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徒教学”与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融合与实践

2022-03-17林桂淼王子梅赵振富王晓梅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基础医学本科生

林桂淼,杨 一,王子梅,赵振富,王晓梅

(1深圳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 深圳 518060;2深圳大学医学部医学教学实验中心; 3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4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5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通讯作者)

深圳大学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已建设多年,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1]。该培养体系包含了科研素质课程体系、科研导师培养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和科研竞赛等[2,3]。在系列科研素质课程中,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最具特色。该课程以组织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为目的,学生覆盖面广,科研活动全面,包括前期调研、撰写申请书、立项答辩、开题报告、开展实验、文献汇报、进展汇报、结题答辩和论文撰写等[4]。该课程的开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创新课程的开展不同于传统教学,它需要授课教师和学术指导教师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授课教师主要任务在于组织课程的实施,监督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评价和考核学生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学术指导教师的任务在于全方位指导本科生完成创新实验课程项目。因此,创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本科生学术指导教师,学术指导教师的质量才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核心。但是,作为学术指导教师,如何在百忙之中指导好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一直是个难题。“聚徒教学”是我校开展的小范围、近距离、交互式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5]。笔者将“聚徒教学”与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进行融合,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不仅节约很多时间成本,提高对本科生的指导效率,还帮助学生获得不错的科研成绩,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 “聚徒教学”融合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具体实施举措

1.1 申请立项

首先,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拟定“聚徒教学”项目并申请立项,该项目名称不宜太具体。笔者立项的“聚徒教学”项目名称为:可持续污染物PBDEs的毒性效应与机制研究,后续延续项目名称为环境污染物的健康效应与机制研究。学校给予每个项目1万元经费支持。项目立项后,教师根据研究内容设立若干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子项目,供学生选择。首批设立的子项目包括:BDE-47对肝脏的毒性效应与机制研究、BDE-209对THP-1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根据研究进展,后续延续项目设立的子项目包括:基于转录组学分析BDE-47引起肝脏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BDE-47对巨噬源性泡沫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PBDEs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需要强调的是,“聚徒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即便学校没有设立单独的“聚徒教学”项目,或者教师未能申请到“聚徒教学”项目都不影响该教学模式的实施。

1.2 招募学员,建立梯队

“聚徒教学”项目立项后,教师进行学员招募。招募对象为医学部各专业学生,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学生,人数10-15人。其中主力学员来自笔者指导的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学生,大约6-8人,其次为笔者作为科研导师指导的自愿参加科研活动的本科生,最后为双向选择招募的学员。本次吸纳的学员包括临床专业10人,预防专业2人,口腔专业2人,护理专业1人。一共组队4组,其中1组为已完成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但由于参赛需要仍然延续的团队;还有2组为新选修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而设立的团队;最后1组是通过双向选择而设立的创新实验团队。团队之间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与提高。

团队的建立需注重学员能力搭配和年级梯度,以保证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完成并保持延续性。本次的学员包含三年级学生4人,二年级学生7人,一年级学生4人。每个创新项目的成员最好能够包括不同年级的学生,负责人通常由二年级的学生担任,负责对项目进行组织和分工,成员在负责人的协调下完成各自的实验内容。一年后,二年级的学生完成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同时,也顺利完成一期的“聚徒教学”。由于进入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开始临床阶段学习,学业繁重,时间比较紧张,项目组成员和分工需进行重组。负责人由下一届二年级学生接手,同时新吸纳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梯队建设,项目组成员关系主次分明,研究内容得以延续又互相支撑,也有利于为学生参加科研赛事奠定前期工作基础。

1.3 定期“聚徒教学”,指导项目的实施

建立团队之后,导师明确团队的具体研究内容,各团队按照各自研究内容进行文献调研、实验设计、综述撰写和开展实验。导师定期开展“聚徒教学”活动,以保证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活动应安排在非工作时间,如工作日中午、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聚徒教学”活动的内容包含两条主线:一条主线围绕基础医学创新课程,指导基础医学创新课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前期调研、撰写申请书、立项答辩、开题报告、开展实验、文献汇报、进展汇报、结题答辩和论文撰写。所有基础医学创新课程的报告都需要在“聚徒教学”课堂中预先答辩一次。一方面保证基础医学创新课程项目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对尚未选择该课的低年级学员起到示范的作用。另一条主线以项目进展为核心,类似于传统的科研组会,主要内容为文献精读和实验讨论,重点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指导项目申报和科研竞赛。我们通过定期“聚徒教学”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导师而言,能够宏观把握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进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对学生来说,各团队定期对科研工作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寻求集体思维的解答。

