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2022-03-17朱少义郭凤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双师教师队伍

朱少义,郭凤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学历证书与引入社会化机制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相结合,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建设、培训、考核、评价等环节,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立交桥”,畅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渠道,是服务当前新发展格局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制度创新。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是“1+X”证书制度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就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列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的重要环节,明确试点工作要同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推进“三教”改革。

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以及技能成果变现全过程,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的接受程度、转化能力、讲授方式、评价过程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乃至“1+X”证书制度建设成效。因此,我们需要从“1+X”证书制度这一全新育人模式出发,总结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教师职业能力构建的新要求,剖析“1+X”证书制度推进过程中束缚“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制约因素,落实高质量“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提高教师“双师”能力同“1+X”证书制度建设的匹配度,让教师成为赋能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和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1+X”证书制度对“双师型”教师的新要求

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类型办学定位,对彰显职业教育最新育人理念的“1+X”育人模式来说,就是要重视并凸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等要求,这一变化也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知识融合能力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行业用人规范按照初、中、高三个级别划分,并以等级标准形式呈现,让项目培训更具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控能力,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课程内容设置通盘考虑,按照等级要求把知识技能、教学活动、实践项目有机融合,同步实现达成证书标准与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常态化衔接。

(二)项目开发能力

“1+X”证书制度自2019年启动以来,目前已开发446 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于办学规模、就业需求等因素影响,职业院校尚不能做到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需求的全覆盖,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举一反三的项目开发能力,要在熟习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课程内容再加工后开发,完善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培训包,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技能学习诉求。

(三)洞察发展能力

培训评价组织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设计和开发主体。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训评价组织优先对社会紧缺行业、热门行业、前景行业所需人才职业能力进行梳理并制定、发布能力标准。教师可通过类别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洞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并以此作为调整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授课模式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着力点,提升教育教学、科研攻关能力,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同产业发展所需同频共振。

(四)评价考核能力

基于“1+X”证书制度由政府、企业、院校、培训评价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共建。对学生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反馈应是多元角色参与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兼顾过程和结果导向,在向学生进行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具备对学生能力变化的精准把控力,透过课堂讲练、作业呈现等技能实操任务来了解学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能力的掌握水平,把好学生参加并顺利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第一关。

(五)角色转变能力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体现最新行业用人规范,凸显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随着“1+X”证书制度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逐步覆盖职业院校主流专业,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吸收程度及教培能力将成为“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标配。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有向标准看齐的能力提升意识,主动参与各类师资培训项目,深入行业一线体验生产实践,弥补技能施教短板,逐步实现由授课教师向技能大师的角色转变。

二、“1+X”证书制度下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困境

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职业院校采取了系列措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如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专项培训,组织相关教研室围绕试点证书开展教研活动;在薪酬分配方面对参与证书教研工作的教师适当倾斜等。一批骨干教师在证书推进过程中成长起来,同时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得以提升,就业本领有所拓展。然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诸如数量不足、实践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课题组通过对各证书建设承接院校在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交的工作周报的梳理,归纳出相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1+X”证书制度的认识有待深化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这一表述明确了要促进实现书证融通,也是对“1+X”证书制度内涵的精准定位。“1”是基础,“X”是扩展与延伸,二者不是割裂的,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当从全局理解制度的缘起、社会需求、发展前景,以及与证书相关的“三教”改革、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等工作的关系。然而,由于“1+X”证书制度推广进度较快、范围较广,很多教师尚未了解证书的核心要义,就已投入到工作中来;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的专项培训多各有侧重、层次不清,部分教师通过专项培训对“1+X”证书制度的认知有一定出入。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供应不足

试点“1+X”证书规模逐年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需求与实际供给失衡。一是多数高职院校生师比不合格,教师数量不足。据《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报告》统计,近70%的高职院校生师比超过18:1,与高校院校生师比合格标准16:1 有一定的差距。另有近30%院校的生师比超过23:1,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已成为国内较为普遍的问题。二是“双师型”教师有一定缺口,在专任教师中比例不高。据统计,至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为49.8 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数约为19.1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39.7%,与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课教师的比重超过50%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以助推“1+X”证书制度改革持续深入。

(三)“双师型”教师能力体系亟待更新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岗位了解有限,这是国内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情况。一方面,新入职教师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江苏理工学院职业心理研究所胡维芳课题组对全国14 个省市的951 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多数(64.14%)高职院校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仅有14.72%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自企业。另一方面,当今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知识持续更新,加之“1+X”证书制度在学生培训中指向岗位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实操技能、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教师因职业惰性等原因,懒于重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库存”知识已过时,成为“1+X”证书制度建设的困境之一。

