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

2022-03-18倪子婷

北方经贸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计师盈余独立性

倪子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 430073)

内部控制是公司贴合自身经营特点,并以我国内部控制指引为依据,设计与运行的管理治理机制。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执行的具体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师的审计工作,设计合理且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升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基于现有的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的相互替代结论,注册会计师先入为主地默认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而产生过度依赖心理,由此忽视了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最终使审计质量受损。

对于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的研究,以往的学者要么以内部控制为调节变量,研究其他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要么探讨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的替代互补作用。本文聚焦于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两者的作用方向,并进一步探讨在审计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完善基础上,内部控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最终得到了削弱还是促进。

一、文献回顾

近些年,一系列备受瞩目的财务丑闻引起了人们对有效公司治理必要性的关注。因此,监管机构和学者越来越强调内部控制在确保财务报告过程中可靠性方面的关键作用。根据Krishnan(2005)的研究结果,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保证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一个必要条件。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代表着对盈余质量的充分评估和可靠的财务报告。在关于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真实盈余的影响机制方面,国内外学者探讨甚多。如质量较高的内部控制可以相应地提高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提升财务报告稳健性。在政策影响方面,如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得到执行后,研究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下降,但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上升。陈汉文(2019)运用匹配(PSM)和 双重差分(DID)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内部控制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显著影响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但也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反向作用或是不相关作用,如张国清(2008)以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为研究出发点,将内部控制按质量高低共划分为四组,发现内部控制的高质量并没有代表应计盈余的高质量。张伟华(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应计质量不仅没有随着内控质量提高而提高,反而出现了恶化的现象。

审计质量方面,学者们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审计质量的定义与衡量,如审计质量是市场评估的联合概率,即给定的审计师将同时检测到客户会计系统的漏洞,并报告漏洞。二是审计质量的需求,主要基于代理理论,围绕被审计单位的激励和能力方面展开为什么需要提高审计质量,如解决代理问题,发挥内部控制作用。三是审计质量的供给,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法律与声誉的激励,即诉讼风险、声誉风险和监管风险。另外,对审计师的能力研究,如审计师专业能力、供应链经验、办公室大小、审计步骤等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四是监管机构对审计的影响,大量学者也研究了检验审计准则等相关政策实施作用,如审计师在弱法律环境中可能比在强法律环境中发挥更强的治理作用,因为其充当了外部股东的法律保护的治理替代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

在内部控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机制中,一方面,从审计风险模型出发,控制风险的评估影响审计师的审计程序,最终影响了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发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通常伴随着较低的盈余质量。不论是在审计程序方面,还是在财务报表质量方面,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如同样利用了内部控制溢出效应的整合审计。徐丞(2014)发现,存在降低了审计费用但对审计质量并没提高作用;王美英(2010)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伴随着应计质量的恶化,都存在着一定的异议结果。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显著正相关。

(二)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

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和审计质量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主要以其职能设置为起点。其作为董事会设置的专门进行内部监督的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领导,直接决定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健全性和运行有效性,并对内部控制进行及时的监控与报告。通过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联系、减少信息不对称,使得内部控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更加显著。

H2: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的完善程度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三、研究样本与模型设定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2010至2019年沪深两市的上市A股数据为研究样本,删除了金融行业和主要变量为缺失值的数据。由于部分公司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并未披露实际委员会成员人数以及独立董事人数,按最小值3人,对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但人数为0的进行了取代填充。迪博内控指数来自迪博数据库,操纵性应计、审计委员会、控制变量等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二)模型设定

1.审计质量的度量。审计质量最常用的衡量方法是基于Jones(1991)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C)模型。

2.基本模型。为了验证假设1,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AQ为审计质量,衡量方法基于修正Jones(1991)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C)模型,即对DC操纵性应计取绝对值并加上负号来测度审计质量(AQ=-|DC|),其值越大,操纵性应计越小,审计质量越高;IC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综合内控五要素)直接衡量,指数越大,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好。本文预期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的相关系数即α显著。

为了验证假设2,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在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COMMITTEE_I即独立董事人数占比用来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本文预期内部控制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交互项系数即α显著(各变量的具体定义详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描述性统计可知,以修正Jones模型计算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来衡量的审计质量平均值为-0.0564,由第一、第二、第三分位数可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为集中且较小。然而,不同公司的迪博内部控制指数IC的波动较大,范围从0到0.899,说明研究的样本中各个公司由指数衡量的内部控制质量差异较大,且大部分上市公司评分均在平均水平之上。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方面,独立董事的占比总体较大,第一分位数就为0.6667,平均值为0.8532,说明较多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设置较为重视。

表2 全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3给出了模型1和模型2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IC与审计质量AQ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越好,其审计质量就越好,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这符合预期。但可以看到内部控制的系数很小,仅为0.017,也说明这种影响比较微弱。

表3 回归结果

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且为正数0.004,其方向与模型1的系数相同,符合本文假设2的预期。这表明在内部控制对审计质量的正向影响过程中,独立董事在其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固有机制,其设计的合理和运行的有效同样会提高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整合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重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以及控制测试程序的设计与实施,以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带来的积极效应。在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方面,上市公司以及监管机构应当重视其独立董事的配置,不应仅为满足法规而使其职位形同虚设。且作为联系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第三方鉴证机构的首要机构,独立董事应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避免进行不客观地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导致意见购买现象的出现。

猜你喜欢

审计师盈余独立性
独立品格培养
审计师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空中飞人”审计师
“空中飞人”审计师
做最好的自己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