1.4 组织项目申报,参加创新竞赛

为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国家、省、市乃至学校设立了一系列本科生基金项目和创新大赛。基金项目如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校级创新发展基金项目;创新大赛如全国基础医学创新暨设计大赛、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大赛和“挑战杯”大赛。本科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如何参加科研活动都缺乏清晰的规划,对上述提及的基金项目和竞赛更是不甚了解。很多热爱科研的本科生错失了很多基金项目申请和竞赛的机会。通过“聚徒教学”和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融合,导师能够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规划,也能够根据小组的特点做好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做到有的放矢。项目申报方面,以大二的学生为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大一的学生作为参与人员。所有项目申报均秉承一个原则:学生为主动,导师为被动。项目申报意愿应由学生主动提出,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申报,并在导师经费和硬件条件的支持下,亲自实施研究内容并完成结题。创新大赛方面,设计类大赛以二年级学生为主力,创新类大赛以三年级学生为主力。不同的项目申请难易不同,为避免资源浪费,国家级项目申请以成熟团队为主,而校级项目鼓励全部团队积极申报。通过参加创新大赛,不仅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给本科生的大学生涯注入了绚丽的色彩,起到了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培养效果。

2 “聚徒教学”融合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聚徒教学”遵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亦师亦友的原则,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师生情感交流,形成教书育人、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是本医学部的特色课程,指导教师如何配合基础医学创新课程的开展一直是个难题。通过“聚徒教学”融合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不仅解决了以上难题,还发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笔者2021年度为例,通过“聚徒教学”和创新课程的融合,指导本科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结题优秀),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校级创新发展基金项目3项。学生获全国基础医学创新暨设计大赛总决赛银奖1项,中南赛区二等奖1项,校选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笔者也荣获全国基础医学创新暨设计大赛(国家)优秀指导教师、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优秀指导教师。此外,通过多年的基础医学创新课程积累,笔者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如“项目融合式医学本科创新实验课程的设立与实施”获深圳市第四届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2019年度深圳大学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校级二等奖;“四元融合的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度深圳大学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校级一等奖;“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2021年度深圳大学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校级二等奖。

“聚徒教学”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的融合,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以问题为基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拔尖医学人才。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制定研究方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聚徒教学”中,教学相长,教师在创造学术自由氛围的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构造了和谐师生关系,将科研精神等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受益匪浅。

3 “聚徒教学”融合本科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困难之处

“聚徒教学”与本科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真正融合仍面临很多困难,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导师或不同学生可能遭遇不同的难题。首先,“聚徒教学”需要时间的投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克服自身困难,牺牲课外时间进行定期的“聚徒教学”。如果学生学业繁重或者学业不理想,均应考虑让其退出“聚徒教学”,以免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如果教师工作繁忙,无法保证“聚徒教学”定期开展,那么“聚徒教学”也就名存实亡。所以,“聚徒教学”模式更适合年轻教师。其次,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虽然学校提供充足的实验室空间并提供硬件设施,“聚徒教学”和本科生承担的基金项目也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额度十分有限,本科生科研活动仍需指导教师大量的经费投入,这也成为了很多年轻教师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后顾之忧。此外,如何正确平衡导师的期望和学生的预期也是难题之一。一方面,导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本科生的科研产出却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导师应当调整心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正确对待人才培养,虽然科研未有很大的产出,但是本科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却是收获颇丰,应当认同教学育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预期能够发文章、获大奖,但往往事与愿违,出现消极态度。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导师在“聚徒教学”人员招募之初,就应该端正科研态度,避免学生急功近利,给学生更多主动权,通过优胜劣汰,培养一批真正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4 展望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医学人才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随着医学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医学人才培养应逐渐从知识型转变为创新型。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很多院校或者教师仍然以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为中心,重记忆、轻思维,重模仿、轻创新,严重束缚了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深圳大学医学部以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聚徒教学”等为载体,积极培育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通过“聚徒教学”与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融合,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授课教师“大课堂”和学术指导教师“小课堂”的有机结合,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基础医学本科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