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有效融合

2022-03-17胡怀利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徽党史红色

杨 洋,胡怀利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就党史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开展党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引。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1]。大学生党史教育主要目的是教育大学生“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1]。

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是波澜壮阔的党史的生动写照。一方面,高校运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使其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有利于增强党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借助党史教育这一载体,能够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

一、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

安徽省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党组织建立和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策源地,是我党领导新四军进行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和重要战场,是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重要战场。可见,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江淮儿女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总和。党史是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根源和主体,同样,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源泉,是大学生党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料。高校充分运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作用,对引领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2]。

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写照。无论是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抑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始终播撒在江淮大地上。无论在革命斗争的高潮还是低谷,江淮儿女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顽强拼搏,不畏生死,由此形成的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无不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品质。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无不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江淮大地上对时代命题的探索和回答。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诞生的,它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是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反映。高校运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明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强盛中国”,进而能够让大学生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大量史料中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3]。

(二)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兴一代,生活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他们乐于追求新鲜事物,富于创造性,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逐步形成中。但囿于年龄、心理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理想信念有没有、牢不牢关乎着能否接续及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其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革命理想高于天,回望百年党史,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1]。邓小平同志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P110)。安庆籍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作风朴素,生活清苦,被称作革命的“苦行僧”,他“给自己定下‘六不原则’,即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作私交”[5](P102)。1927年6月26日他被捕入狱,受到酷刑迫害,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宁死不屈,同年7月4日他在刽子手的乱刀下英勇就义。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敌人先是用高官厚禄对其进行拉拢,被他严词拒绝后,敌人又对他施以种种酷刑,但其依然坚贞不屈。在死刑前一小时,他在写给爱人的亲笔信上说:“复苏爱妻:我为革命死了,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安庆籍“两弹元勋”邓稼先抱着“为今后国家建设服务”的目标出国留学,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他拿到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而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学成归国。1958年秋,他开始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因保密需要,隐姓埋名28载,默默无闻,甘于奉献。1979年,在一次航弹实验中,原子弹坠地碎裂,他冒着核辐射风险,拦着其他人,自己一人前往查看,造成致命的身体伤害。“邓稼先朴实无华,平时穿一套灰色咔叽布的中山装,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给他配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使用”[6]。在1986年7月29日他因癌症大出血去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仍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些皖籍或在皖工作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投身到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去,在一次次的坚守和行动中捍卫理想信念。这些蕴含理想信念的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成为激励大学生砥砺前行的不懈精神动力,更能成为大学生经受各种困难考验的精神支柱。

(三)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出发点是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积淀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着社会风貌的“精气神”。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效果如何,直接关乎到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有序传承。

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马克思主义精髓,形成独特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展开。其中的“大别山精神”“铁军精神”“淮海决战精神”“渡江精神”等,都展现出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气魄。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以“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为代表,推动安徽闯出我国农村发展的新路,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先行者。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调研时指出:“现在,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7],这便要求我们继续发扬“大包干精神”,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底蕴“既包括诚信友爱、重义轻利、吃苦耐劳、战胜自然、追求幸福与文明的传统美德,又包含尊教崇德、精忠报国的纯朴民风;随着时代进步有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爱党爱民的革命情怀”[8]。这些底蕴都是天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最能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显而易见,高校利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党史教育中浸润更多的精神养分,帮助他们内化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初心使命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9]。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江淮儿女进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伟大革命实践所形成的文化总和,其见证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历程。

一方面,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直接例证。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拥有金寨革命旧址群、红二十八军军政机关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旧址、淮海战役旧址群、渡江战役旧址群及纪念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独秀园、李克农故居等大量历史遗迹和纪念场馆。这些遗址遗迹及纪念场馆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直接见证,它们客观地展现了我们党“走过的过去”和“为什么出发”的革命之路,再现了共产党人是如何用鲜血和汗水捍卫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情境载体。伴随《八月里来桂花香》的悠扬歌声,这些红皖歌谣透过歌词和音律向人们诠释着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除了这些红皖歌谣以外,还有红皖诗抄、红皖楹联、红皖家书等富含党史教育信息和教育情境的文化遗产。这些教育资源能够将大学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年代,让他们在情境中深刻把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脉络,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五)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性质宗旨教育资源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江淮大地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赢得了江淮儿女的支持和拥护。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底蕴充分证明,我们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中,始终践行着人民至上的性质宗旨和价值追求。

