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产生逻辑
2022-03-17谷佳媚杨利英
谷佳媚,杨利英
(1.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2.安阳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建设工程,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设想,到2014年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实践,孕育生成了南水北调精神,成为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新时代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已超出了工程建设本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把它概括好、运用好、传承好。
1 南水北调精神概览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端,到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精神就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初步显现、孕育,并不断发挥重要作用。
有关南水北调精神内涵的权威概括主要有4种。一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概括:负责、务实、求精、创新;二是由中共南阳市委组织部和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组织编写的《南水北调精神初探》中的表述:大国统筹、人民至上、创新求精、奉献担当;三是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挺琳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熔铸——南水北调精神初探》中的表述: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精神;四是河南日报《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助力中原更加出彩》一文中的表述:舍小家、顾大局的牺牲精神,淡名利、重责任的奉献精神,重进度、保质量的担当精神,吃大苦、耐大劳的拼搏精神,不惟书、只惟实的创新精神,手挽手、肩并肩的协作精神。笔者认为,概括南水北调精神内涵,不仅要展现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更要展现出南水北调精神自身的特有气质。从国家层面来讲,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区域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涉及多个省级行政单位,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整个工程尤其是中线工程的顺利开展,蕴含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团结协作精神;从移民层面看,河南、湖北两省先后有80多万名库区群众为了工程顺利进行,虽乡关难舍,但仍满怀无限眷恋离开山清水秀的家园,迁至陌生他乡而无怨无悔,向世人展示了至真至诚的人间大爱和为国奉献的朴素情怀;而对于移民工作来说,做好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关键靠的就是忠诚担当、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移民干部,他们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对于工程而言,工程建设者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拼搏、攻坚克难、创新求精,再次以自己的行动阐明了人民群众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创造者的重要作用。而“统筹协调、顾全大局、忠诚担当、创新求精”精神内涵,在建设者和劳动群众的身上生发出巨大的生产力作用,凝结成新时代的精神音符,创造了“一渠清水润京津”的人间奇迹。
南水北调精神的科学内涵并不是理论工作者凭空造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深刻的现实实践。自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借水”的设想以来,广大建设者们怀揣梦想、持续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作。众所周知,南水北调是一项跨越众多流域、涉及方方面面的异常艰巨复杂的战略性工程,是一项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协调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实践中,党中央发挥国家统筹功能,各地方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使国家统筹与区域协作高度契合,树立了重大国家工程建设的典范;当年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工地,来自鄂豫数万民工,完全靠铁锹土筐、人挑肩扛,硬是把汉江水拦腰截断,显示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英雄气概;中线工程启动后,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技术人员靠自己的智慧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如史上最宏大的江河穿越难题——穿黄工程、世界第一大渡——槽沙河大渡槽工程、亚洲第一顶——平顶山西暗渠工程等重大技术难题;中线工程有40多万名库区群众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家园,其中河南移民全集中在淅川县,淅川县新增淹没面积144km2,占新增淹没总面积的47.6 %,同时各项淹没指标造成的静态损失约90亿元,这无不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牺牲精神;淅川移民工作先后投入110多万人次、出动车辆10多万车次、架设供电线路3 753km、维修道路284km、开展医疗服务2.6万人次,移民搬迁总行程10万km[2]71,这里展现的是千万党员干部和建设者们的忠诚敬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留给这个世界的,绝不只是一条1 432km长的引水渠,而是政府部门、移民群众、移民干部和建设者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孕育出的统筹协调的大国能力、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忠诚担当的奉献精神和攻坚克难的职业操守,这些构成了新时期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南水北调精神的科学内涵
“统筹协调、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牺牲奉献;忠诚担当、任劳任怨;创新求精、攻坚克难”的南水北调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新的时代精神。
统筹协调、团结合作的国家精神。统筹协调是指“洞察事物、工作谋划、整体部署、衔接沟通、整合协调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统筹协调不仅是思想方法,更是重要的工作方法”[3]。南水北调工程是特大型复杂工程,实质是国家对水资源在时空上的优化配置。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到鄂豫皖陕京津冀六省市通力合作,是多学科、跨地区、宽领域统筹协调、团结协作的典范。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区域的基础工程,国家仅有工作谋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协调区域合作,因为工程涉及的行政单位几乎覆盖了中国一半行政区域,工程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涉及许多地方的实际利益。为此,党和政府精心统筹,一方面建立各个层面的办事机构,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组建南水北调办公室,各省市先后建立地方南水北调办及相关办事机构,及时将中央决策落实到基层。另一方面出台系列文件,从2002年开工建设至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为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同时,还通过地方联席会议协商解决问题。除主体工程建设外,工程还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交通保障等多方面工作,参与部门的广泛性,也需要党和政府精心部署,统一谋划,协同推进。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为了圆“南水北调”这个国家梦想,团结一致、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凝聚起强大合力,诠释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整个工程建设体现出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各地方、政府部门团结协作的国家精神。
