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动力机制和实施路径

2022-03-17席玉宝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德育价值

鲁 雷,席玉宝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1;3.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立德树人”是党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它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导向。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1]。我国的国体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究并明晰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实现“道德”教育和开展“育人”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德育理论研究者往往强调道德是社会行为,忽略道德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导致对于哲学、伦理学的研究关注较多,对相近学科关注较少,对跨学科领域中对人类道德行为研究成果也鲜有涉及[2]。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为载体,探究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内涵、动力机制和实施路径。

1 克己修身、榜样化人、社会大同: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内涵

《大学》有言:“德者,本也”[3]。阐明了道德修养是人的根本,立德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学校体育的“立德”价值追求,是指学校体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自觉选择,也是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体育立德就是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通过饱含正能量的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为建设健康的大同社会而努力奋斗。

1.1 克己修身:学校体育德育价值取向的起点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人类对体育竞技精神的一种价值追求。而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人类需要克服自身极限,不断挑战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的高原,这种挑战和突破是一种身心交互的过程,身体的磨砺带来心灵的坚毅,而心理的勇于突破和隐忍又给予身体以强烈的兴奋剂的助推,在身心交互中凸显了学校体育的个人层面的“立德”取向——克己修身,为了实现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克制和约束人的惰性和发散的欲望。又如学校体育比赛规则中有许多与道德有关的条款,例如反兴奋剂、惩治体育舞弊等等都是体育克己修身的表现。

1.2 榜样化人:学校体育德育价值的中层承载

“克己修身”实现了对个人品性的铸造和磨练,但仅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克己修身”带来的精神上的成果化为感染人的力量,用体育精神去感染更多的人,实现以点带面的“化人”效果。毛主席63岁横渡长江,这种勇气和勇于排除万难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又如中国女排精神在中国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竞技体育的范畴,她承载了太多中国的精神和情感。说到郎平,她的精神品质让我们再次理解了体育“立德”的“榜样化人”的力量。

同时,体育可以传达爱国的信念。所谓“民富则国富,民智则国智,民强则国强”。人民身体素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关系到国威,体育运动带来的身体健康效益能增强自尊自强的信念。其次,运动竞赛具有国际性,不同国家之间运动技艺和体育能力的较量,也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体育竞赛时的仪式感(如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也能唤起人们的爱国心。

1.3 社会大同:学校体育德育价值的高层追求

“社会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期待,基本特征是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体现了一种健康、和谐、生态的人类共同体概念,是德育价值取向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追求。“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它是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的深层次解读和定位。体育是有竞争性的,但竞争不代表不合作,竞争不意味着不团结,我们既要在竞争中“赛出水平”,更要在竞争中“赛出风格”,我们在比赛中有求胜之心,但求胜之心必须建立在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方的基础之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之所以能不分种族、民族、国家的绵延不息,正是因为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点燃了我们人类生活的希望和愿景。我们的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通过体育规则的学习和体育比赛的锻炼中培养学生的“正义”之心,在集体项目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为我们期待的“大同社会”积淀力量。

2 德育是学校体育价值的动力机制

2.1 需要:学校体育德育价值的动力源泉

体育价值体现的是体育对人的需要的效能。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按照层次有序发展,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到认识需求、审美需求,再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5]。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是一种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心理感受,而真、善、美本身包容的就有伦理、道德的成分,因此为了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依赖于人的“德性”的培养,所以,“育德”是学校体育价值心理层面的动力源泉。

2.2 成就动机:学校体育德育价值的直接推动力

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6]。学生在对体育学习、身体锻炼的目标愿望与运动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了体育运动的内部需要。有了需要就会出现满足需要的意向,进而成为行为动力,推动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社会交往、展示自我等都可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愿望。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水平影响其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社会意义与个人价值的认识,还影响他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和精神面貌。同时,传统的学校体育突出体育的工具价值——强身健体,过分强调学校体育的间接性和引导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感受性。从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来看,其价值的表现形态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之分,显性价值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的指标,隐性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品质。忽视学校体育的隐性价值就会让生动的学校体育课程变成缺乏情感体验的机械的肢体运动,一方面让学校体育的功能因为缺少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而少了生机,另一方面没有了人文精神的体育教育一旦离开校园的环境就会走向枯竭,让终身体育的发展理念流于形式和幻想。因此,推动学校体育蓬勃前行的正是体育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就是“德育”功能,不怕艰辛、勇于超越,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推动着学校体育朝着健康和谐生态的方向发展。

2.3 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学校体育德育价值的调控机制

自尊(self-esteem)是指一个人给自己所赋予的价值[7],自我判断和他人判断都会影响我们的自尊。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的信念[7]。直接经验、对他人经验的解释和别人的评价都会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水平,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他们就越有可能获得他所期望的目标[7]。

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说到底就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自尊和自我效能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首先,自尊水平的高低和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会影响个体道德发展和品德形成过程中的自信和力量。自尊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就越能面对自身对道德品质的需求,并且对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自信心也越强烈。同时,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校体育“育德”价值的期望值。低自尊和消极的自我效能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不正确的知觉,过低的能力评估会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完成预期学习目标,会降低学习的预期期待,影响了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3 “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学校体育德育价值实施路径