安徽泾县云岭有一座长8米、宽2米的特殊小木桥,原本它只是一座独木桥。抗日时期新四军军部曾进驻云岭,在河东面办起部队医院,又为穷苦百姓家的孩子办起了小学。由于桥小路窄,特别是雨天,河水暴涨,过桥的时候容易使人胆战心惊。为此,叶挺将军本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军民协作,架起了这座“军民桥”,并在桥上书写“军民协作、抗战到底”8个大字,后面为了纪念叶挺将军,这座桥被当地百姓又称作“叶挺桥”。这座远近闻名的“叶挺桥”见证着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性质宗旨的具象化展现。这样带有党的性质宗旨的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例证还有很多,大学生通过近距离地感受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他们在党史教育中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有助于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不断砥砺前行,为给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除此之外,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还蕴含着丰富的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纪律、党的制度和党的政治文化等党史教育资源。

二、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P378)。这一重要思想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和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共生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指的是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既关注大学生党史理论素养的培育,推动理论学习深化,又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与能力。这一原则要求高校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既要突出理论性,又要把握实践性。

理论性方面:高校首先应明确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既要深刻把握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特点和传承规律,又要深入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核心要素,形成科学、准确、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学内容。同时,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江淮大地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集中展现。因此,在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方面,高校要突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实践性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只有切实关注和回应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思想理论问题,党史学习教育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江淮大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伟大事业的实践产物,这一特性造就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独特优势。高校借助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优势,可以有效推动大学生将其中学到的党史经验和智慧应用到为人民服务工作实践中,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因时而进

“因时而进”指在新时代的新情况下,面对新一代大学生群体,高校要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0](P378)上下功夫,“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0](P376)。这一原则要求高校在结合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仅要重点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还要扩展其他教学方式,营造出党史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

一是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高校只有找准大学生的思想共鸣点和需要的关注点,才能让大学生在系统的党史教育中去观察和体悟,汲取党史养分,树立历史思维,掌握历史规律,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高校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来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既能充实教育内容,又能丰富教育载体和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使得在传授党史知识的同时,又能吸引大学生关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二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内容,高校将这些教育内容融入各类专业课程,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党史教育。一方面,根据“课程思政”理念,高校其他类课程要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要素,与党史教育密切协同,在课堂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党史知识和党史思维。另一方面,把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党史教育素材库,运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服务管理等教育手段,用浸润的方式实现大学生党史教育目标。

(三)因势而新

“因势而新”指高校要围绕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和开拓者。这一原则要求大学生从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深刻把握党的奋斗历史和艰苦实践历程,从中获取信仰和动力,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目前高校有着重要的思政工作平台和可靠的思政工作队伍,在这些传统优势的支持下,高校可以继续加强校园媒体、网络、讲座、课堂和出版物等平台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教育培训,锻造工作队伍,增强能力本领,多管齐下,进一步夯实融入教育的工作主阵地。另一方面,要拥抱新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P378)。新生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因此,高校要顺势而为,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强以新媒体为主要互联网教育媒介的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去构建安徽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相结合的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教育载体。

三、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主要路径

高校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引入大学生党史教育,能够激发出鲜活的“教科书”作用,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水平,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英勇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革命品质等有效地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去,高校需要在内容建设、生态建设和技术建设等方面发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实效性。

(一)内容建设既要把控“音准”,又要注意“下沉”

“只有充分地占有和利用一切可靠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甄别清楚,才能弄清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能写出有战斗力的历史论著”[11]。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并非所有的安徽红色文化资源都适合用来进行大学生党史教育,这便要求高校在内容建设方面要把控“音准”,必须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党史教育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去伪存真。

如何把控“音准”,各高校和相关部门首先必须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红色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一方面,高校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的原则,结合新时代的现实需求,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探索安徽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党史教育双向融合的最佳契合点。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史料整理、开发与利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针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精神、党史人物、历史遗存等很有价值但涉猎较少的领域,高校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除此之外,高校应搭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平台,加大投入,出台研究资助政策,激发研究人员的研究动力,鼓励他们探究两者有效融合的价值内涵、体制机制、实践路径等,形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上。

在把控“音准”的基础上,高校更应关注内容建设的“下沉”,历史感的内化是一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过程。安徽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不仅要传递红色文化知识,更要进行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的有序传承。首先,“下沉”是要学会用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事、物、魂”。为了达到预期的传承效果,这种讲述必须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一味的灌输教育,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下沉”是要探索在多元化的新时代,如何精准把握大学生信息接受的规律,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再次,“下沉”是要打破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刻板印象,创新教育宣传方式,用安徽红色文化的历史事实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党史教育的公信力和说服力。最后,高校要利用多种途径,让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还原历史真相,增加实践体验效果,让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

(二)生态建设既要“固本”,又要“开源”

安徽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需要一个全方位、广覆盖的融入载体和平台。除了充分利用和改进传统的教育载体和平台,高校更要构筑新型融合教育平台,打造既有安徽红色文化价值内涵又兼具新时代创新活力的融合教育体系。

