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英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22-03-17牛堃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译者

牛堃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安徽 阜阳 236000)

《水浒传》自问世以来就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占据了中国文学史的一席之地。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经将《水浒传》称为“六才子书”,宣称天下没有一本书可与《水浒传》媲美。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将《水浒传》列为中国古典小说六大代表作之一,并为中国小说扩展了新的领域,影响了中国小说的发展路径,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小说[1]。夏志清认为,《水浒传》从两个方面发展了中国的小说艺术特点:1)通篇使用能够满足现代读者阅读需求的白话文形式;2)在人物塑造和创作故事层面[2]。正因为《水浒传》有如此重要的文学地位,译者才具有了选择其作为翻译素材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它在翻译学上才真正具有了过程性的意义。赛珍珠选择翻译《水浒传》,也正是她的译者主体性在《水浒传》翻译过程中的首次亮相。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时,时值中国近现代的19世纪中叶以来内忧外患,清政府软弱无能,屡战屡败,与十九世纪相比大相径庭的是,当时的中国几乎被西方列强彻底殖民化,判若正反,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神秘的、荒唐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在这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赛珍珠见证了中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这成为她翻译《水浒传》这样的“造反”素材的理由。综观整个翻译过程,赛珍珠始终保持着对梁山好汉的肯定态度,也表达了对穷人和被压迫者的同情。正是基于这样的了解与同情,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的时候,选择译入语方面都尽量做到了“忠实”于源语文本,使译语文本中梁山好汉的译入语忠实地反映其本人的性格特征和真实内心世界,她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让《水浒传》的译语文本真正“适合”于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才能够真正让译语文本起到传播中国文化,让国外受众真正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目的。

1 忠实于源语文本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将“适合”与“忠实”确定为译者应该遵守的翻译标准。该理论认为,译者对源语文本的忠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译者在翻译源语文本前,首先应该明确自己针对的译语文本读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译语文本读者究竟想要从源语文本中获取怎样的阅读信息,然后再决定是对源语文本的信息是全部获取还是局部获取。赛珍珠在选择《水浒传》作为翻译对象的时候,正是考虑到国外受众已经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产生误解,想要通过真实的小说素材的反映告诉国外受众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民众为什么要起义和反抗?因此,赛珍珠并没有规避《水浒传》中所谓粗俗的语言、粗暴的情节和负面的刑酷,这些也正是能够真正反映中国当时劳苦民众真实生活状态的情节。

1.1 粗暴情节的保留

源语文本1:

在《水浒传》原文中,“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比比皆是,从表面看,似乎不应该作为译者选取用来外宣中国形象的正面材料。但是,赛珍珠并没有规避,原因是只有这种如实反映当时打斗场面的情节,才能让国外受众从客观实际的层面如实掌握当时情况下社会的混乱、底层人民对上层建筑的不满和自身生活的凄惨。

在这一个译语文本中,赛珍珠将“皮”直译为skin,将“肉”直译为flesh,将“血”直译为blood:...so that his skin was split and his flesh protruded and the red blood streamed out。.其目的就是要让源语文本中当时的那种暴力的场面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在译语文本中。因此,这句话的翻译赛珍珠还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语文本中的split,protruded和streamed out三个动词就将这种惨不忍睹的场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翻译策略无非就是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是最让译语文本忠实于源语文本的翻译策略了,只是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有的源语文本不能采用直译才不得不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1.2 粗俗语言的保留

源语文本2:

“外乡蛮子”“放屁”这样的粗俗语言在源语文本出现的时候是为了满足源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源语文本读者大多都是国内受众,他们对中国宋朝的历史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看到这样的粗俗语言,国内受众一点儿也不会觉得奇怪。但是,赛珍珠将这样的粗俗语言直接原封不动地搬到译语文本中,其目的则是通过这些粗俗语言的保留,让译语文本读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本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和什么样的文化层次。

源语文本中的“在那里放屁”,事实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屁”,而指的是“胡说八道”。即便这样,赛珍珠还是将其忠实地直译为passing his wind off,并没有挖掘字面意思底下的真实信息而将其翻译为talk nonsense。这种从字面意思上忠实于源语文本的策略取向,其目的是就是为了让源语文本能够原滋原味地出现在译语文本中,让译语文本读者从译入语的passing his wind off中挖掘出其内涵意思 talk nonsense 来:“He looks like some savage creature from the south and he does not know anything.He is only passing his wind off.”。这样,译语文本读者才可以获得和源语文本读者同样的感受,译者才因此真正做到了忠实于源语文本。

1.3 负面刑酷的保留

源语文本3:

