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淑敏《花冠病毒》伦理叙事研究

2022-03-17赵小妹

关键词:花冠毕淑敏伦理

赵小妹,唐 红

(蚌埠医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疫病是作家书写的题材之一。从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到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再到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不同的创作视角、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不同的创作心态,成就了别具特色的文学经典。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伦理价值判断蕴含于小说的伦理关系中,呈现出独特的伦理叙事风格。以伦理叙事为视角,探求文本中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特定社会话题表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笔者以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为研究对象,从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生态伦理等方面,分析文本中伦理叙事的特点,考察毕淑敏小说伦理叙事主题在当代小说中独特的意义。

一、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伦理叙事主题

1969年起,毕淑敏远赴西藏阿里高原部队从军11年,从军经历既锻炼了她的意志品质,更使她对人生、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转业后,毕淑敏在地方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这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灵感和素材。1987年,毕淑敏的处女作《昆仑殇》问世。此后,毕淑敏的文学作品蓬勃而出,她也弃医从文走上职业创作之路。她创作的《红处方》《拯救乳房》等中短篇小说,以对社会、人生的冷静思考,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她还走进高校攻读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为其文学创造中的心理诊断和人性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独特的文学、医学知识背景,赋予了毕淑敏文学创作独有的风格,王蒙先生称之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毕淑敏的一系列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家庭、两性、生命等伦理叙事主题。以伦理叙事为视角,探求小说文本中的伦理叙事风格和伦理叙事内涵,对深刻认识毕淑敏小说伦理叙事主题在当代小说中独特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毕淑敏是伦理叙事视角下颇具研究价值的一位作家。对伦理叙事的概念,国内学者进行过深刻阐释。张文红认为:“小说文本是诸种伦理关系以叙事话语形式进行的叙事呈现,源自作家主体的叙事行为,是对诸种伦理关系以文本形式进行的艺术展现过程。”[1]不难看出,伦理叙事是基于作家的伦理价值判断,对作品伦理关系的叙事呈现,属于主题学范畴。在伦理叙事视阈下,作品中的伦理关系、作家在叙述中流露出的对生命、历史、权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是分析的重点。

二、《花冠病毒》中的伦理叙事

(一)生命伦理叙事

由于独特的从医经历,毕淑敏创作了多部医学叙事作品,如《红处方》《拯救乳房》《花冠病毒》等,这些医学叙事作品蕴含着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思考[2]。在文学作品中,她关注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意义,超越简单的善恶道德判断,力求挖掘人性的深刻内涵,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思索和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探索与超越[3]。

1. 死亡与生命

“珍爱生命”是毕淑敏创作《花冠病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她希望借由作家的责任感逼近生命的本真[4]。在小说中毕淑敏倾尽笔墨探求生命的意义,引导人们辩证看待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做到向死而生,从而为人们摆脱精神困境开出良方。这也是毕淑敏文学创作的独特意义。

在《花冠病毒》中,花冠病毒形态绚烂而美丽,但是在它美丽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惊人的传染力和致死率。强烈的反差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辩证统一。花冠病毒剧烈来袭,燕市上下终日惶恐。随着感染和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多,面对噩耗的不断传来,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逃离,有的人则选择勇敢地站出来。面对来势汹汹的花冠病毒,罗纬芝舍身忘我,深入抗疫前线进行采访,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在感染病毒后,他将体内的抗体贡献出来,以求为研究疫苗提供样本。于增风将个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病毒疫苗的研发中,自身却感染病毒,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死亡是任何一种生物无法避免的最终归宿,但是选择如何面对死亡,正是个体生命意义与质量的体现[5]。在小说中,燕市抗疫指挥部总指挥袁再春面对死亡的抉择是作家创作意图的典型表现,袁再春的牺牲证明了生命消亡的仅仅是肉体,而人的精神却永存。他因心脏破裂牺牲在抗击疫情一线,临终前,他对罗纬芝诉说,表达了不向病毒言败的决心。

2. 精神与生命

灾难发生时,责任使得生命的价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6]。毕淑敏借助疫病文学这一独特的形式,融入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从而达到匡正现代人日益偏离的精神轨迹,实现摆脱心灵困境的目的[7]。

在《花冠病毒》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对责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现。花冠病毒疫情形势日益紧迫,各个医院的死亡人数直线上升。罗纬芝却毅然奔赴疫情的风暴眼,她趁人不备将带有病毒的纱布放进工作服中的密封胶袋里,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取病毒毒株,为李元及其导师的病毒研究提供重要条件。在千辛万苦深入虎穴得来的毒株无一存活的情况下,罗纬芝不顾袁再春的劝说,决定再次深入存放病毒感染者遗体的酒窖,去获取最优异也是最烈性的花冠病毒,即便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燕市抗疫指挥部总指挥袁再春将自己的全部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抗击疫情工作,他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了自身的行动。袁再春的学生于增风在解剖病理标本过程中感染了花冠病毒,虽然经过顽强抗争,仍以身殉职。窦锦欢的妻子是一名普通的临床医生,不幸牺牲在抗疫一线,但是窦锦欢没有退缩,在那个哀痛之地,调动所有力量和手段,与病毒搏斗。

