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成长:小学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2022-03-17唐梵凌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做人学会道德

■唐梵凌

目前的小学道德教育偏重观念的教化,如果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入手实施道德教育,会取得更好的德育实效。因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仅局限于教室里,或学术讨论层次,不指向生活现实,实质上就不是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非道德教育”[1]。只有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成长的德育,才可卓有成效。所以,在生活中成长,应成为小学德育教学的活水源头。

一、四学会:在生活中成长的认知培养

孩子进入小学,意味着结束童年生活而步入少年,开始人生的起步。如何起步,决定着人的一生,或者说对人产生一生的影响。小学在这一人生起步阶段,其实最需要的不是知识,不是智力开发,而是身心成长。身心成长的基本方面,从主体精神建构而言,就是养成品质;从行为方式上讲,是学会做人;从方法上讲,是开发心商和情商。开发心商,就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灵品质的训练,包括意志、恒心、斗志、志向、坚韧力、忍耐力、受挫力等的培育;开发情商,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品质的训练,包括情绪节制、情感调节、同情理解,以及仁爱心、容忍心、怜悯心、柔热心、慷慨心等的培养。从心商和情商入手培养小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做人,是因为心商和情商培养不仅是认知的,也是行为的,必须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互动中展开。

从“学中做”和“做中学”互动来看,心灵品质和情感品德的培养就是学会做人。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热爱,学会关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2]。

(一)培养小学生学会热爱和关心

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热爱和关心,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身心健康和朝气勃勃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养成身心健康和朝气勃勃的生活态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热爱自己、关心自己。一切的热爱和关心,需要以自己为起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会爱,连自己都不关心,很难有对他人和社会的热爱和关心。引导学生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基本原则是激励学生去了解、认知、发现自己。具体地讲,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高水平地承认自己,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心,有道德勇气和自我责任感,有面对困难的勇敢,有战胜挫折和不幸的意愿与斗志,有对正确的、美好的、善良的东西坚持不改变的定力和坚毅。其次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热爱他人、关心他人。这个“他人”,指相对自己而言的任何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邻居以及不认识的陌生人。引导学生热爱他人,实际上是培育学生的柔热、仁爱、同情、慷慨的心灵品质。学会关心他人,实际上是以理解之心、尊重之心、容忍之心、受纳之心去承认别人、接受别人、支持别人、帮助别人,与别人共同分享苦乐或成败。所以,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实际上是培育学生理解、尊重、容忍、受纳的心灵品质和支持、帮助人以及与人分享苦乐、成败的意愿与能力。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和关心环境,其实质努力是训练学生养成敬畏心、好奇心、惊诧感,学会敬畏地球生命,爱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从身边做起,珍惜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面对地球上发生的各种不幸,有心怀至诚的同情、怜悯和慈悲。

(二)培养小学生学会做人的认知

四学会,是培养小学学会做人的目标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培养小学学会做人的道德认知,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会认知生命。生命认知是一切伦理道德意识、观念、能力生成的起源。对小学生展开生命认知教育,其基本任务有三: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生命的诞生、成长的历程及其条件,感受自我生命的来之不易,体认自我生命的智慧与潜力,获得生命的尊严感、自豪感及其对自我生命的珍惜感; 其次应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感受生命的伟大与神圣,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平等地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再次应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宇宙价值、地球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体悟生命的亲生命性和生命本身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第二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会认知道德。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娱乐中,学会细心地感受人的道德存在,体会生活、学习、娱乐中的道德倾向、道德情感、道德情趣、道德之善和美。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辨别是与非,学会区别善与恶,学会感受和理解道德上的对与错。三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中学会真诚,学会诚实,学会信任,学会守时,学会节俭,学会尊敬,学会勇敢,学会正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具备个人责任感,学会协作,学会团队精神。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包括学会感恩自然,感恩环境,感恩社会,感恩家庭,感恩直接或间接地给予自己恩惠的人。理解义务、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生活意义,并尝试自我训练志愿者意愿、志愿者精神和志愿者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学会做事

在“四学会”培养中,重要的方面是学会做事。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交流中学会做事,最基本的训练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就是自食其力的能力,其重点是教会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两个准则:第一个准则,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第二个准则,凡是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3]。

第二个方面,培训学生服务他人的能力。首先要激励学生去尝试理解人对人的意义:“为了自保,为了享受幸福,与一些具有与他同样的欲望、同样厌恶的人同住在社会中。因为道德学将向他指明,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它将向他证明,在所有的东西中,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4]其次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三个一点”,即鼓励、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己之力,尽可能给他人一点关爱;以己之力,尽可能给他人一点帮助;以己之力,尽可能给他人一点快乐。这‘三个一点’,不需要特别的条件,也不需要特别的付出,完全是举手之劳就可做成之事”[3],完全在于学生愿不愿“举手”而劳,而学生愿不愿行“举手之劳”,关键在于老师愿不愿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行“举手之劳”的能力。

二、良好习惯:在生活中成长的品德培养

小学德育的主题,是道德品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基本方面有三:心理和情感品质,思维和认知品质,道德的行为品质。从根本上讲,心理情感品质是做人的底色,思维和认知品质是做人的格局,行为品质是做人的奠基能力。在三者中,培养小学生做人的底色和做人的格局,是人的行为品质养成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培养小学生的行为品质,涉及许多方面,但重点在于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是成人的奠基石。因为良好习惯既是做人的品质,也是生活的能力,更是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应在训练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因为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生命品质和健康状况,也在塑造人的生活和未来。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督促学生养成干净的习惯;二是督促学生保持整洁的习惯;三是督促学生养成凡事有序的习惯。例如,一个人当他以干净、整洁的面貌出现在你面前时,实际上是将你放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干净、整洁的人,总是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交往、更多的接近与倾听。

