考核,引导学生进行公益性的服务。其次,要考核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工作态度等。

在评价角色上也不能局限于传统课程的教师与学生,需要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客户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多角色进行评价。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也可以将学生项目成果发布在新媒体平台,根据各项目组的新媒体平台B站的点击量、抖音的点赞量,以及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得到来自网络的评价。如图2所示。

图2 综合实践课程中项目在新媒体平台发布

3.2 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课在教学安排中,它首先是一门课程,因此,要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强调课程活动过程的严格管理。同时,综合实践课程需要对照企业流程和教育培训的需求,形成基于能力和评价的综合活动设计。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考核过程中,需要有定量的考核,即学生完成多少的工作量才能够合格;需要有定性的考核,即学生完成的项目需要达到何种程度为良好为优秀;需要有加减分项,即职业素养的考核。

建立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性“档案袋”,包括:参加课程前、参加课程过程中、参加课程后三个时期的过程性评价。

(1)时期一:参加综合实践课程之前学生对参加课程的自我思考以及自我规划。

(2)时期二:参加综合实践课程过程中的学生实践活动的记录、出勤登记表、学生学习体会等与活动有关的图文资料、各方面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客户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及学生作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发展中的需求。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媒体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定量的考核

(3)时期三:参加综合实践课程后各方面的总结性评价、成果展示、作品答辩等。

3.3 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课程为真实运行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着“急单”“客户要求反复修改”等情况,为了能够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需要在评价机制上进行激励。可以进行精神奖励,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时及时给予精神性的褒奖,在学期结束时可以进行全体表彰,将一部分的营业额用来发放奖品、奖金。

3.4 可操作性原则

将综合实践课程的考核融入现有的考核制度中来,更易于操作。在现有的“三创”“优干”“文明生”“国家奖学金”考核制度中纳入综合实践课的加分项目。

3.5 反思性原则

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各项目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实施中学习、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完善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和运行方式。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完善课程建设,促进专业间的融合与学段间的衔接,保持综合实践课程的延续性和系统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和收获进行反思性考核。在每个活动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导后继的活动,并为阶段性综合评价提供依据,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2]。如图4所示为综合实践课程中反思性考核。

图4 综合实践课程中反思性考核

4 结语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注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全面发展,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多关注关键专业能力与关键社会能力以及关键方法能力的相统一、多元化的考核,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持续性发展考虑,是构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猜你喜欢

关键考核评价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家庭年终考核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