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订单培养协同机制探析

2022-03-17张小军陈烨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教订单校企

张小军,陈烨

一、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内涵和特点

(一)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内涵

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通过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明确规定合作原则、订单班组建、培养目的、培养内容、课程安排、实习实训、奖助学金、择业就业等相关内容,实现校企双方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适应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供给侧与人才需求侧对接并轨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和“定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打造高职人才协同培养“强磁场”和“同心圆”。

(二)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特点

一是产教融合、优势互补。高职院校订单培养以校企双方的订单协议为媒介,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有机衔接,促进高职教育链与产业需求链相互对接,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创新链有机融合,实现区域产业和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校企优势教育资源有机互补。二是校企协同、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促进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实现校企双主体供需对接和教学流程再造。三是定向培养、定向实习。订单培养协议明确规定了校企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校企双主体共同组建紧密型或松散型的企业冠名订单班,高职院校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订单企业参与校内实习实训,定向安排学生到订单企业顶岗实习,为订单企业“量身定做”和“定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四是工学一体、共同发展。校企双主体积极构建校企订单培养长效机制,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将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平台优势,促进工学交替和实习实训有机衔接,着力培养与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一致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校企双主体共同发展。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培养的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前期市场调研、企业考察和协议签订,加强中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订单班组建、实习实训等过程管理,促进后期学生就业创业[1]。高职院校多选择全国大型物流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成立“顺丰订单班”“京东订单班”等订单班级。由于这些全国大型物流企业网点较多、管理先进,岗位多样、待遇较好,因此校企双方合作意愿强烈,合作效果良好。订单班组建时间多选择大一,由高职院校相关院系和订单企业共同宣传、专题介绍订单培养概况和特点优势,帮助新生全面了解订单培养全过程,吸引学生理性选择和自愿报名,订单企业通过面试确定入选学生名单。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相关院系和订单企业共同制订和共同实施,方案兼顾校企双方各自需求,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行实训互补,校企师资紧密衔接,协同互补,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人才培养互利共赢。同时,伴随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有些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2]。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虽然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但有的订单企业合作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形式少,企业投入奖助学金少,订单班学生流失较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3]。目前,在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政策的推动下,虽然有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模式,但尚处于探索完善的初级阶段,还需要在理论上健全完善和实践上总结提升。

(二)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协同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深入订单企业锻炼较少,年轻教师实践技能较弱,企业导师深入高职院校授课不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深入协同不够。校内导师理论功底相对较强,实践技能相对较弱,企业导师理论功底相对较弱,实践技能相对较强;不少校企双主体共建现代学徒制专兼结合师资队伍不够,导致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物流产业人才需求侧不能完全对接。

(三)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有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较少,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相对不足,现代化程度较低,与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存在差距,校企双主体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产教融合的象征性更强,对校企双方的实质贡献并不大,订单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支持不足,未能深度协同参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对订单企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参与不足,未能深度协同参与订单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服务。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协同机制的实施路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体(高职院校)和人才需求主体(订单企业)双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才需求主体(订单企业)和人才培养主体(高职院校)双育人双融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合作育人。

(一)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订单培养协同机制

一是协同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协议。高职院校和订单企业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模式,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企业冠名订单班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小组,确定校企分管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其职责是全面统筹协同订单班建设和推进事宜。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招生招工方案,依据方案规范开展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组建以企业冠名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采用招生招工同步、先招工后招生、先招生后招工等招生方式。可以采取在大一新生入学时组建订单班,或在大二通过“双选会”方式组建订单班。同时,高职院校、订单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协议,明确规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现代学徒制订单学生具有订单企业学徒员工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校企双方合作共赢,职责共担,依法保障订单学生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授予订单企业“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训基地”牌匾,订单企业授予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基地”牌匾,形成校企双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共融关系。

二是协同建立现代学徒制联合教研室。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可以建立校企现代学徒制联合教研室,协同确定校企双方的教研室组成人员,其职责主要是负责编制企业冠名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创业就业、日常管理等订单班具体工作。订单班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和订单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担任班主任,具体负责班级组建、专题宣讲、日常管理、实习管理及其他校企共建项目组织实施。校内学习以专业教师管理为主,企业实习以兼职教师为主。学制可以实行1+1+1 模式,前两年在高职院校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学习内容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主题讲座、订单企业培训课程、校内外实习实训等。根据物流企业运营实际情况,订单企业可安排工学交替物流实训,实行岗位对接,举行拜师仪式,实习实训期间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共同指导与管理实训学生,深化物流产教融合、促进校企订单合作。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实训等办学条件方面相互协同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动力,丰富校企合作形式,构建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订单培养、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切实解决好订单企业的招工难和用工难问题。

(二)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师资培养协同机制

一是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师培养协同机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培养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人才的基础条件,也是深化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的人才支撑。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双方应共建现代学徒制专兼结合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的灵活用人机制,打破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束缚,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引进兼具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的急需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选聘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双带头人,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实践化的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在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拓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领域。物流企业也应从企业员工中选聘理论功底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并定期前往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授课、专题讲座或指导实习实训等,从而形成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导师培养协同机制。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既需要学院导师,也需要企业导师,即实行校企双主体双导师制。高职院校应制订完善学院导师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等相关办法,设立企业兼职教师岗位,并将学院导师的企业实践经历、技术服务经历和工作业绩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并作为学院导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物流企业也应制订完善企业导师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等相关办法,企业导师的教学任务纳入业绩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推动企业导师积极服务于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主体对双导师实行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等丰富的用人策略,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推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物流产业人才需求侧完全适应和无缝对接[4]。

(三)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产教融合协同机制

一是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支持协同机制。根据高职院校和订单企业签订的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协议,高职院校应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招生宣传力度,增强订单班的生源吸引力,增加订单班的招生规模,逐步提高入口生源质量,根据录取条件优先录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扩大人才培养供给侧——订单班的培养规模,既解决订单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又拓宽学生有效就业渠道,保障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办学需要。作为人才需求侧,订单企业应积极拓展产教融合深度,加大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向高职院校捐赠用于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先进实训设施设备,提高高职院校实训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促进专业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受赠设施设备产权既可以属于高职院校,统一建档入账,纳入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范围;也可以属于订单企业,高职院校只享有受赠设施设备使用权,但应单独建账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受赠设施设备的协同育人价值。

二是高职院校和订单企业共同组建企业冠名的物流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和订单企业可建立更全面、更紧密、更深入的产教融合协同办学机制,立足服务区域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双育双融、产教协同,积极打造企业冠名的物流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双主体协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协同开发课程标准、协同打造师资团队、协同开展实习实训、协同设立研发中心等,共同拓展区域物流资源和区域物流市场,促进区域物流产业资源对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同时,订单企业和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奖助协同机制。订单企业可加大订单班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力度,扩大获奖学生面、增加获奖学生人数,加大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让每个订单班学生切实感受到订单企业的关心和温暖,切实增强学生对订单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企双主体应协同拓展产教融合领域,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校企双方深度协同参与彼此专业教学改革和企业技术服务,突出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对校企双方的实质性贡献力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持续的改革创新提升办学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产教订单校企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