顾全大局、牺牲奉献的移民精神。顾全大局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担当,饱含着忍辱负重的坚强毅力和倾尽所有的大爱奉献。南水北调工程库区移民工程浩大、任务艰巨、跨度较大、涉及面广,尤其是中线工程移民,是南水北调工程“关键中的关键”。地处河南省西南边陲的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也是全国闻名的第一移民大县。为保障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安全蓄水,淅川县先后三次大规模移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50多年间先后动迁了36.6万人,2004年以来先后关停了127家影响水源地水源的企业,炸毁了100多座小钒窑……为了国家利益,虽然故土难离、故业难舍、亲情难分,移民群众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热土,离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随着丹江口水库建设和大坝的加高,淅川县的36.6万移民,从1959 —1978年,“前后历时20年,分别安置在青海、湖北以及河南邓州市和淅川县”[4]。最初国家经济困难,移民安置标准低、安置地生产和生活条件差,移民生存都成问题,许多移民返回原籍,在水库边上搭个窝棚作为栖身之处,后来则变成二次移民和三次移民。这些数据真实地展现了包括淅川在内的移民群众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牺牲奉献的情怀和境界。
忠诚担当、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忠诚担当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出党员干部的胸怀和勇气。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事”,南水北调工程能够胜利完成移民攻坚战,离不开移民干部的恪尽职守和忠诚担当。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移民工作规模非常大,需要动迁安置河南、湖北两省移民群众34万人,任务重时间紧。2009年7月,河南省委提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目标。广大移民干部在“移民为国作贡献,我为移民作贡献”的精神感召下,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搬迁第一线,宣讲落实政策、身先士卒、带头搬迁、直面矛盾、攻坚克难,先后打赢了搬迁移民的三大战役,即“探索移民工作方法和规律的试点战役、组织第一批移民规模搬迁的重点战役和组织第二批移民搬迁并全面完成整个移民搬迁战役的决胜战役”[5]。移民搬迁多数为非自愿性搬迁,尤其是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他们中的大多数要迁移到陌生而又遥远的地方。同时,这些库区移民许多人是老移民,这些移民群众长期处于等待搬迁的不安定状态中,内心深处既有对故土人情难以割舍的眷恋,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顾虑,感情复杂,加剧了移民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淅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奔波在各移民安置点之间,嘴皮磨破,做好移民安置宣传动员工作。淅川县香花镇是个富庶之地,村民们都不愿意离开他们的这个金窝窝,镇党委书记不仅带头让自己的老母亲和两个弟弟搬迁,更是分层面摸排,逐个突破,软磨硬泡讲政策,最终全体村民都有尊严地搬离。忠诚担当就是为群众办事无怨无悔,他们的事迹虽不惊天动地,却感人肺腑。移民干部的工作伴随着移民搬迁的全过程,在时间长、规模大、难度高的情况下,他们靠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勇于担当,任劳任怨,在平凡工作中洒下了自己的汗水、泪水和血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创新求精、攻坚克难的建设精神。创新求精,体现的是一种革故鼎新、止于至善的精神。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宏大,施工难度高,出现了很多史无前例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行,从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到施工作业,建设者们创新求精,攻坚克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质量。南水北调工程总规划,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论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大量建议,专家学者经过了层层审查论证,举办90多次专家会议,与会专家6000多人次,体现了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建设难度最大最复杂的是北京段PCCP管道工程,从输水方式的选择到管道制造和安装,都无不体现规划设计的精心和科学。尤其是PCCP管道技术,虽然在中国实用20多年,但内径4m的大口径管道却是首例,研制生产、运输安装国内外都无例可循。设计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创造性地在沙石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来降低碱活性,保障了管道的质量;在运输安装问题上,PCCP管道单节管重达78T,外径4.8m,还要穿过桥涵、电缆等障碍物到达现场,周围还有高压线、高压塔,无法用传统的履带吊车安装。技术人员最终研制出大型专用驮管运输车,解决了运输难题[2]134-136;沙河渡槽综合流量、跨度、重量、总长度,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由于渡槽重量大、单槽重量达1200T,因此架设难度极大。沙河渡槽的槽深采用U型双向预应力结构、现场预制架槽机架设施工的方法,属于国际水利行业大流量渡槽设计施工的首例,填补了国内外水利行业大流量渡槽设计及施工的技术空白[2]142;湍河渡槽是国内同类工程中跨度最大、单跨过水断面最大、单跨重量最大的输水工程,是技术与管理双重创新的典范,在国内首次引入造槽机原位现浇技术,结构设计新颖;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工程建设者们靠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质量的孜孜追求、对责任的固执坚守,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现代科技熔铸于工程之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任务,展现了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创新求精、攻坚克难的职业精神。
3 南水北调精神的产生逻辑
南水北调精神是“是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念来调整、改造、激活和重新解释中国古代和近代优秀价值传统、是按照时代要求重塑和重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果”[6]。
南水北调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呈现。人民群众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创造者具有重要作用,唯有能够创造属于人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劳动或者社会实践,才是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个伟大的胜利,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成功实践,又一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构想非常宏伟,但是如果没有数十万建设者们和鄂豫近十万名党员干部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是不可能将梦想变为光辉现实的。是千千万万参与移民工程中的普通人,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奋力拼搏,才使梦想成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7]为了使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更快更好地变成现实,中线工程数十万建设者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披星戴月、默默奉献,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奋斗史诗。