第一,抓住安徽红色文化“三进”工作,全方位融入党史学习教材、党史学习课堂。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开展虽均涉及红色文化的绝大部分内容,但往往不够系统深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在党史教育中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因此,高校要先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围绕课堂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等多个环节进行发力整合。首先,高校要在大学生党史教育教材中添加相应的章节内容,体现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内在价值。其次,高校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利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素材库,编写大学生党史教育读本,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最后,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最新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学生,深化他们对党史和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四个自信”。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大别山精神”主题讲座,讲述在当时艰苦的斗争环境下,革命先烈如何在坚定的革命信仰指引下顽强斗争,浴血奋战,无畏生死的英勇事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感悟。此外,围绕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党史素材,高校可以开展参与式或者讨论式的党史教育模式,让大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课前准备,收集素材,课上交流讨论,课后归纳总结。大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充分接受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从而加深对党史的认知和领会。

第二,抓好校园文化活动,塑造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借力众多的安徽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主题鲜明又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红色文化和党史教育的良好氛围。除了常规的校园广播、宣传海报、观看红色影片、演讲比赛、知识竞答、征文比赛等,高校还可以组织以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无形中加强大学生对党史的了解与感悟。如高校举办“安徽红色文化经典艺术演出”“安徽红色诗歌朗诵比赛”“安徽红色家书分享会”“安徽红色书画作品展”等特色文化活动。同时,还可让大学生根据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人、事、物、魂”自编自导自演,打造一批有深度、有内涵、观赏性强的党史文艺作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大学生积极地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第三,抓好实践活动,强化阵地建设。党史学习教育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格局,必然离不开实践教育环节。高校应整合安徽红色文化多方资源,突破时空局限,这样不仅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能充分利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育人效果以帮助大学生找寻初心,扛起使命。首先,高校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利用安徽新四军纪念馆及旧址群、金寨革命旧址群、淮海战役旧址群、渡江战役旧址群及纪念馆、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独秀园、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及纪念园、王步文故居、李克农故居等革命遗址遗存,建立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平台,编制和执行大学生参观实践基地计划和方案,模拟革命和建设等时期的艰苦环境,开展体验式党史教育活动。其次,在具备相关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寻访党史调研活动。而且,利用寒暑假,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前往安徽各地,寻访红色人物革命后代和红色文化遗存,收集红色文化历史素材,使其在此过程中接受党史教育。最后,大学生还可利用业余时间在相关实践教育基地担任志愿讲解员、基地接待员、档案管理员等。这样,一方面大学生结合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党史,用自己的力量推动更多的人民群众关注党史;另一方面,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可以在“学懂弄通”上做实功夫,接受党性洗礼,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

高校在找准大学生需求点和兴趣点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抓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三大生态建设重要环节,形成新时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党史教育格局,以期进一步提升党史教育成效。

(三)技术建设既要“理性”,又要“感性”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越来越依赖新兴媒体以获取资讯和信息,特别是新世纪后出生的大学生,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因此,为了推动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高校应善用技术资源,不断强化育人阵地建设。

技术建设的“理性”是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看待党史,了解党史背后真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尊重党史史实,以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当前以自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平台,个体在这些平台上可以制造和解读信息,这样很容易出现信息混杂,甚至是虚假信息蔓延与传播等问题。尤其是平台上那些打着“真相”的幌子,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说辞,其本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如果长期受到这类不实信息的侵染,其理想信念、价值判断等都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高校在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讲好党史故事时,必须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党史教育相结合,传播网络正能量。由此,高校可以采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理性”的党史知识和思想,将这种教育形式当作党史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技术建设的“感性”是指遵循网络空间传播规律,做到有“温度”、有“深度”,党史教育才能直入人心。一方面,高校可以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历史精粹与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徽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必须“紧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紧扣大学生的现实关切,始终做到对热点有跟进、对焦点有回应、对难点有释疑”[12],坚持“内容为王”,若仅在形式和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改造,没有过硬内容作为支撑,很难保证网络传播阵地的稳固。另一方面,高校需在创意上下功夫。如果仅简单地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转换成电子信息放在网络空间上,这只是信息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并未对党史教育产生直观影响。因此,在信息繁杂的互联网时代,高校要积极合理地利用VR、AR等技术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立体化“包装”,创新语言表达形式,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寓教于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当然,上述举措还需底层实践作为支撑。这个底层实践首先包括团队建设。高校应积极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媒体宣传团队,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党史精髓,通过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主流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其次是社区建设。高校还应借助当前正在推广和建设的学习强国、易班等平台组建可信可管可控的大学生网络学习社区。结合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史实内容,利用线上学习社区,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与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协作,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党史教育影响力;最后是能力建设。在网络空间要发出正确的声音,高校应加强新媒体团队的综合能力建设。一方面,加强团队学习培训,能够让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实需求,新媒体团队可以发布更多形式和更高质量的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内容,提升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安徽党史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