面对责任,作品中的一些反面人物形象也很鲜明,郝辙等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作品中,罗纬芝不幸感染花冠病毒,却又奇迹般康复。郝辙为了利益,采取卑劣手段偷取了毒株和康复血浆,投靠国外医药公司,而国外医药公司一公斤药物价格比十公斤的黄金价格还要贵,其发疫情财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罗纬芝为陈天果输送康复抗毒血浆,却因快速失血而昏厥。相比之下,市长陈宇雄为了救治孙子陈天果,宁愿牺牲罗纬芝的生命,自私自利的作派与其公而忘私的外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家庭伦理叙事

区别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的家庭伦理观,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轴,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观念。在《花冠病毒》中,作者描述的家庭伦理关系既有家庭和睦的一面,也有冲突、游离的一面,反映了不同个体在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生存状态。

1. 爱-恨-悔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中所有关系的基础。在传统家庭伦理观中,好的婚姻形态往往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但在《花冠病毒》中,作者对这一形式有所突破。在“夫妻”这组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中,毕淑敏力图打破传统家庭伦理中男性地位的绝对权威性,关照母性个体的生存意义。

在《花冠病毒》中,詹婉英和于增风这一对夫妻是作者用笔的重点。于增风专注于致病菌的研究事业,丝毫没有精力顾及家庭。詹婉英最初理解这种忽视,怀孕的她心中充满了爱,认为这是生命的薪火相传,它像是一个太阳,给人以温暖和光亮。她满心期待于增风的陪伴,但是愿望常常落空,夫妻之间的爱开始转向恨。孩子一出生就被詹婉英送给了知识分子夫妇和旅馆房东太太,这是她对于增风不作为的报复和还击。她努力忘却于增风,走出爱情的阴霾,想将秘密带进坟墓。一场疫病却改变了一切,于增风的死讯再一次打击了詹婉英。她开始悔恨自己没有让孩子见上父亲一面,剥夺了孩子们见到亲生父亲的权利。后来,二儿子凌念替换了长子李元深入酒窖到一线试用“白娘子”抗病毒药物,弥补了未见亲生父亲的缺憾,却失去了宝贵生命。

2. 伟大的母爱与亲情

在家庭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中,毕淑敏将笔力和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刻画母子关系上。作为一位女性,加之多年从事医疗工作,毕淑敏深刻感悟到女性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影响[8]。相比于父爱的有条件性[9],毕淑敏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形象。

在《花冠病毒》中,作者很好地塑造了詹婉英这一形象。她将两个孩子分别送给知识分子夫妇和旅馆房东太太,让于增风找不到孩子,这既是一种报复,也是女性的隐忍和坚韧。詹婉英和两个孩子为抗击疫情,研制抗病毒药物,以身试药。这种无私超越了普通的母性。

在作品中,无私的母亲还有很多。如陈天果的妈妈苏雅,在得知儿子感染花冠病毒后,选择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不穿防护服,忍受着儿子病情日益加重的煎熬。在罗纬芝决定献出康复抗体血浆后,苏雅双膝一软,跪在了地上。这是病毒感染者家属对恩人的感谢,更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无限关爱的体现。罗纬芝的母亲也是如此。罗纬芝接到去抗疫一线的任务后,考虑到母亲的癌症病情,想要退却又难以拒绝。两难之际,母亲毅然选择鼓励罗纬芝到一线。

3. 追求自我、有尊严的婚恋

爱情是伦理关系中最富有情感张力和价值的伦理关系。在《花冠病毒》的恋爱关系中,女主人公在近乎迷失自我和找寻个体存在价值的矛盾中前行[10]。作者通过罗纬芝对待辛稻、李元、郝辙三位追求者的不同态度,透露出时代的爱情伦理观,表现出作者对崇高爱情的追求和对待感情的理智态度,也反映出作者对两性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面对郝辙猛烈而露骨的爱情追求,罗纬芝情感真挚热烈却又不失理性。郝辙渴望与罗纬芝尽情地放纵,全然不顾这只是一场婚外情。面对郝辙虚假的爱情,罗纬芝在最后一刻依然保持着冷静。而深有城府、背景复杂的辛稻则沉稳而老练,他总是不动声色地表露各种优越感以博得女主人公的好感,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以官场职位进行引诱。但是,女主人公秉持追求自我、有尊严的婚恋观,她没有选择辛稻,即使是在得到李元的死讯之后。