南水北调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内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世界观的意义。历史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和依靠广大无产阶级,以改造和打破限制人发展的旧世界为目标,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这是一个从革命实践转变为建设实践的代接赓续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9]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实践转为建设实践,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中国北方解渴的国家战略工程,是“立足于生产实践变革生产革命”[10]的伟大实践,它改变了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工程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工匠精神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弘扬和彰显,没有至精至细、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就不会有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与辉煌。南水北调精神承载了重大的历史内涵,它已经超越了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展现出解释世界和变革实践同时并举的精神观照。南水北调精神和中国精神谱系中其他伟大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南水北调精神是传承中国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现实体现。南水北调精神最直接、最深厚的思想源泉就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不仅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还在战火中淬炼、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革命信仰的执着追求,不只书写在过去的辉煌历史里,还书写在当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其本质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的牺牲奉献精神,不同时代革命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不同,在南水北调建设实践中,移民群体和建设者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朴实无华,骨子里却流淌着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品格;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其本质是苦干实干的精神,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兢兢业业、攻坚克难赋予了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已经不仅仅作为一个工程而客观存在,而是革命信仰永续传递的当代见证,是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生生不息的现实表现,也是艰苦奋斗革命传统的薪火相传,它已经上升到民族精神文化的层面,发展为一种民族胆识、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就是浸透着革命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国革命基础上孕育而成的新的历史实践中的伟大精神丰碑。
4 南水北调精神的特征
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当代实践中孕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南水北调精神的产生显示了创造性的特征。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之一,就是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还可以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其他形态一样,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之前,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严重不均衡,南方水患频仍,北方干旱肆虐。南北水资源分布的巨大反差及人们面临的窘境,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萌生调水解困的想法。这种改变现状的欲望和想法,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被现实困境“逼”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的意识对现实物质的反作用,是意识活动所具有的创造性。面对南方洪水泛滥成灾,北方干旱严重、焦渴贫瘠的现实,我们就这样无动于衷吗?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正是这个创造性的想法,激发了共和国跨流域调水的斗志,开启了国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调水之旅。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和探索,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上各种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工程的修建和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就成了必然。
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发展体现了群众性。党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行动支持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11]认真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其每一个具体形态从产生到丰富发展,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修建南水北调工程这样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没有党的统筹规划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长期以来,相当大的一部分国人都受困于南涝北旱的局面,他们希望改变现状,但他们缺乏把这种愿望变为现实的组织和领导力量。党中央心系人民疾苦,统筹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半个世纪以来,湖北、河南数十万名库区群众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推进,为了国家利益,他们辞别家园、移民他乡,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修建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和执政为民精神的延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2]在移民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始终以人民为主体,秉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走到群众身边,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移民政策主张,并以身作则、带头搬迁。尤其是基层党员在移民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使数量庞大的移民群众得以顺利安置、安居乐业。他们用奉献和智慧挺起了工程建设的脊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执政为民的精神。
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彰显了时代性特征。虽然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形态各不相同,但都始终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时代性。南水北调精神,作为中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工程建设初期成为库区人民和广大工作人员的精神支柱,凸显了那个时期的共同诉求。在现在的工程建设中,南水北调精神与时代特征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现实工作中继续得到验证和发扬,进一步彰显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性。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面对的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巨,需要继续发挥南水北调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作用。从理论层面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需要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客观上需要发扬南水北调精神,创新求精、攻坚克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客观上需要传承南水北调精神,统筹协调、团结合作;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客观上需要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人民至上、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任劳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