3.1 校园体育文化情境的营造

体育文化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反映人们在身体教育和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行为方面的总成绩,是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多层面的辩证统一,也是不同层面文化因素之间的有机整合[8]。自然人需要经过校园生活的培养才能走向成熟,因此校园文化是与成长者关联的最基本的教育情境[9],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生价值、理想、道德以及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10]。

3.1.1 环境育人:以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运动器材、体育雕塑、体育会徽、体育服饰等。这些体育物质文化构成了学生体育学习生活的环境因素,其不仅为师生运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在设计造型、设计理念上投射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寓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体育场馆的设计也要从建筑学、文化学的角度来投射出人们的行为需求、审美需求和思想特点,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体。具体来说,场馆的简洁实用投射的是人们对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在场馆内的设计可以带有民族特色,场馆的宣传墙报上可以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体育历史人物和事件,这能体现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学校体育会徽的设计,要结合体育精神、学校理念和地域文化进行有特色的设计,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过程,师生在设计思考的过程中领悟体育的价值和精神,这也是一种德育的实践。

3.1.2 精神育人: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为依托 体育精神通常被理解为狭义的体育文化核心精神。体育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从根本上说包含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和体育行为方式等[8]。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也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风尚等,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性的追求和对人的生活方式的优化。第一,从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目标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1]。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运动中让学生获得良好体质健康的同时还能享受乐趣和锻炼品格,传达了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关怀。第二,从学校体育的功能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学校体育的功能主要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体现在强身健体、促进心理健康、休闲娱乐和生命美学的感悟等方面;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增进体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到关注“人”自身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推广体现了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质,是对人性的追求。第三,从学校体育自然质功能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自然质功能是指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如人类走、跑、跳、投、攀登、悬垂、负重和支撑等动作,这些没有经过加工的动作称为体育手段,所产生的功能称为体育的自然质功能[12]。它的功能比较单一,即“健身”,这是体育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基础阶段,也是体育的一个基本属性。“健身”功能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技能水平,调整和保证心理健康;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等。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构成了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这些也是维持人类生存和促进人类进化的必备技能,通过学校体育传承这些技能既促进了学生在校期间身心的健康,也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培养优良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对优化生活方式的追求。

3.1.3 制度育人:以体育制度文化为依据 学校体育制度是保障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体育教学工作,体育竞赛工作,各种体育活动等)顺利进行的各种规章、条例,制度和办法的总称。学校体育制度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它因为自身的约束性和规范性,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督促学校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良好生活方式养成的有效手段。有些体育制度可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例如竞赛规则和章程,它和社会体育制度保持一致,追求体育比赛和体育生活中的公正与合理,并由此升华为体育精神对运动员个体德性的改造;而有些学校体育制度是基于合情、合理或者行为习惯的约束,例如两操制度,体育文化节制度等等,它是基于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的层面,在长期的推广实施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制度,有助于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成为一种隐形的课程力量,引导着广大师生的学习成长。

3.2 课堂体育情境的营造

3.2.1 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一般包括严格的请假制度、队列常规、服装要求、使用器材规范和练习时的安全要求等。课堂常规教学中蕴含着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在看似平常的常规教学中让德行成为一种习惯。

3.2.2 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供给,课程就是其中的核心供给力[13]。体育教学情境设计是课程变革中重要指标之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情境创设。第一,体育教学方法情境创设。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运动技能的传授,主要的教法和学法是讲授、示范和练习。如今,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效,不同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了教学情境,学生在原来的技能学习目标上就有了更多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元素的加入,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创生”的,是“以人为本”的,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也是“寓德于体”的。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将游戏、竞赛等方式融入到运动素质训练中,让学生在玩中练,在赛中练,让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同行。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情境创设。教学内容的创设可以通过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相结合,竞争与合作教学内容相结合等内容安排,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集体的荣誉感[14]。例如班级同质分组教学后进行团体乒乓球比赛,这种小范围的团体赛操作简单,通过比赛激发同学们的运动激情,既有个人赛的奋勇拼搏,更有团体赛的激动人心,激发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第三,体育教学评价的情境创设。胜败输赢是体育运动不可分割的结果,所以体育教育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挫折的无奈,而如何看待成功和挫折,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情境创设。首先看体育的抗挫折教育,体育教学在挫折教育上有着学科优势,学生个体差异会让挫折教育和同学们不期而遇,而一定的挫折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和塑造良好品格上都有积极的作用。再看体育的自信心训练。体育带给学生的当然不能仅仅是挫折,更重要的还是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所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采取同学间横向比较,学生个人的纵向比较等多种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

3.3 课外体育活动情境的营造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内体育的拓展和补充,是知行合一德育养成的有效途径。第一,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优秀文化成果,它既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它也浸润着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传承,内容上是现代体育的有力补充,给同学们增添了运动选择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它的民族性又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第二,民族体育因为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它在运动竞技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竞技性和民族情感性合二为一的特点。这种竞技强身和情感表达融为一体的过程,它不同于其他运动感悟是身体运动带来的心灵触动,而是运动激情和民族情感的共同迸发的过程。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开展一定的民族体育教学是促进德育养成的有效方法。节日和体育运动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节日和对应民族传统运动的结合。例如端午节的龙舟赛,春节的舞龙舞狮,重阳的登高,清明节的放风筝等,通过组织观看和基本动作技能学习等方式去感悟体验。另一种是在特殊的日子以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庆祝和纪念。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德育价值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理念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