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
2022-03-17何卫华
■何卫华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延续和深入,是对接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模式。2014年,教育部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各地高职院校先后完成了几批国家或地方试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效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的广泛试点与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商科类专业,在我国主要由高职院校开办,其目的是为连锁企业培养基层管理人才。为了顺应我国商业连锁经营模式发展的需要,各地高职院校先后申请开设连锁专业,发展高峰时期共有314 所学校开设该专业。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连锁专业并没有发展壮大,规模上反而缩减了近一半,有的地区缩减更严重,如湖南由6所减到2 所,究其原因主要是招生困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长与学生选择专业时对连锁经营专业不了解,对就业去向不中意,因认知偏见或错误认知而不选择该专业。面对无生源的情况,有的学校不得不直接停办,有的学校则更换专业名称,改成商务管理或工商管理等。保留该专业的大部分学校办学规模也不大。因此,我国连锁专业从规模上看属于小众专业,存在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状况良好,特别是商业较发达的地区,该专业建设与发展比较好,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推广推动了连锁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率先试点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他地区也陆续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人才。
连锁企业由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三个部分构成,各院校大多都根据本校的特点与专长进行办学,一方面,在专业定位上有所不同——连锁企业有大型商场、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营店等多种业态,每个学校选择合作的行业与企业也有差异;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各有所长——有的院校侧重采购方面的人才培养,有的院校侧重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绝大部分侧重门店营运方面人才的培养。连锁企业一直以来存在人才缺口大的问题,尤其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无论各学校选择面向哪个行业的连锁企业和何种岗位群,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地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该专业历来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根基深厚,为开展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几年的试点后发现,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依然不够,存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学徒合法身份与基本权益难保障、校企双方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教育部出台的文件中也缺乏相关规定。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对学徒培养中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工作或学习内容、行为与要求等做出的规范与规定。运行制度主要由各学校自己制定,部分试点地区试点院校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运行管理制度[1][2],但研究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本位现象严重,忽视企业主体地位
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双重主体,双方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共同培养人才。但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本位制使然,现代学徒制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角色转变不彻底,学校本位现象依然严重,从而导致企业主体地位缺失[3]。首先,企业主体地位的被动缺失。就学校而言,承担了原本应该属于企业主导或承担的任务,导致企业被动失去其主体地位。例如,部分学校直接跳过校企共同招生这一环节,从学校已经招收的学生中招学徒,企业则认为属于学校的生源很难把学徒当自己人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愿发挥主导作用。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有的学校只是将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拆分为企业和学校部分,致使企业在学徒技能培养与要求等方面失去了话语权与主导作用。企业主体地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连锁企业人员配置紧张,企业没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徒培养方面,不能积极主动承担学徒培养责任,实际承担的任务少导致企业主体地位缺失。第二,企业动机不纯,没有真正承担培训任务的主体意愿。连锁企业经营淡旺季特征明显,主要通过大量兼职人员解决旺季用人问题。第三,连锁企业缺乏培养学徒方面的经验,也没有相应的培养学徒的激励机制,企业承担主体地位的能力有限。第四,学徒毕业后留任率低,造成企业培养成本产生的效益低,间接为同行培养了人才,打击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二)学生定位不清晰,职业忠诚度不够
现代学徒制治理下的学生主要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宣讲了解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和家长协商后报名并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学徒制班,也有的学校是新生入学后再进行宣讲招生。无论是哪种形式,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了解主要是从宣讲会获得,获得的信息有限且不深入。另外学生对连锁专业、合作企业、职业和岗位也缺乏全面和深入了解,对自己未来定位不清晰。认知不够和定位不清晰导致学生对未来三年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思想准备不充分,遇到预期之外的事情容易产生思想动摇。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或实习时,面对不同于学校学业上的困难时倍感挫败,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来妥善处理。例如带教师傅的严苛、工作环境复杂、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大、顾客刁难等现实情况都可能让学生产生不适应和负面情绪,如果没能及时化解,很容易积累到最后造成退出学徒班的结果。学徒的中途退出大多是因为对职业认知不够导致职业忠诚度低的表现,虽然签订了三方协议,但其退出行为并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三)课程更新速度滞后,跟不上零售业发展变化要求
