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案例浅析

2022-03-17王方斌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梁任公五步教学法赏析

王方斌

(绵阳南山中学, 四川 绵阳621000)

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构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整个学校教学的质量。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顾我国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由最初的输入式模式,到后来的导学式模式,到再后的合作探究式模式,经历了不断探索、反思、改进的发展历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影响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理论等。一些教育专家的教学思想又为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模式,陶行知先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模式,钱梦龙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等。但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效率不高、方法不当等问题,行之有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较少,可供老师实际操作的典型案例不多。基于训练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形成终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大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需要,[1]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开展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五步教学法”理论分析

(一)情景导入激兴趣

情境导入,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前,通过师生自身的语言、行为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迅速和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2]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导入,贵在情境创设,它是一种情感氛围的营造,便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就为高效课堂奠下坚实基础。

此环节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联,必须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相适应。但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节课不超过五分钟,否则喧宾夺主,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二)整体感知明大意

整体感知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针对阅读教学目标和人的整体发展理念提出的新要求。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既是阅读的出发点,也应是最终的归结点。《课标》规定“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3]11故整体感知不是粗略的感知文本的概貌,也不是抛开文本自由发挥,用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话说,就是“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就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4]

整体感知不追求速战速决,应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文本。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解读,又要紧扣文本而感之有据、知之有理。

(三)细处赏析抓重点

细处赏析是基于一堂课的教学重点而设计的从细节处深度钻研以赏析文本的教学环节。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价值观点和兴趣爱好对作品的形象、内容加以认识和探析。《课标》规定“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3]17据此,细处赏析应精心设计赏析的问题,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逐步达到对文本本身的解读目的。

细处赏析是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方面要加强细处赏析的方法指导,做到有章可赏、有法可析。

(四)深入探究突难点

深入探究是基于突破教学难点的需要,紧扣文本观点,并适当联系现实,对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教学环节。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中进行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标》规定“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3]15探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理念。

深入探究,一是要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有问可探、有题可究;二是要避免学生抛开作品,随意发挥,这是探究的大忌。

(五)拓展训练提能力

拓展训练是基于语文能力立意的需要,在教学最后环节设计的以训练能力和拓展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环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拓展教学以“三维目标”为基点,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和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课标》规定“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3]32拓展训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又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训练路径。

拓展训练,一要构建与课文主题相符的群文阅读训练体系;二要立足课堂教学的内容,训练要有针对性;三要体现训练的即时性,即当堂训练,当堂点评。

二、“五步教学法”实践案例

下面以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浅析“五步教学法”模式。

(一)情景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面对腐败的朝廷,他公车上书,喊出了心中的愤懑;看着积弱的国家,他主张变法,举起了维新的大旗;想到麻木的民众,他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他就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即梁任公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任公就是那高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九十多年前的清华大学感受一代大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风采。

结合梁任公先生的事迹和成就,创设时代情境,营造对梁任公先生充满景仰之情的氛围,激发学生了解梁任公先生的兴趣和课堂学习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初读文本明确大意

1.解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一次演讲”动宾结构,“记”点文体,“梁任公演讲”点人物、事件,本文是写人叙事的文章,即通过记一次演讲这件事来写梁任公先生这个人。

2.找出你认为文章写得优美、生动的语句,或是给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圈点勾画,并谈谈初读文章的整体感受。

学生自由圈点勾画,或是生动的词句,或是精彩的语段,或是疑难不懂的地方,稍加批注。并就初读感受谈一点体会,强调整体感知。

3.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文章结尾部分切入,提取文本关键词,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结构,理解文章大意。作者称是一篇“动人”的演讲,青年学子怀着“无限的景仰”,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且不少人除“感动”外“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演讲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两者都是从侧面烘托演讲的效果。

以问题为导向,侧重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和整体感知文本,明确文章大意,并初步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三)细处赏析——批注阅读抓住重点

1.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先生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我们初读文章时进行了圈点勾画,下面细读文章,进行注解旁批。

(1)明确批注要求。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结构、技法、语言、思想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可以赏析特色、评点人物、生发联想、剖析写法、批判思维、质疑问难等,批注要紧扣文本,抓住细微之处,形式多样,允许个性化。

(2)教师批注示例。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幽默风趣中不乏人格气质的外露,谦虚自负里正是智慧才华的彰显。

(3)学生展示批注。

分小组(每6人一组)交流批注,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展示、交流,进行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点评,在交流中深入领会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作者以简练的文笔,生动的细节,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出一位才华横溢、风趣幽默、谦逊自负、稳健潇洒、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

2.作者又是怎样概括梁任公先生的?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总写梁任公先生的才学和性格特点。

3.“热心肠”主要表现在哪里?

