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述评

2022-03-17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内涵

王 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天津 300270)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明确提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后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精辟阐述,发展为科学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当下学者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多从理论内涵、思想渊源、理论价值、实现路径、对比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

1 理论内涵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科学把握是正确理解这一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内容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学者主要从两个思维路径来展开研究:一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身的理论内涵和基本概念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界定。如阮宗泽在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助力中国战略机遇期》中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数次讲话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梳理,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涵界定为“五要”[1];再如吴志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概括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方面内容[2];二是从某一特定视角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进行解读。由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宏大深邃,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加深,一些学者希望能够从特定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如郑雯霜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精神探析》通过“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政治伦理进一步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3];何爱爱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秩序》则是从国际秩序的视角分别从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五个方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阐释[4]。

2 思想渊源

马克思强调任何思想都是“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样也是在继承已有理论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渊源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孙玉玲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5];再如李爱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过渡性的国际主义思想和实践形态,能够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人类共同体意识有效连接[6]。二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与“和”文化。如李晓红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继承儒家“和”文化的辩证思想与历史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和”文化的政治智慧、文化智慧、经济智慧、社会智慧和生态智慧[7];高灯明则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中和位育、修齐治平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来源,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却不局限于此,在服务对象、实践方式、科学性等各方面都有所超越[8]。三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如司云胜认为,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丰富资料、探寻了可行路径、绘织了行动图谱[9]。

3 理论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成果,对国际关系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极大程度上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杨守明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一组紧密的正相关关系[10]。二是认为其理论价值在于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扬弃。赵可金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整体性思维,区别于西方文明“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11]。三是将其理论价值界定为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发展。陈开林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肯定了共同体这一存在形式,并从人民主体原则出发,理清了“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创新[12]。四是认为为世人提供了新的治理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价值。陈开林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遵循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新型治理观的呈现[12]。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践价值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立场和世界立场两个层面展开的。从中国立场来说,学者们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有助于我国营造更为和谐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人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主体风格的形成,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次重要提升,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责任,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关系的改善与今后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2];还有学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会对国内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解决国内发展不均衡问题[13]。从世界的立场来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则被普遍认为能够有效推动全球治理、加速国际秩序变革、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从而营造更加稳定和谐的世界格局。

4 实现路径

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具体方面。一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性的考察。马步飞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我国国家治理的目标和内容相一致,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国家发展大势的[14];还有学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当下,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区别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路径都将为世界人民展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15]。二是从梳理和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障碍出发,以期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赵庆寺认为正是国家个体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的矛盾、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国际话语权不足的矛盾、国际制度供给不均衡的矛盾以及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国家的矛盾,这四组矛盾直接限制了有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三是直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进行探讨。一些学者认为“五位一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路径和思想指南[17],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各国间可以互通有无、分享中国经验、实现互利共赢,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18]。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不能依赖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颠覆,而是需要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19]。

5 比较研究

塔西陀说过,“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研究法一直是人类认识事物常用的思维方法。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是从整体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思维路径、方法论等与其他思想和理论进行比较。如黄炬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深刻思考,是对西方世界所强调的一元现代化的超越[20]。二是从某一个特定领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比如郭树勇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关于国际合作的思考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嵌入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史中,通过比较将其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理论[21]。再比如王梦从和平学的视角,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和平元素与西方传统国关理论进行比较,以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所包含的和平思想[22]。

综上所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在研究数量上与日俱增,在研究范围上日趋广泛,学者们希望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入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涵、理论价值、生成逻辑、理论渊源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对具体的实践路径的思考不足,今后应该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以保障这一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研究的居多,定量研究不足,今后需要加大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准确的数据,去了解和分析公众对共同体意识的偏好变化、设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阶段性目标等方面内容,以实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入和全面研究。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内涵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挖掘习题的内涵
命运秀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