(四)“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升

师资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工作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随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出台,其对标的一系列产业前沿新技能需要及时同课堂授课内容融合,教师培训工作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在试点建设初期,及时组织大量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的师资培训项目迫在眉睫。培训评价组织在开展“双师型”教师专项培训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一,培训内容专业度不高。一方面,培训评价组织对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了解不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不熟悉,专项培训与证书相关专业结合度不高,部分培训缺少实操内容。另一方面,缺少解读证书考核标准的专项培训,教师对证书考核标准理解不深入,难以对考生做出精准的技能鉴定和评价,影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工作。其二,培训成本相对偏高。由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的专项培训报名费从800 至3000 元不等,部分专项培训收费偏高。其三,培训内容更新不及时。部分培训评价组织未能及时将行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就业融入专项培训,且培训内容存在诸多重复之处,影响教师的参与热情与专项培训的效能。

三、“1+X”证书制度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及策略

教师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尤其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说,职业教育同社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所具备的“双师”能力要紧跟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得是学校、培训评价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并以教师施加的高效度传授实现教育成果“变现”的系统化育人工程。“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统筹考量、多方参与,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综合施策,以增加教师数量、优化培训质量、完善认定体系、加强制度保障等有力举措,有效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成效。

(一)以专兼增数量,建设规模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1+X”证书制度构建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体系,彰显产业特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亟须具备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其中。职业院校要兼顾“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培养和技能型兼职教师队伍引进工作,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整合校内师资力量,组建高质量专任教师团队,发挥骨干教师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开发、项目考核、结果评价等环节的带头作用。二是增加年轻教师力量储备,坚持以老带新,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集体备课、课程观摩、评价反思等教学活动,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三是发挥校企协同培养优势,畅通企业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渠道,聘请企业一线技工入校参与实训内容传授,同时要定期组织专任教师开展入企交流活动,进一步补齐专任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短板。

(二)以培训提质量,增强“双师型”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没有输入就没有产出,职业教育专业门类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为持续赋能教师能力提升,就要定期开展设计科学、指向鲜明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机构选择方面,培训评价组织要严把培训承接机构质量关,通过招标、遴选等方式择优选择培训承接方,也可发挥职业院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先天优势,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在培训内容安排方面,要杜绝满堂灌、纯理论培训,确保培训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与时俱进。坚持培训内容开发的科学性原则,以教师既有水平为基点,并以教师能力发展期望为落脚点,在这一区间内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同技能等级证书要求深度融合;同时根据教师对培训效果的反馈情况优化调整培训内容。在培训工作开展方面,培训承接单位要做好培训项目的调研、论证、开发工作,将“1+X”证书培训模块纳入国培、省培等培训计划。鼓励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与“1+X”证书培训项目内容相结合,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授课教师应涵盖一定比例的企业一线员工,与全职教师合作完成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自主实操—成果反思的育训结合培训全过程。在培训费用设定方面,培训评价组织要秉持“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公益属性,合理确定培训项目收费标准,与培训机构建立良好沟通机制,了解教师困难和诉求,对于条件较差的院校(如国家级贫困县职教中心)免费提供师资培训名额,并组织专家送教上门。

(三)以标准促规范,畅通“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双师型”教师数量在专任教师中的占比是衡量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虽然“双师型”教师的说法由来已久,但长久以来,国家层面并未出台“双师型”教师能力认定的指导性文件,标准缺失让各地各校只能依据当地教师整体发展水平进行自主性“双师型”认定,致使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和院校内涵式发展。因此,要加快推动省级乃至国家层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出台,以教师职业能力的标准化评定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要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要求纳入“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遵循教师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初、中、高级别制定阶梯化教师认定方式,每个认定级别设置不同的资格准入条件,满足不同层次、年龄教师认定需求;同时,要坚持动态调整原则,一方面,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认定要求,剔除不适宜产业发展的陈旧内容,做到教师职业发展同产业所需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要杜绝一次认定终身有效的评定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继续教育,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再认定办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四)以制度强管理,激活“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动力

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推进“1+X”证书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体现“1+X”证书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二者相互促进,不能割裂。职业院校要探索服务“1+X”证书制度建设教师群体的保障措施,提升教师主动参与证书建设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奖励机制,以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项目数、授课课时数、证书通过数等可量化指标,作为绩效考核分配的重要参照,让教师劳有所获。其次,要搭建“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提升平台,成立由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子”培训教师集群,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形成。再次,要给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工作教师若干职业发展“优先”权,如增设并引导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课题项目申报,优先推选参与证书建设的“双师型”教师参加对外交流、外派学习等职业能力提升活动,并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方面向这部分教师倾斜,切实增强教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感。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双师教师队伍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