在技术驱动下,零售行业面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的演进迭代,不得不应用新技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管理等技术应用是零售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也是新零售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民众消费行为的变化也促使零售业不断向线上发展,连锁企业纷纷向新零售模式转型,呈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全渠道、场景化、体验化等新零售特征[5]。零售行业的发展变化导致其岗位需求和岗位知识技能都发生了变化,对企业或门店运营能力强调现代性要求,主要注重“人、货、场”多维度整合的运营能力。现代运营能力、线下线上融合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顾客体验与服务能力等成为新零售连锁企业的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连锁企业是零售行业商品流通环节的最后一环,直接面对消费者,发展变化快,但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迅速做出反应,主要体现为课程设计对行业发展变化反应滞后,不能及时体现零售业行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需要,知识技能体系与企业实际需要有差距,不利于学徒的培养。
(四)学校企业衔接脱节,技能培养体系不完善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技能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实践部分和企业实践部分。培养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与企业的技能之间衔接不紧密。学校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训练学生应掌握的某些课程对应的基本技能和单项技能,这部分实践技能受场地、教师等因素的影响,虽具有实践性,但实用性不强,与企业实际技能需求有差距。第二,企业的实践技能部分不具有普适性。由于连锁企业岗位多,不同企业之间差异较大,一企业一方案,可能存在与学校连锁专业培养体系不一致的问题。第三,企业的学徒技能标准不完善。实践技能标准包括培养标准和考核标准,学校和企业分别负责制订各自负责的那部分技能标准,通用学徒技能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四,评价体系不健全。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牵涉多方利益主体,所以对现代学徒制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只对学徒的评价,而应该是对学徒培养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现实中存在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反映学徒制的实施效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五)专业师资经验不足,双导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或导师组成,其中学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企业课程教学和岗位核心技能的训练,通过专兼结合、双方互补、协同教学等方式方法共同完成对学徒的培养。但在实际培养学徒过程中,双导师队伍建设某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建设。首先,学校的专任教师普遍实践经验不够,学校教师主要来自于高校,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几乎为零,虽然有去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但获得的实践经验也是有限的。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是在实训室完成,有的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对教师实践技能要求不高,非真实的工作环境的技能训练并不能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学校教师不能及时掌握零售业连锁企业的新理论与新技术。零售业正处于向新零售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学校教师大多对行业新技术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在教材内容更新慢的情况下,学校教师无法准确并及时地将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传授给学生。第三,企业师傅教学能力及水平受限。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行业新知识新技能,但对如何传授给学徒缺少教学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师傅缺少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第四,有的企业师傅的社会责任感不强[6]。企业师傅往往不同于学校教师对培养学徒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师傅带教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弱,自身工作繁忙,以及激励不够、格局太小而担心被学徒将来取代等原因导致。第五,校企双方师资缺少沟通互动,共同参加培训、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双方的互补效应。
三、改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及措施
(一)政府、行业主导,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制度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除了教育部门的推动,地方政府的倡导和学校、企业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在现代学徒制的政策与制度制订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等宏观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7]。政府应实实在在主导现代学徒制工作,通过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来保障企业利益和提高企业积极性,出台有关保护“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利益的具有法律效率的制度等,最终形成对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全国和地方连锁经营协会或零售协会是连锁专业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的行业组织,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协会可以组织企业和学校制订和完善连锁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标准,包括培养、考核标准和方案。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执行单位,需要从微观管理上制订和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实施保障制度、质量管理和监控制度等[8],确保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实施。具体包括教学管理、学分制、弹性制、实训实习管理等系列教学管理办法,招生招工、学徒班级管理、保险购买、双导师制度、成本分摊等系列实施制度,学徒制实施的过程质量监控方案、多元考核机制、学徒质量报告制度等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
(二)强化企业本位,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
强化企业本位主要是指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培养学徒的任务。除了通过惠企政策和成本分摊制度等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和保护企业利益以外,更重要还有以下几点需改进。第一,校本位角色的退出,减少学校主动承担企业任务或抢占企业在学徒培养中的话语权、主导权等现象,将主体地位还给企业;第二,连锁企业人才紧缺,基层管理人才缺口大,企业应充分意识到现代学徒制是获得传承企业文化与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虽然存在所培养的人才被竞争对手“挖墙脚”的流失风险,但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晋升机制、激励机制等方法留住学徒;第三,企业应确定学徒培养的专门责任人,负责组织讨论、制订与执行跟进学徒培养方案、标准,负责组织拟订学徒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并督促执行。
