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思政课教学逻辑与实施路径
2022-03-17李田伟
李田伟
(西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新发展理念已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已转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标准与质量,是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持续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建设迈入了推陈出新、强调内涵、注重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2]高校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以什么样的理念、如何建设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整体水平。思政课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必须要有新理念指导。因此,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优化思政课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探求新理念课堂教学设计困境纾解之道,就成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基于结果的教学依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是关键性、核心主干课程之“灵魂课程”。思政课的建设质量,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稳定前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伟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立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承载着特殊的政治引导功能,它从来都是具体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的育人工作都是服务于政治发展并与其政治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在处于两个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政治性与价值性。守住思政课的育人方向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底线”,明确思政课的服务对象,才能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培养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和国家责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二、对接情境的学习体验
思政课教学在实践中,包括了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清楚学情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深入了解新时代青年学生在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先有学习经验,熟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完整课程生态链对接好大学生学习情境与经验。“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4]从而做到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一是根据学情设置有效议题。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但其价值观尚未确立型塑,易受外界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对社会“热点”和道德价值问题极为关注,对各类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层次的原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由于学生暂未形成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掌握有限,比较容易受到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等不实的、零碎的话语体系影响。思政课教师只有主动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思政课供给才会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面向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设置颇具探讨性和启迪性的思政课议题非常关键。思政课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或政治宣传,它拥有自己的学科归属与学理支撑。[5]教师需要整体把控对议题阐释的完整性,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教学研究,要加强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注意涵养理论功底、知识素养,要用学术讲政治,用真理、逻辑、规律讲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从而旗帜鲜明地引导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教学提质增效,更好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
二是合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介。随着网络科技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模式有了一些新特点,教师要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知识需求变化和成长特点,掌握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要坚持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视角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立体起来、丰富起来,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达成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可甄选出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和一些关于社会典型问题分析的资料,利用新媒体平台展开课前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所赞同的观点。可借助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短视频、官微等新媒介,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同频共振”。可借助智能化教学媒介,打造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课堂,通过师生交互式、移动化的互动交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直观化与交互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是表达真实想法的“小话筒”,避免了老师大水漫灌的“一言堂”,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平等参与的课堂,从而在思想的碰撞过程中深化了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三、启迪心智的课堂教学
用心观察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兴奋点,精心设计启迪心智的课堂教学, 帮助他们从灵魂深处解决“为什么学,怎样学”的根本问题,激发他们产生求知的冲动和欲望,让思政课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
一是提升教师自身学术造诣。要讲出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宽度、知识鲜度、情感温度的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学术造诣。下苦功夫、花大力气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是提升教师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思政课教师只有真正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真心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邃意蕴,才能透过思政课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之疑,回答学生理论之惑,帮助大学生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
二是提高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思政课积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一般高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提升教学掌控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既要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学理深厚,通俗易懂,也要厚植教育情怀,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学生。思政课教师应秉持信任并尊重学生的态度,理解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心强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看待青年,关注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相信青年、重用青年、善待青年、宽容青年、支持青年和培养青年,辩证看待青年学生的在思想认识上的不成熟和一时在思想意识上的的缺点弱点。[7]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思政课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和原谅,学会采用更为柔和的、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以坚定的态度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加以正确教育引导。一个有亲和力、有感染力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时必然是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份真情实感,才能撞响学生思想这口钟,才能产生信任和认同的思想火花,也才能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和认同感。
四、浸润心脾的情感滋养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互动,还内在地包含了情感层面的互动。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情绪直观反馈,反映出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度,进而影响到课程教学实效。情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主导性精神力量,这种内隐的内心感受,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体验、价值判断、情绪变化和行为选择。思政课是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搞建设,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更要以心化人,使学生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内化”是学生认同和接收思政课基本理论知识并转化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外化”是学生运用思政课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8]而情感体验在“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生作用。浸润心脾的情感滋养,使得思政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流淌到学生心间。
一是讲授要有“温度”。要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儿上,让道理入脑入心,思政课教师就要积极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温度”和“甜度”。在思政课课堂上,不把“硬邦邦”的政策、理论直接“丢”给学生,应当遵循“有共情才能有共鸣”的原则,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感受思政课的“温度”,从而拉进政策、理论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思政课所需要的最灵动、最恰当的素材就是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无数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只有讲好与青年人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故事,才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终转化为促进青年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具体成效。
二是关注学生的感受。思政课的教学应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绝不能仅仅是教师的单向知识传递或简单的机械灌输。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学习情绪体验的特点和规律,理解学生在课堂产生的不同情感体验会催生不同的感知,而感知的差异就是课堂效果的直接体现。因而,削弱学生的消极情感对思政课教学的负面影响,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弱化消极情绪造成的学习倦怠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互动中有敏锐度,要做到及时有效感知学生情绪,善于发觉同学互动的情感诉求,并及时给予积极的恰当的回应。在情感的同频共振中,教学相长、知识共融,涵养青年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五、把握时代的价值引领
信仰作为一种高层次信念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是关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大事。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就是“价值—信仰”教育。思政课作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价值引导的育人过程。思政课教师需要了解并遵循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增强思政课的理论厚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将价值引导融汇在知识传授之中,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才能将价值引导融汇在知识传授之中,从而使学生内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课立足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着眼于面向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宣传和引领,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解答青年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和实践中的问题,引领学生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达成核心价值观共识,凝聚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传播“正能量”的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与信仰培育功能,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把思想活跃、多元价值取向的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21世纪坚定有为听党话、跟党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