主要表现在演讲的内容上,即三处诗文,以此过渡到下一环节。

梁任公先生演讲的过程及展现的风采是教学的重点,以批注的形式从细处赏析这一重点内容,并展开讨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训练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培养了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深入探究——领会情感突破难点

1.探究梁任公先生讲《箜篌引》内容。[5]184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1)一读准,读准字音、句读。在没有了解背景和理解内容前提下,初读感知,整体把握,并让学生谈谈初读体验,明确诗歌情感基调。

(2)二读懂,出示《箜篌引》背景资料。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要求站在妻子的角度就文本本身进行解读,再次朗读,读出故事的悲凄之情。

(3)三读透,出示梁任公先生背景资料。

梁启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参加云南起义,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同时梁启超先生演讲时也许想到革命友人谭嗣同,“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将“公”想象成梁任公先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深情朗读,读出梁任公先生悲壮与执著的情感。

2.探究梁任公先生讲《桃花扇》内容。[5]185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1)补充背景资料,解读唱词。

这是在《桃花扇》中,明末大将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忽然接到崇祯帝(高皇帝)殉国急报后的一段唱词。崇祯皇帝是明末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沉溺于声色犬马,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他也自杀身死。

就唱词本身含义进行解读,体会左良玉对主子崇祯皇帝的痛悼之情。

(2)为什么梁任公先生在讲到《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呢?(补充背景资料)

光绪皇帝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下诏变法维新。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变法最终失败。

结合梁任公先生的政治抱负,解读唱词,明确“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的原因,深切体会梁任公先生的忧国忧民情怀。

3.探究梁任公先生讲杜甫诗内容。[5]18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就诗歌本身含义解读,体会杜甫“涕泪”“喜欲狂”的原因。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听闻官军收复黄河流域,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于是喜极而泣。

(2)为什么梁任公先生在讲到杜甫诗歌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梁任公先生与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军阀混战,列强侵占我大好河山。这段声泪俱下、读罢长笑的诵读,最见梁任公先生的真性情。

4.总结归纳。

《箜篌引》——执著而悲壮,《桃花扇》——痛惜而悲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极而泣。

梁任公先生的真性情充分体现在演讲的内容上,对演讲内容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将三处演讲内容补充完善,以朗读为抓手,深入探究内容,领会梁任公先生融入其中的个人情感。

(五)拓展训练——着眼素养提升能力

1.齐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在齐读中进一步感悟梁任公先生的真性情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深切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

2.请以“任公,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

教师示例:

任公,我想对您说

任公,乃任侠之公。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您企望挽狂澜于既倒,以变法扫除清廷的顽疾,以维新摒弃封建的陈规。失败并未阻挡您追求梦想的步伐,东渡难以扑灭您爱国的热情,饮冰难以融解您忧心的块垒。

任公,您用超凡的才华筑起文坛的丰碑,您用启蒙的思想擎起改革的大旗。同学们,治学,要有大学问;做人,要有真性情。启超,为学界伟人;任公,乃我等楷模!

以与人物对话的形式拓展运用,将梁任公先生的形象转化为个人精神财富,并积累为写作素材。

教学模式是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不同课型设计的整体教学程序,模式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也不可“死搬硬套”,应根据教学目的灵活选择运用。但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要遵循新的教学理念,“新一轮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提倡学习活动要凸显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6]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凸显学生活动主体性的内涵。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五步教学法”模式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细品文本、深研文本。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还原法”理论[7]与“五步教学法”的细处赏析环节异曲同工。“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温儒敏教授的“海量阅读”观[8]也与“五步教学法”的拓展延伸环节不谋而合。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即将在我省全面推行,传统的考试大纲届时将退出历史舞台,新高考的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猜你喜欢

梁任公五步教学法赏析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梁任公身份的揭示
初中英语课堂“五步教学法”模式的探索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
五步教学法在维修电工实训课中的实践研究
梁任公先生因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