“病毒是我们的媒人。”在小说中,李元的出现充满神秘感,无论是工作,还是身世,但是罗纬芝选择义无反顾地相信他。作者塑造的李元形象也满足了大众对恋人的标准和要求:专注于病毒疫苗工作,具有奋不顾身的勇气。可以说,小说中的李元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异性追求者。花冠病毒的出现为两者的相识、相知、相爱间接提供了条件。在抗击花冠病毒的过程中,李元和罗纬芝越走越近,直到生死相依。同时,作者还充分运用李元的死亡迷云来增加爱情的悲壮感,并巧妙设计双胞胎兄弟、李元死而复生的情节,作为对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考验。最终,花冠病毒解药找到,李元和罗纬芝的爱情之花也得以绽放。

4. 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

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兄弟关系是亲情的重要部分,也是重要的家庭伦理研究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兄友弟恭”是兄弟手足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家庭兄弟伦理的理想模式。毕淑敏小说中的手足伦理叙事呈现长幼有序、和睦友爱的总体特征。在《花冠病毒》中,李元与兄弟凌念的手足伦理叙事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元与凌念是一对双胞胎,却因父亲于增风的忽视和冷漠,被母亲詹婉英分别送给了知识分子夫妇和旅馆房东太太。兄弟俩虽然性格不同,但都成为有用之才。在母亲的安排下,兄弟俩都进入了母亲的研发公司,并成为她的助手、学生。两人相貌相似,脾气性格却大相径庭,凌念性格直率、执拗,更像父亲。李元性格稳重,处事稳妥。本应该是李元到一线试用抗病毒药物,但是,性格倔强的凌念却坚持要求最后告别父亲的遗体。李元谦让的性格占据了上风,最终凌念冒名顶替李元试用药物,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小说中,李元与兄弟凌念既是平等、独立的两个个体,又是基于同一血缘纽带、血脉相通的共同体。在特殊的家庭、工作生活中,彼此既像兄弟般关心照顾,又如战友般同仇敌忾,共同经历生离死别。

(三)生态伦理叙事

在小说中,作者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向自然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

1. 生态危机的独特反思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气候的异常,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情形下,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继续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家们通过文艺作品对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

毕淑敏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主与客之间的统一性,追求的是生存秩序的和谐,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和谐相处。早在毕淑敏赴西藏阿里高原部队从军期间,她就从西藏阿里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中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被大自然折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一切生命体都是严峻的考验,即使是拥有顽强意志的军人,也不能忽视大自然的力量。在她早期的昆仑系列小说中,就能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类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的创作意图。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却渐渐淡化,逐渐演变为对大自然的无限制攫取和利用。这种关系的转变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的产生。在《花冠病毒》中,可怕的花冠病毒在燕市扩散,医院上报的感染和死亡数据一天之内以接近三倍的速度上升,让民众心理承受着巨大冲击。忧郁、自杀、疯狂地抢购、逃离、背叛……这些都是人类生态危机下未来命运的预言。毕淑敏通过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的无尽贪欲才是罪魁祸首,人性的贪婪才是导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2. 万物平等的相处之道

生态意识是毕淑敏伦理观中的重要内容。她主张,人与自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同时,人类也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所有生物是平等的。人类之爱不应局限于自身,更应施之于所有生命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毕淑敏注重引导人们以自然为师,深切感悟世间万物的生命本质,在人与自然的密如蛛网的联系中,发现人作为自然生命形式的独特存在价值和意义。

《花冠病毒》虚构了花冠病毒的真正起源,正是由于人类对冰川开发的不恰当行为,才导致被冰川封住的致病病毒重见天日,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致病病毒蔓延,随即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作品深刻揭示了一切人类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人类自身。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作者将万物生灵放在同样平等的位置,即使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花冠病毒,她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在作品中,作者通过科学家詹婉英之口说出,花冠病毒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花冠病毒是无罪的[11]。那么,究竟谁该为此承担责任呢?答案显而易见。作者以这种方式引发读者深思,万物平等且和谐相处才是应有之义。

另外,在处理人与病毒势不两立、二元对立的关系时,作者也给出了她的巧妙处理方式,并借以阐明自身的生态伦理观。病毒危机源自人类活动,却又危及人类自身安全。病毒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解除病毒危机的解药依然来自自然,治病救人的“白娘子”就是自然界92种元素中的一种。万物生灵相生相克,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间,处于自然界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最终依然需要借助自然界的力量化解这场危机。在向自然的虚心求教中,主人公不仅寻找出解决生态危机的秘方,而且为人类精神困境找到了出口。

三、结语

从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再到生态伦理,《花冠病毒》对多样伦理主题进行了深入描摹与探索,体现出作者由现实的社会伦理出发,向人类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探索的过程。她将多样的伦理构想融于小说创作中,一步步探究一系列伦理问题,看似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作者的伦理观。疫病文学的创作不是渲染灾难,而是将灾难作为背景板,展现灾难中集体和个体的人文精神,传递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引发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修正[10]。这也正是毕淑敏小说伦理叙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花冠毕淑敏伦理
《毕淑敏心灵独白》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美术作品欣赏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善良是颗种子
冰脊龙戴花冠
凤凰:你把花冠戴在我头上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