其次是持之以恒地训练和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作息习惯,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更有助于高效地学习、工作和快乐地生活。高效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健康的身体支撑,健康的身体的基本指标是能累得、能跑得,不知疲倦,并始终散发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能满足如上指标的健康的身体,总是需要良好作息习惯的滋养。

训练和督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作息习惯,首先要引导他们懂得遵循生命健康的生物钟规则,尊重世界运行的物理规律和人的思维运动规律。其次是训练学生作息有时和做事有序。训练作息有时,是指导学生制订相对稳定和固定的作息时间表。训练做事有序,重在指导学生凡事依序而行。依序而行的基本方式是先做最紧急的,再做最重要的,然后依其重要性程度和时间要求而依序做下去。这样就会养成一种有序做事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其三是持之以恒地训练小学生克服惰性的学习习惯。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使自己丧失内在求知需要和创造性活力的无序学习方式,就是惰性的学习习惯,它是由人的生物本能所驱动。第二,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惰性学习习惯的表现,一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感;二是缺乏时节管理意识;三是缺乏规划意识;四是缺少积极的进取心;五是懒于独立思考。第三,教给学生克服惰性学习习惯的方法,一是目标方法,即引导学生根据“取法乎下,得乎其下;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上,得乎其上”的原则,确定读书、学习的明确目标。二是时间管理方法,即引导学生养成“今天的事今日毕,不要拖到明天”。

其四是持之以恒地训练小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第一,引导学生认知时间的意义,明确时间是生命的刻度,生命是人生的根本,是一切财富的本源。珍惜生命,必须珍惜时间。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延长时间,创造生命。第二,引导学生学会“做时间的赶路人”,掌握本杰明·富兰克林关于“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的方法。

守时训练的根本方法是教会学生:第一,永远不要让别人等你;第二,凡事提前10 分钟到。

其五是持之以恒地训练和督导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道德的养成有两块奠基石,一块奠基石是守时,另一块奠基石是节俭。因为节俭的生命本质,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世界一切生命化的有限资源的敬重。其次是训练学生学会节制,养成节制的品质与能力。因为节俭的生存本质是节制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以节制训练应成为培养小学生节俭的根本方法。

三、道德行动:在生活中成长的能力培养

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动能力。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行动力的培养,可从各方面展开,但根本方面有二,即孝敬能力和友爱能力的训练。

(一)孝敬的行为能力训练

从类型划分,孝敬虽然属于私德,但它是人类社会伦理之本。从社会结构讲,家庭是社会的构成单元,孝敬却是家庭之爱的枢纽。所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动能力应从孝敬行为入手。

要培养小学生的孝敬能力,需要引导小学生具备基本的家庭意识、家庭价值观,并形成基本的家庭关怀。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从人、社会、国家、世界四个维度进行设计,提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此框架下,用两个学年时间进行“以家庭为根”的教育,第一个学年(四年级)设计六个方面训练内容,引导学生:①以自己的方式说明家庭和家庭聚会的重要性; ②真诚接受父母和祖父母的教导;③以生活实例说明怎样为家人着想;④说明不做有损家庭声誉的事的理由;⑤以主动帮长辈做事的行动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爱;⑥举例说明如何关怀老年人。在此基础上,第二个学年(五年级)设计五个方面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①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让父母担心;②了解父母和祖父母,学会体谅他们;③珍惜家庭传统活动;④讲述每个家庭成员如何尽自己的能力使家庭幸福美满; ⑤说明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和关怀,如何能够增强家庭凝聚力[5]。

吸取新加坡小学德育“以家庭为根”的教育经验,在培养小学生如上家庭意识、家庭价值观和家庭关怀基础上,训练他们的孝敬能力。一是培养小学生以孝的方式爱父母和母祖父母以及长辈的日常行为能力;二是培养小学生以敬的方式爱兄弟姐妹以及堂(表)兄弟姐妹的日常行为能力;三是引导、鼓励他们学会发自内心地尽己之力去关心父母、祖父母,为父母和祖父母服务;尊敬长辈,为长辈排忧解困;通过关心父母、祖父母、长辈,为父母、祖父母、长辈服务,学会感恩。从根本上讲,孝敬是人感恩的基本方式,培养小学生孝敬的日常行为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感恩品质和感恩能力。

(二)与人相处的行为能力培养

与人相处的行为能力,是基本的道德行动能力。小学作为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生最应该学会具备这一基本的道德行动能力。

培养小学生与人相处的行为能力,首先教育学生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认知: 一是人的他者性认知,即人是来源于他者(父母)的,人需要他人(父母、同学、朋友和其他人)才能生存;二是人读书、学习、有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学会与他人“在一起”生活。其次引导学生提升自律的行动能力。让学生理解:凡是有两个以上的人生活的地方,就需要规则,就有规则。所以,自律就是遵守规则,守规则是能够与他人相处的根本方法。再次,培养学生学会尊重的行动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人,才能与人相处。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尊重的行动能力养成的基本方法有三:①平等地,或者说一视同仁地待人;②言行谦逊;③对人对事,学会以宽容的方式理解,以谅解的方式化解;④凡事先做,即通过做事来展开对人的尊重。最后,培养小学生友爱的行为方式,具体地讲就是引导学生在同龄人之间建立起友情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关爱的行动能力。

猜你喜欢

做人学会道德
做人,不要做藤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学会分享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学会分享
做人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