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03-18邹莹洁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综述

邹莹洁

摘要:血管性痴呆(VaD)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打击,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VaD发病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VaD早期干预具有可逆性,因此其发病机制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对VaD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综述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NO.18C039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来VaD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痴呆类型。通过对Va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其发病机制复杂,如:神经生化机制、分子机制、遗传机制以及炎性机制等,将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1 神经生化机制

胆碱能通路

目前VaD发病机制的研究中,神经生化机制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其中,胆碱能通路具有代表性,研究显示VaD患者在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下胆碱能通路受损。在人脑组织中,胆碱能通路与大脑存储信息和记忆等功能密切关联,脑血管疾病使得大脑皮层受损,影响胆碱能通路。大脑海马组织、大脑皮层等比较脆弱,在脑血管损伤时,此类组织会因自身较高的敏感性而更易受到影响。研究者发现大鼠脑组织损伤后,其胆碱能通路受到损伤,而且出现记忆障碍,脑脊液中的ChAT含量、活性均明显降低。

患者在出现脑血管损伤后,不仅会有胆碱能通路受损,同时众多的神经递质也会给神经中枢、胆碱能通路产生影响,如M-chR、IGF-1、EPO等,使得患者学习功能进一步受损,引发VaD。

神经元突触改变

神经生化机制中除胆碱能通路外,神经元突触的改变也是VaD的发病机制。有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小脑、海马组织、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在出现脑血管损伤时会有明显的长时程增强(LTP)变化。在发生脑血管疾病后,由于脑血管损伤,也会使得神经元突触受到影响。研究者通过大鼠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其发现大鼠在脑血管损伤后,其神经元突触受到损伤,而且海马、大脑皮质的受损程度与VaD严重程度有较高的相关性,提示VaD发病机制中神经元突触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子机制

2.1 海马Ca2+、CaM、CaMPL II

人脑中Ca2+、CaM、CaMPL II含量较多,而在此类分子中,Ca2+在Va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发生脑卒中后,Ca2+含量增加,而且随着该分子含量达到“超载”状态,使得脑组织损害进一步加剧。CaM作为一种Ca2+调节细胞,能够通过蛋白质磷酸化级联反应对Ca2+产生调节作用,并会生成CaMPL II。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调控CaMOL II活性,能够对VaD的病理变化进行改善。

2.2 神经肽

神经肽通常处于各种神经组织内部,也是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一种,可以对靶细胞活性起到调节作用。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脑组织内会有明显的钙流失现象,随着钙流失量的增加,逐步使得神经细胞死亡加速,而这便于ET的刺激性作用。正常脑组织中,ET与CGRP之间属于平衡状态,在发生脑血管损伤后,CGRP则能够起到舒张血管、扩张脑血流的作用,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在发生脑血管损伤后,脑组织中的CGPR和ET含量平衡被打破,从而会引发VaD。

神经肽相关的VaD发病机制中,AVP(精氨酸加压素)也是一种能够影响VaD发病的神经肽,其一般会起到调节脑组织代谢、颅内压的作用,一般贮存于神经垂体中。经过大鼠相关的生物实验分析,大鼠在脑血管损伤后AVP含量明显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大鼠的记忆、学习等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受到明显影响,由此可见AVP在VaD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2.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MMP在大脑中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和重组,在许多的病理过程中MMP也会参与,而且经过相关研究来看,MMP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VaD大鼠的研究来看,VaD大鼠较之正常大鼠有较高的MMP分泌量。MMP影响血管壁的合成、细胞外基质代谢等因素均会导致脑血管出现慢性损伤和病理性改变。

3 遗传机制

遗传机制是VaD发病机制之一。目前脑卒中患者的病因除后天病理性因素外,也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如CADCSIL病患者有遗传性的VaD。在遗传机制中,Apo E的含量比较多,其由多个等位基因组成,因此有研究表明遗传机制所导致的VaD中,Apo E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当下对于VaD的遗传机制也正处于深入研究中,相信在未来能够有更大的研究进展。

4 炎性机制

除以上几种机制外,炎性机制也是其中之一,而且从当下来看,炎性机制在VaD发病中的研究地位越来越高。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加剧脑损害,而且IL-3、TNF-α等生物活性因子在炎症反应下的分泌量增多,损伤神经元,引发VaD。

5 结束语

VaD在当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该病症是一种多因素病症,因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而导致。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当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VaD发病机制,未来将要继续加强对VaD发病机制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症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宇,韩璎,戴建平.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演变与解读[J].中国卒中杂志,2017, 12(1):13-17.

[2]余映麗,黄晓芸,陈建军,王明霞,官少兵.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多奈派齐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21,32(19):2466-2468.

[3]师千与,程全成,陈春花.缺血性脑卒中与血管性痴呆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J].解剖学报,2021,52(05):834-838.

2924500783354

猜你喜欢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奥拉西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