(三)改善专业认知,提升职业忠诚度
改善学生对连锁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认知,除了学校和企业的宣讲外,需要扩大宣传,增加学生了解现代学徒制的信息渠道。一是,在社会层面,教育部门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同时应该利用官方媒体进行宣传,提高现代学徒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高社会认知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企业和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进行现代学徒制信息的发布与宣传。三是,企业或学校的宣讲会可以根据内容深度分批次进行,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学徒制班的有关问题。在招生过程中应让学生根据对现代学徒制的了解程度和职业意向与规划进行选择,并且给学生一个犹豫期,做到宁缺毋滥。四是,采取措施提高学徒的职业忠诚度,减少学徒中途流失率和提高学徒毕业后的留任率。如注重学徒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徒的抗挫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开展企业文化和拓展训练等活动,以增强学徒的员工身份认同感;及时妥善地帮助学徒解决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学徒感受到企业的重视、负责,从而获得一种归宿感。
(四)互培互训,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
双导师队伍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学徒的培养质量,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包括选拔、互聘、培训、例会、日常管理、考核与激励等制度。二是,利用优势互补性让校企双方开展导师互培互训,提高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学校教师通过去连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掌握连锁企业最新技术运用能力;参加连锁协会的师培、校企合作交流、人力资源峰会等活动,获得对零售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四是,校企双方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室开展交流活动,实现对学徒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学徒的发展动向。
(五)更新课程结构,适应连锁企业发展需要
根据新零售业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确定学徒培养目标是小型店长为主的基层管理人才,重新梳理岗位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店长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描述工作内容,并考虑学徒岗位迁移后的个性成长,优化课程结构设计。应根据新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围绕“人、货、场”三要素,设置既体现线上线下相融合、体验式、数字化等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需要的课程。校企双方从低层至高层重构基础模块、核心模块、企业特色模块“四层递进式模块化”动态性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又要遵循职业技能培养规律,满足企业经营变动的需要。
(六)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有经营性而非生产性特点,虽然有标准化工作流程,但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如店长这一目标岗位涉及“人、货、场”等多要素的管理,需要经历多个岗位掌握多项技能后才能形成这种综合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综合技能主要是指对“人、货、场”三个要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的综合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则是指学徒将来升职或岗位迁移的能力。根据连锁专业学徒技能培养的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特征,按照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的养成规律,设置宽基础、多岗位的四层递进式学徒培养体系,即从“基层员工——小组组长——店长(主管)助理——店长(主管)”四个层级递进式岗位进行轮岗和晋升,其中基层员工在收银、理货、客服等多个岗位轮岗学习,为培养店长的综合能力打下宽厚的技能基础。
(七)推行全程评价,建立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全程评价是指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准备、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全过程评价。多主体是指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和第三方机构等多个主体对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评价。多维度是指对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徒等多个客体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针对学校和企业主要是政府、行业或第三方机构作为主体,评价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结构设计、技能培养体系、组织实施情况、培养效果等。根据上面提到的问题,主张推行全程评价,建立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关注检验实施效果。实施效果是最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对于企业来说,指标是学徒培养成功后毕业时的留任率;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所培养学徒的优秀率或合格率、就业率等;对于学徒来说是毕业时是否具备胜任目标岗位的能力。至于学徒的成绩评价,主要由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两部分构成,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成绩,企业主要负责技能成绩。其中在企业的各项技能考核指标主要由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包括出勤、遵守纪律、服从管理等)、工作流程、操作准确性、技能熟练度、团队协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等要素组成,分别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成绩。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学徒制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并进入推广与改革阶段。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基层管理人才需在具备多项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人、货、场”三要素运营管理的综合技能,技能的复杂性应适合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双场景育人模式。虽然现阶段该模式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该专业对现代学徒制的继续思考、探索,相信未来该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会得到进一步改进、优化和发展,并取得更好的效果。