在宋朝,“刺配”“抄家”这些重刑酷罚都是用来镇压老百姓造反用的,只要沾点儿造反的边或者是疑似造反,马上会给予重刑,不认罪的会采用刑讯逼供的办法强使犯人认罪。这些层面的情节正反映了当时上层建筑的腐朽和下层人民的极为不满,当官的只有用这种重刑酷罚才能迫使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不敢再反抗。赛珍珠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将这些社会负面影响的情节保留在译语文本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忠实于源语文本的根本策略便是尽可能地让译语文本能够通过直译的策略既反映源语文本的形式意义又反映源语文本的内容意义。赛珍珠在翻译过程中深知这一点,因此,她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凭借自己的认知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源语文本进行了全方位的认识,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水平,将源语文本中的“犯罪责”、“刺配”、“抄家产”和“了残生性命”这些最能体现源语文本内涵特征的词汇直译为committed a crime,was branded on the face,were punished heavily all his possessions 和 was killed:“... committed a crime.If he were punished lightly he was branded on the face and sent on military service to wild and distant parts, and if he were punished heavily...and he was killed.”而这些词在译入语中也都是较为极端的词,都能够从意思上极端地反映出其本来应有的意思。如“刺配”在汉语中本来也是一个极为极端的惩罚手段,即在犯人脸上刺“犯”字,犯人也因此丢尽颜面,丧尽人格。而英语中的branded on the face正是这一意思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等。

上述几点只是抛砖引玉,类似大家认为不该出现而赛珍珠却让其出现在译语文本中的情节还有很多,本文受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译者在翻译源语文本的过程中除了在选材层面发挥主体性作用之外,让译语文本忠实于源语文本,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体现的一种行为。赛珍珠在以上提及的源语文本英译过程中也同样没有规避大家认为负面的东西,无论是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是尽量让源语文本的原始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通过译入语出现在译语文本中。

2 适合于译文读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体现在能够选择合适的翻译对象,并让翻译对象能够忠实于源语文本。译者还需要让译语文本能够适合于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只有这样,译语文本在译入语中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3]。无论是源语文本还是译语文本,没有阅读群体的文本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作为译者,赛珍珠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英译《水浒传》的过程中,赛珍珠更是从多个方面尽可能地让译语文本适合于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

源语文本4:

……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二十二回)

译语文本4:

遇到像本源语文本这样的文化现象,赛珍珠除了尽可能让译语文本忠实于源语文本之外,她更多考虑的是,怎么样能够让译语文本读者阅读起来就像阅读源语文本那样既容易理解又能原滋原味。“巳”“午”“未”“寅”“卯”“申”“酉”“戌”和“亥”是中国古代对二十小时的计时方式,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进行必要的详细注释,直接音译,译语文本读者是不会弄明白的。因此,赛珍珠为了让译语文本适合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结合这几个词语本身所指代的时间意义,即“巳”“午”和“未”指9 am到3 pm,“寅”“卯”为3 am 到7 am,“申、酉、戌、亥”则为3 pm至夜间11pm。她并没有直译这些词汇,而是根据其反映的实际意义将其意译为from midmorning to mid-afternoon 和 early dawn and evening。

源语文本5:

西门庆笑起来道“干娘,你端的智赛随何,机强陆贾不瞒干娘说我不知怎地,吃他那日叉帘子时,见了这一面,却似收了我三魂七魄的一般,只是没做个道理入脚处。不知你会弄手段么?”(二十三回)

译语文本5:

His Men Ch’ing laughed and said,“Good aunt,your cleverness is as great as that of the two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Dynasty who helped the Emperor to his throne.I will never deceive you when I say I do not know how it is but ever since I was struck by her curtain the other day and saw her face it has been as though she took from me my three souls and seven spirits,but there is no way for me to enter her door.Have you a plan to manage this?

源语文本5中有三个地方出现了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汇:智赛“随何”、机强“陆贾”和“三魂七魄”,从译语文本5可以看出,赛珍珠也读懂了源语文本中的这三个词汇,弄明白了其包含的深层意义。“随何”和“陆贾”是汉朝的两位能人,随何说服九江王英布降汉后,汉高祖并没有因此高看他反而贬低他,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汉高祖的认可并荣升护军中尉。陆贾说服赵佗臣服汉朝,为汉朝作出极大的贡献。这两位名仕可以说是汉朝的两位最有名的智者。西门庆引用这两个人,也是出于这两位智者非凡的智慧。赛珍珠并没有在译语文本中直接翻译出这两个人的名字,而是直接用the two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Dynasty只说明了二人的出处,这两个名字本身对于译语文本读者来说没有任何实际的阅读意义。但是这二位的名字所隐含的“智慧”意义和“智慧”的来源却是该源语文本引用的真正目的,因此,赛珍珠在译语文本中用 cleverness和 who helped the Emperor to his throne满足了译语文本读者对源语文本这个信息的阅读需求。

源语文本6:

孔明、孔亮道:“我弟兄两个有眼不识泰山,万望恕罪!”(三十一回)

译语文本6:

K’ung Ming and K’ung Liang said,“We two brothers although we have eyes could not discern the sacred T’ai Mountain and a thousand times do we ask forgiveness for our sins.

源语文本6中的文化色彩词也是《水浒传》中比比皆是的现象,对于这类中国文化色彩词,如果没有特别的解释或者注释,译语文本读者是决不会弄明白的,也因此会影响对译语文本中源语文本原始信息的判断。源语文本6中的“有眼不识泰山”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词,在译语文本6中赛珍珠将其译为 although we have eyes could not discern the sacred T’ai Mountain,她蓄意增添了although,明确了前后半句之间的让步关系,她增加了sacred将“泰山”在源语文本中的地位和语言分量在译语文本中显性化出来。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译语文本读者能够顺利地既吸收到源语文本在译语文本中的必要信息,又同时能够获取中国传统文化词的内涵意义并真正得到这一词汇。

3 译者主体性参与

无论是忠实于源语文本,还是使译语文本适合于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原型-模型翻译理论认为,只有对应读者群的译语文本才是有生命力的译语文本。译语文本的读者群可以分为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两大类,非专业读者又分为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两大类[4]。赛珍珠译本从读者分类的角度看,她是为了满足非专业读者类中成人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在选择译入语的过程中,她通过发挥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尽可能地将译语文本翻译的通俗易懂,能够适合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

源语文本7:

那人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九回)

译语文本7:

The man answered,“ I must trouble you to go to the gaol and ask for the chief gaoler and the work master to come hither and talk with me.If they ask you anything,say only that there is an officer who wishes to speak to them and consult with them about a matter of business,and for this he awaits them.

非专业读者的特点是词汇量大但生僻词汇不认识,因此赛珍珠在英译《水浒传》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她在选择词汇的时候尽可能地在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使用常用词和大家熟知的词汇。像译语文本中的trouble you,ask you anything,a matter of business和awaits them,都是翻译源语文本对应词汇“烦你”“问时”“事务”和“专等”时选用的较为简单的词。

源语文本8: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二十二回)

译语文本8:

Suddenly a mighty whirlwind rose and when it was passed he heard a great thud behind the tangled wood and there leaped out a great,slant-eyed,whitebrowed tiger.

中国古代为了避讳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人们不愿意提及的问题,中国人民习惯使用一些委婉语以求平安和困难的解决。源语文本8中的“大虫”就是一种委婉语,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虎是最为厉害的动物,人们通常拿老虎是无可奈何的。因此,人们在谈话中总是规避直接称呼老虎。赛珍珠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也读懂了源语文本8中“大虫”的真实含义。为了让译语文本读者不会因为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读不懂源语文本8中的“大虫”,她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翻译能力毅然决定将“大虫”意译为tiger。

源语文本9:

那大汉笑道:“你这鸟头陀,要和我厮打,正是来太岁爷头上动土!”(三十一回)

译语文本9:

That large fellow laughed and said,“Accursed priest that you are,you seek a quarrel with me---you are stirring the earth over the earth god’s head.

国人民一贯以来以宗教崇拜为精神依托,《水浒传》中也不乏中国传统宗教词汇。源语文本8中的“太岁爷”就是一个典型的道教词汇,是星辰中的年神。将“太岁爷”用在源语文本中旨在强调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冒犯了不该冒犯的人。赛珍珠在这里并没有将其直译出来,如果直译了会导致译语文本读者阅读上的困难。而是结合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认知水平,将其意译为theeathgod,用god这一西方宗教词汇取代了中国的“爷”。这可以让译语文本读者在获取了源语文本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充分理解“太岁爷”这一中国宗教词汇自身的分量。

4 结论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是决定一个译语文本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主体性发挥通常都是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始终[5]。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在将“适合”与“忠实”确定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翻译标准之后,译者就拥有了约束自己翻译行为的翻译规范。还将译语文本读者分为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两大类,非专业读者又分为成人读者和非成人读者两大类。有了这样的分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有了更为明确的翻译目的,译语文本在译入语环境中也就有了一定的生命力。基于赛珍珠对中国宋代国情的认知观、借助译者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判断,她选择了翻译《水浒传》,并努力将源语文本中的粗暴情节、粗俗语言甚至负面酷刑都原封不动地照搬在译语文本中,并用尽一切可以使用的翻译策略使译语文本既忠实于源语文本,又适合于译语文本读者的阅读需求。她的译语文本是为了满足非专业读者中成人读者的阅读需求,因而她使用的译入语都尽量地大众化、通俗化。

猜你喜欢

赛珍珠水浒传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